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connect Trustless Agent Day 压轴 Panel 深度回顾:Vitalik 与 EF dAI 负责人详解 x402、隐私与未来计算。
撰文:ZHIXIONG PAN
在以太坊 Devconnect 期间,一场名为 Trustless Agent Day 的活动聚集了当前 Web3 与 AI 交叉领域最前沿的思考者。这场压轴 Panel 由 Flashbots 的 Tina 主持,核心嘉宾是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以太坊基金会 dAI 团队负责人 Davide Crapis。
这场对话不仅关乎技术标准,更是一次对未来数字社会架构的推演:当 AI 智能体(Agents)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时,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信任模型和隐私保护?
对话的起点建立在两个核心协议之上:用于支付的 x402 和用于服务发现的 ERC-8004,这两者构成了智能体经济的基石。
Vitalik 首先表达了他对 AI 时代微支付的兴奋。他认为,AI 的介入让微支付真正具备了可行性。在人类的世界里,判断「为了这个服务支付 4 美分还是 11 美分」不仅耗时而且心智负担过重,但对于 AI Agent 而言,这是毫秒级的计算决策。
Vitalik 强调,「按需付费(Pay for what you consume)」是最高效的经济模型。但他同时指出,这种高频支付必须建立在隐私保护之上。如果不加保护,一个 Agent 成千上万次的查询记录将彻底暴露用户的行为模式。因此,结合 ZK(零知识证明) 技术至关重要,比如用户可以预付一笔资金(如 5 美元),换取 5000 次查询的凭证,而在链上,这 5000 次查询是彼此不可关联(Unlinkable)的。
如果说 x402 解决了「怎么付钱」的问题,Davide 带来的 ERC-8004 则试图解决「付给谁」的问题。Davide 表示,当他看到人们开始通过 x402 向 Web 服务或 AI 发送微支付时,一个根本性问题浮现了:你怎么信任这些服务?
ERC-8004(Trustless Agent 标准)因此应运而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白名单,而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服务发现机制。它允许服务方在链上注册并展示其能力。Davide 将信任分为两类:
ERC-8004 标准化了这些信息的交互格式,让 Agent 能够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自主寻找并验证服务提供商。
在讨论未来之前,主持人 Tina 将麦克风交给了现场观众,发起了一场「寻找房间里的大象」的讨论,即那些显而易见却被忽视的行业痛点。
开发者 Shaw 提出了一个尖锐的观点:我们还没有真正能用的 Agent。 他指出,目前的 Agent 大多是在 Reddit 等文本数据上训练的,它们知道「做蛋糕的理论步骤」,却从未在现实世界中「烤过蛋糕」。现在的 Agent 试图进行交易、预测市场,这属于「分布外(Out of distribution)」的操作。在某种程度上,目前的行业是在进行一场昂贵的 LARP(真人角色扮演),缺乏真正具备端到端执行能力的 Agent。
另一位开发者 Tim 指出了经济账的不可持续性:推理成本太高了。 每一次微小的决策调用都在燃烧经费,若要实现 x402 愿景,单次决策成本必须降至交易费用的 10% 以下。目前,许多初创公司仅仅是依靠云服务商的免费额度在生存。
此外,Andrew Miller 对信誉系统泼了冷水,认为历史证明信誉系统往往偏向既得利益者(Incumbents),且容易失效。他提出,唯一的解法可能是利用 TEE(可信执行环境) 沙箱,让开源的 Agent 进入沙箱去评估那些闭源 Agent 的安全性。
既然存在如此多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坚持要在区块链上构建 Agent 经济?Vitalik 和 Davide 给出了超越「支付工具」的答案。
Vitalik 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视角:区块链是链上游戏(On-chain Games)的天然土壤,这里的「游戏」指的是博弈论意义上的市场互动。
他认为,Agent 不需要像人类一样通过身份验证来建立信任,它们更适合在一个匿名、去信任的环境中博弈。更重要的是,Agent 能够理解和处理极其复杂的合成资产(Synthetic Assets),那些由一篮子商品组合而成、人类难以直观理解但对机器逻辑合理的金融产品。这可能会催生出完全不同于人类金融市场的 Agent 专属市场。
Davide 则从安全角度补充,区块链提供了「硬规则」。随着人类将越来越多的决策权让渡给 AI(即 Agent 化),我们需要一个保险栓。智能合约可以实现受限委托,例如,我允许我的 DeFi Agent 调动资金进行套利,但智能合约底层代码写死了「禁止提款」到外部地址。这种基于代码的约束是传统 Web2 API 无法提供的安全级别。

在隐私话题上,Vitalik 抛出了一个核心论断:隐私不是一个功能(Feature),而是一种卫生习惯(Hygiene)。
他强调,我们不应该把隐私看作是给产品增加的新花样,而应看作是「不再泄漏数据」。
在隐私保护的优先级上,Vitalik 态度鲜明:用户的隐私远比服务的隐私重要。 我们不希望生活在一个用户被评分、被追踪的世界,但我们需要服务方(Agent)拥有公开透明的信誉记录。他甚至设想利用 ZK 技术实现「负面信誉证明」——用户可以证明自己的交互历史(包含被差评的记录),而无需暴露具体身份,从而在保护隐私的同时维持系统的诚实度。
面对 ZK 在推理算力上的性能瓶颈,现场讨论指向了 TEE(可信执行环境) 作为当前的务实解法。尽管它增加了硬件成本,但它是连接现实与理想的桥梁。Vitalik 补充道,除了硬件层面的保护,匿名化(Anonymization) 是另一个被低估的方向。通过混淆网络(Mix-net)隐藏请求的来源,即使无法完全加密内容,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用户免受针对性分析。
在展望未来 5 到 10 年的基础设施时,Vitalik 给出了一个极具未来感的预测:笔记本电脑可能会消失。
他认为,目前的计算架构存在根本性的经济矛盾:本地优先(Local First) 虽然最值得信任,但在算力利用率上极其低效(个人需求是脉冲式的,硬件在闲置时不仅浪费成本还要充电)。
未来的趋势是 计算与交互界面(UI)的解耦。随着手机、智能眼镜、手表甚至脑机接口的普及,UI 的形态将极度碎片化,而计算核心可能会从个人终端中分离出去。
这引出了一个巨大的未解难题: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操作系统或底层架构,允许用户安全地使用远程算力,但依然保持如同「本地运行」般的信任级别。
对话的最后,Davide 透露 ERC-8004 即将在几周内上线以太坊主网。对于他来说,过去几个月是「第一季(Season 1)」,也就是社区集结并确立标准的阶段;接下来将进入「第二季」:基础设施(如浏览器、SDK)的完善以及杀手级应用的孵化。
Vitalik 则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如果你想在 AI 领域做一个「去信任」的产品,实时翻译(Live Translation) 是一个完美的切入点。目前的加密通讯软件虽然保护了传输隐私,但翻译功能往往依赖中心化云服务,这是隐私保护链条上最大的缺口。
这场 Panel 不仅是对 ERC-8004 和 x402 的技术布道,更是一次关于如何在 AI 极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密码学和去中心化网络,为人类保留一丝主权与隐私的深刻探讨。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