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互联网大厂“扎堆”Web3
周舟
2022-06-29 16:34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出品|虎嗅科技组

作者|周舟

头图|Twitter 创始人 Jack Dorsey


Web3,成了最近美国互联网大厂的“热门话题”。


亚马逊和谷歌今年为了抢占 Web3 云服务市场明争暗斗、相互“撬墙角”;马斯克和小扎则似乎“必有一战”,他们掌控着推特、Facebook 这两大社交产品,而且都“卯着劲”拼谁更快推出 NFT 产品;美国、加拿大、中国的电商巨头上演起了“三国杀”,eBay、Shopify、阿里巴巴都在海外探索起 NFT 和 Web3 市场。


不管主营业务是什么,美国的互联网大厂都准备在 Web3 里探索一番。


虎嗅观察,目前已有 Meta、谷歌、亚马逊、推特、eBay、奈飞、Paypal、Square 等至少 8 家美国互联网大厂付出实际行动探索 Crypto 或者 Web3。甚至有的美国互联网巨头比如谷歌、Square(美国版支付宝)已经公开宣布将 Web3 放在公司战略层面进行重点发展。


尤其在六月,虽然加密货币市场进入熊市、投资者“哀鸿遍野”,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巨头们纷纷在美国、加拿大等市场传出消息展开对 Web3 的探索。


电商巨头 eBay(美国)于 6 月 22 日收购了 NFT 艺术市场 KnownOrigin,并在昨天(6 月 28 日)提交 NFT 商标申请;另一家电商大厂 Shopify(加拿大)宣布在其平台的新版本中加入 Token 门控功能,并与 Doodles、World of Women、Cool Cats 等知名 NFT 项目进行合作。而更巧的是,阿里巴巴(中国)也在这个月于海外宣布了提供 NFT 解决方案。


阿里云提出 NFT 服务方案,不过该内容现已被删除


除了全球三大电商巨头“齐聚”Web3 外,社交巨头 Meta、支付巨头 Mastercard 等“重磅玩家”也都在本月放出大招。Meta 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扩大 NFT 的测试范围,让创作者不仅可以在 Instagram 上展示他们的 NFT,还允许用户就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上交叉发帖;支付巨头 Mastercard 则在本月一口气和 7 家 Web3 公司展开合作,将支付网络渗透进这一新的赛道,支付巨头美国运通也表示看好加密支付的长期价值。


当时钟的指针转向 2022 年年中,美国互联网巨头对 Web3 的火热情绪已经彻底得到释放。


当然,每家巨头对 Web3 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也各不一样。有的巨头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巨头早在几年前就在 Web3 里深耕闷声发大财,做到了盆满钵满。


“亚马逊早就赚翻了,一家头部加密交易所每个月需要给亚马逊支付几百万美元,Binance 更是天价,一年能给亚马逊带来近 1 亿美元的收入。”多位接近 AWS(亚马逊云)的人士向虎嗅表示。


“老对头”谷歌发现了这一点,上个月(2022 年 5 月)它开始组建 Web3 团队,并开始“撬”亚马逊的客户。谷歌在官方博客表示 Web3 热潮就像 10 年前互联网的兴起,大张旗鼓的向 Web3 里的公司宣布正式进军这个赛道。


Web3,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互联网生态系统,被人们称为下一代互联网。它致力于将数据的“所有权”归用户,而非归大型平台,这一变化被认为是一场正在发生的数据革命。


从天赋皇权,到天赋人权,是一种革命;从平台拥有数据所有权,到用户拥有数据所有权,亦是一种革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众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权利和更大的自由。Jack Dorsey(推特和 Square 的创始人)是第一个 all in Web3 的美国互联网巨头创始人,以他为代表的部分美国互联网创业者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参与到 Web3 的建设中。


只不过在此前,Jack Dorsey 形单影只,孤军奋斗。而在今年,美国大部分互联网巨头终于反应了过来,发现了 Web3 的价值,并决定展开探索。


互联网巨头又卷了,这次是 Web3


作为互联网巨头探索 Web3 的“排头兵”,云厂商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


“明显感觉,今年许多和我们有竞争关系的云厂商开始重视 Web3 这一块的业务,并且尝试撬动我们已有的一些业务。”一名 AWS 员工天明向虎嗅表示。


“谷歌云团队不太 care 小团队,更多选择大的 Web3 公司。”一名接近谷歌的人士表示。虎嗅了解到虽然目前已超过百万 Web3 公司,但是小公司每月付出的上云费用一般在 1 万 -2 万美元,加起来可能都抵不上 Binance 一家。


在 2022 年之前,大部分 Crypto 和 Web3 公司都选择使用亚马逊的云服务。因为各种原因,谷歌、微软、阿里、腾讯、华为当时都没有重视这一块赛道,这让亚马逊在这一市场“一家独大”,目前已经占据了 50% 以上的市场,Binance、OKX、Huobi 等加密巨头都用亚马逊的云服务,而今年诞生的诸多 Web3 公司也是如此。


另一名 AWS 员工程欣向虎嗅表示:“AWS 抓大不放小,还十分重视对于新赛道的扶持,内部设立了针对初创公司 2 万多美元的减免资金,来支持早期的初创公司成长。”这一策略,吸引了许多新的行业(公司)使用 AWS 的云服务,也让亚马逊在 Web3 这个赛道占尽先机并获得堪称庞大的利润。


“AWS 经常会举办一些大会活动,我发现有很多 Crypto 和 Web3 相关行业的人士向我们咨询云服务。”程欣说。


不过,在美国和中国工作的多位 AWS 员工向虎嗅表示,从今年开始,明显感觉到被友商“撬墙角”的次数多了很多。


许多互联网巨头旗下的云厂商“缓过神来”,发现 Web3 这个赛道竟是一块已经很难忽视的大蛋糕,纷纷发力。谷歌云将 Web3 比作十年前的互联网,并专门成了 Web3 团队;微软发布了招聘可以在 Web3 领域开疆扩土的专业人士;华为云积极拓展海外 Web3 公司,不仅时不时在推特的 Web3 话题上“刷存在感”,其生态下的公司也进展顺利;阿里云不甘示弱,宣布为海外用户提供 NFT 解决方案......


短短几个月时间,云厂商云集 Web3,让人们有种“人满为患”的感觉。


除了“云 +Web3”,美国的一些互联网巨头还探索了各种其他“X+Web3”的商业模式,比如“社交 +Web3“、“支付 +Web3”、“电商 +Web3”等。


据虎嗅观察,目前在美国,支付公司探索 Crypto 和 Web3 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Mastercard、Paypal、Square 等美国支付巨头几乎已经全部进入这个赛道。


从参与程度来看,Square 等从互联网时代崛起的巨头已经几乎 all in crypto,加密收入作为创新业务已占其半壁江山;Paypal(美国的支付宝)则超前布局、四处出击,大肆抢占英国、日本等加密支付海外市场,和此前移动支付时代的打法如出一辙;Mastercard 则与 Immutable X 等 7 个 NFT 公司合作,将其支付网络引入 Web3,用户可以使用借记卡和信用卡直接购买 NFT。


除了 Web3 支付赛道,Web3 社交赛道也如火如荼。


据虎嗅观察,目前仅国内就有十几家做 Web3 社交的团队,引人关注。以 CyberConnect 为例,在 5 月底更新的数据显示,该协议总用户数已经达到 146 万,总连接次数为 1920 万。


作为美国两大社交巨头:Twitter 和 Meta 也自然尝试了关于 Web3 社交的商业模式。


Meta 创始人扎克伯格宣布为创作者扩大 NFT 的测试范围,以便更多的创作者可以在 Instagram 上展示他们的 NFT,甚至未来用户就可以在 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上交叉发帖。


从目前来看,美国两大社交产品(Twitter 和 Facebook)中,推特是最为激进的,也是目前在 Web3 领域探索最多的社交巨头。它不仅拥有专门的团队,还已经在自己的主产品上设置了各种关于 Web3 的应用。


而 Meta 虽然迟人一步,但它具备进军 Web3 的天然优势,不仅探索统一的支付方式 Meta pay,还试图在两大社交产品:Instagram 和 Facebook 中间打通隔阂。


可以试想这样一个场景,当人们的数据都是以 NFT 的形式展现,而 NFT 这一数据并不属于互联网巨头,人们可以自由将这些数据迁移到各个平台上。创作者可以将自己 Facebook 的粉丝,迁移到 Twitter、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每次开始用一个互联网产品,都是从 0 开始。


粉丝,就是数据,也是创作者最大的财富之一。这些财富可以在各个平台上互通有无,而不是只限于一个平台。平台的权力大大降低,而拥有影响力的用户的权力则不断放大,越具有创造性的人越将在这样的机制上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这将大大激发人们的创作性,因为人们生产的每一段数据,都代表着一种版权,一种财富。


人们现在使用的社交产品,几乎都不相容。创作者在微信上发一条文章或者图片,不能在即刻、推特等其他生态平台发布。这并非社交产品不能再展开创新,而是因为各大社交巨头垄断了整个社交市场,让任何创新都可以被简单复制到巨头生态下。


而当数据归用户所有,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将图片或者文章,发布在任何一个平台,创作者可以把自己的粉丝迁移到新的平台、创作者可以把图片一键分发到所有平台,让用户真正掌握信息世界的主动权。


而对于互联网大厂而言,Web3 在试图撼动目前的中心化互联网格局时,也在给互联网大厂带来了巨大机会。


没有新的技术出现,互联网大厂也必然面临着业务停滞,落入传统行业的困境。而互联网大厂此前积累的云服务资源、社交资源、移动支付资源、互联网电商资源,和 Web3 并不是完全相斥。相应的是,Web3 一边尝试着革互联网巨头的命,一边又给“配合”的互联网巨头庞大的市场和盈利机会。


以云厂商为例,目前 Web3“公司”累计超过百万家,而这些公司几乎都采用中心化云服务,这让 AWS 等厂商获得了很大利润。实际上,目前来看,Web3 试图在革一部分大厂的命,同时又为另外一批互联网大厂创造了更大的市场需求。


旧世界正在瓦解,新时代已然降临


Web3 的出现,在今年获得的不仅是互联网巨头们的支持,也吸引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重视和行动。


虎嗅曾在《日本决心“抢滩”下一代互联网》中表示,近一个月来,日本国内掀起了 Web3 学习的热潮,甚至日本首相计划从政治角度推动 Web3 的发展。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 5 月 26 日发表声明:“Web3 时代的到来可能会引领(日本)经济增长,我们相信,整合元宇宙和 NFT 等新的数字服务将为日本带来经济增长。随着我们进入 Web3 时代,我强烈认为我们必须从政治角度坚决推动这种环境。”


而邻国印度,也在抢夺 Web3 亚洲主导者的地位。由于人口比肩中国、程序员数量比肩中国、本土互联网生态趋向成熟、印度国内独角兽数量大爆发等原因,红杉资本等巨头也在今年将资金(20 亿美元)向印度大幅度倾斜,而 Crypto 和 Web3 是红杉资本十分看重的一个赛道。


而美国作为这场技术浪潮的中心,更是汇聚了全球最好的人才、技术和公司。硅谷、华尔街和 SEC 的顶尖人才不断涌入这个赛道,让美国始终保持着在 Web3 的领先地位。


那么,Web3 为何会吸引这么多大国、互联网巨头和顶尖人才参与其中?


答案或许还要回到互联网的本质。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是基本要素,一切互联网运动都围绕着这一要素活动。


在互联网 1.0 阶段和互联网 2.0 阶段,数据要素被死死控制在各大平台手中。公平、效率、安全,形成了数据的不可能三角。


在 Web1 和 Web2 阶段,为了让数据充分流动,需要依靠互联网巨头“垄断数据”(牺牲公平),最大化提高效率。而如今数据的效率达到了一个瓶颈,但数据的安全(如果互联网巨头的云平台倒闭或者私自使用大数据)、数据的公平(数据是每个人产生,而且可以创造社会价值,但每个人却不能获取价值带来的相应收益,就像工作但没人发薪资一样)却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


此前,互联网巨头“垄断”了数据,没有给用户收益,取而代之的是给用户更便捷的服务。然而,人类产生数据,是一件永远的事情,互联网巨头可以在早期收取发展红利,但不可能永远躺在功劳簿上收取一辈子数据收益。


当互联网巨头对数据的垄断达到巅峰,已经将社会创新压榨到最大程度,数据革命便会应运而生。人们会将数据的权力,从互联网巨头“拿走”,还给大众。


具体而言,NFT(非同质化代币)代表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个人的数据,这个数据自带价格,从而实现普通人将数据的权力从大平台“垄断”中解放出来。


一张图片,是一个数据,也是一个 NFT,当人们生产了这幅画时,数据的相应价值便能给到创作者,而不是由平台所拥有或说了算。


作为一名画家,这幅画吸引了许多粉丝,这些粉丝也将是一个个 NFT,也会成为这名画家的数据和资产。当用户喜欢 Instagram,就可以将这些粉丝迁移到 Instagram,当用户喜欢 Facebook,就可以把这些粉丝迁移到 Facebook。因为 NFT 实现了用户的数据用户做主。


数据是 21 世纪最大的“金矿”,然而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数据属于个人,是个人不可侵犯的资产。


这是一场数据革命,在这个浪潮里的公司会不断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来回摇摆”。但是,当我们将时间拉长会发现,整个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会流向更加去中心化、更加民主、更加倾向大众利益的洼地。


Tips:天明、程欣为化名。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Wiki
周舟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