刚接触合约时,我和很多人一样陷入了“交易迷思”:每天盯着涨幅榜,什么品种都想尝试,一天恨不得开好几手,总觉得错过任何波动都是损失。可结果呢?盲目操作让我亏掉了上万 U,看着账户余额缩水,才明白交易的本质从不是“追涨杀跌”,而是把“一买一卖”这两个动作做扎实。
总有人说“踏准行情太难”,其实难的不是行情本身,而是没给行情设置“准入门槛”——把不满足条件的波动排除,剩下的自然是大概率盈利的机会。
我刚开始做合约时,眼里全是“机会”:BTC 涨了想追多,ETH 跌了想抄底,甚至连小币种的小幅波动都不想放过。可频繁开仓后发现,大多数交易都是“无效操作”,要么刚进场就遇到回调,要么赚点小钱就赶紧离场,长期下来不仅没盈利,还亏了不少手续费。
后来我给自己定了条规矩:只做两个信号都满足的品种,尤其是 BTC 这类主流币种。
必须等 5 日均线站上 30 日均线,而且收盘价连续两天在 5 日均线上方,才算“趋势稳了”。均线是判断趋势的基础,5 日均线代表短期方向,30 日均线代表中期方向,只有短期趋势跟上中期趋势,行情才具备持续性,避免被“假突破”诱骗。
开仓当天的成交量,得比前一天多 20% 以上。成交量是资金的“晴雨表”,如果只是均线交叉但成交量没跟上,说明推动行情的资金不足,很可能是“虚涨”,后续回调的风险极高。
上个月 BTC 从 1130 涨到 1240 那波行情,我就是等这两个信号都满足后才开仓:先是 5 日均线稳稳站上 30 日均线,连续两天收盘价在均线上方,接着当天成交量比前一天增加了 25%,确认有资金跟进后再进场,最后拿到了不错的收益。而之前有次小反弹,虽然 5 日均线站上了 30 日均线,但成交量只比前一天多了 5%,我按规则放弃了进场,后来行情果然很快跌了回去。
所以踏准行情的核心,不是“抓住每波波动”,而是“过滤掉无效信号”。对小资金交易者来说,与其在 10 次模糊的机会里赌运气,不如在 1 次明确的信号里下功夫。
“踏不准认赔就行”,这话没错,但很多人把“认赔”做成了“硬扛”——行情跌破预期不说,还抱着“再等等就反弹”的心态不肯离场,最后从“小亏”变成“大亏”,甚至爆仓。其实“认赔”的本质不是“认输”,而是“保住本金”,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开仓前先算好 3 笔账。
我现在做任何带杠杆的品种,开仓前都会严格计算这三笔钱,绝不凭感觉下单:
我把单笔交易的亏损额度定在总资金的 1.5%,这是经过多次试错后找到的“安全线”——既不会因为单次亏损太多影响整体账户,也能保证在连续几次判断失误后,还有本金继续交易。比如我现在账户有 15 万 U,1.5% 就是 2250U,这就是我单笔交易能亏的上限,多一分都不行。
要算清楚品种每波动 1%,自己的仓位会亏损多少。以 BTC 为例,如果开 2 倍杠杆,那么 BTC 价格波动 1%,我的仓位亏损就是 2%(杠杆倍数×品种波动幅度);如果开 3 倍杠杆,波动 1% 对应的亏损就是 3%,杠杆越高,波动带来的风险越大,这一步能帮我清楚杠杆的“杀伤力”。
止损点不是随便定的,要根据品种近期的平均波动来算。比如我会统计 BTC 近两个月的日平均波动,若近期波动在 4% 左右,就把止损线设为 4%——既不会因为止损太近被“正常波动”扫掉,也不会因为止损太远导致亏损超标。
算完这三笔账,仓位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
还是以 15 万 U 账户、BTC 2 倍杠杆、4% 止损为例:仓位=单笔亏损上限÷(波动亏损比例)=2250U÷(4%×2)=28125U?不对,之前的计算方式更准确:用单笔亏损上限除以(止损幅度×杠杆倍数),再乘以品种价格?不,其实更简单的逻辑是:假设 BTC 当前价格为 P,开仓数量为 N,止损价格为 P×(1-4%),那么亏损金额=(P - P×96%)×N×杠杆倍数= P×4%×N×2。而这笔亏损要等于 2250U,所以 N=2250÷(P×4%×2)。
不过实际操作中,我会简化计算:用“单笔亏损上限÷止损幅度”,就能快速算出最大可开仓金额——2250U÷4%=56250U,也就是说,我最多能开 56250U 的 BTC 仓位。就算行情触发止损,也只亏总资金的 1.5%,不会伤筋动骨。
对小资金交易者来说,本金就是“弹药”,没了弹药再准的判断也没用。提前算好止损和仓位,不是“保守”,而是对账户负责。
“我知道要止损,但就是做不到”
“明明信号没满足,却忍不住开仓”
很多人把这些问题归为“心性不够”,总想着靠“修行”解决,可越纠结“知行合一”,越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其实不是你“不够自律”,而是你的规则太模糊,没有细化到“能直接执行”的程度。
我刚开始也有这个问题:明明定了“均线 + 成交量”的信号规则,可看到某品种突然暴涨,就忍不住进场;明明算好了止损点,可行情跌到止损位时,又总想着“再扛一会儿,说不定能反弹”。结果就是规则形同虚设,账户还是亏亏赚赚。
后来我想了个“笨办法”:把所有交易规则写在纸条上,贴在电脑屏幕正中间,每次开仓前都必须读一遍,不读就不准下单。我写的规则不是“要止损”“看趋势”这种模糊的话,而是细化到每一个动作:
1. 只做 5 日均线上穿 30 日均线(连续两天收盘价在 5 日均线上方)+ 成交量放大 20% 以上的品种,不满足信号坚决不开仓;
2. 单笔止损不超过总资金 1.5%,开仓前先算好仓位(用单笔亏损上限÷止损幅度),算不清仓位就不进场;
3. 止损点提前挂单,到点位自动平仓,不管盘面有没有反弹,不手动撤单;
4. 止盈到预期点位先平一半仓位,剩下的仓位设“保本止损”(把止损点调到开仓价附近),保住已赚的收益。
就这么贴了三个月,每次开仓前读规则,每次触发止损不犹豫,慢慢就养成了习惯。现在我不用看纸条,看到行情就会自动判断“有没有满足信号”“仓位算没算对”,规则变成了条件反射——不是我“心性变好了”,而是重复的动作让规则刻进了脑子里。
之前有个新手问我:“怎么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我没跟他讲“修行”“心态”,只让他先做一件事:把自己的交易规则写下来,越细越好。
别写“要止损”要写
“做 BTC,开仓价 110468U,止损 107211U,到点位就挂卖单,不管盘面有没有反弹”;
别写“看趋势”,要写
“做 ETH,日线级别 5 日均线在 30 日均线上方才开多单,跌破 5 日均线就平仓”;
别写“控制仓位”,要写
“账户有 10 万 U,单笔亏损上限 1500U,做 SOL(3 倍杠杆,止损 3%),最大可开仓 16666U(1500÷3%÷3)”。
“知行合一”从来不是靠“想”出来的,而是靠“练”出来的。对小资金交易者来说,与其花时间刷“交易心法”,不如把规则细化到每一步,每次交易都按规则来,做着做着就会发现,“自律”其实是重复出来的习惯。
来合约市场的目的很简单:不是为了“悟道修行”,也不是为了追求“完美交易”,而是为了“少亏多赚”,用盈利让生活更好,而不是被行情牵着走,天天焦虑失眠。
一位资深交易者朋友说过:“交易就是一买一卖,没那么矫情。”这句话点醒了我——我离开“交易迷茫期”,不是靠什么高深的技巧,也不是靠“修心”,就是做好了三件事:
1. 给行情设“准入门槛”,只做满足“均线 + 成交量”信号的品种,踏准行情的概率自然高;
2. 开仓前算好止损和仓位,就算判断错了,也不会亏太多,保住本金才有下一次机会;
3. 把规则写在纸上,每次交易都按规矩来,慢慢练成本能,不用再纠结“知行合一”。
我离开山里 5 年,没修过什么心,也没悟过什么道!
从亏万 U 到稳定盈利,我用了两年时间,踩过的坑、亏过的钱,都在告诉自己:小资金合约交易,别追求“暴利”,别迷信“心法”,把“一买一卖”的基础做扎实,比什么都重要。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交易是修行”,你可以笑着告诉他:“我先把今天的止损算好,再跟你聊修行。”毕竟在这个市场,能稳稳赚钱的,从来不是“修行好的人”,而是把每一次交易都做扎实的人。
Sylvia(@观星台 )- 基于社区交易员 Sylvia 自身交易经验进行总结,欢迎加入交流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