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在 Devconnect ARG 2025 演讲中深度解析:如何通过消除对手方风险与构建 L2,承载 120 万亿全球资产。
整理:潘志雄
最让我惊讶的发现是:华尔街实际上强烈需求去中心化。
这听起来很反直觉。我们这些密码朋克和加密原住民在乎去中心化,但大众似乎更倾向于安上炒稳定币或者链上冲土狗(模因币)。似乎没人在乎这个?但华尔街在乎。

Danny Ryan 是 Etherealize 联合创始人、前以太坊基金会核心研究员。他在 Devconnect ARG 2025 上分享了他从协议开发转向机构应用后的深刻见解。
好久不见。上次 Devcon 我缺席了,那是我当时对以太坊唯一能说的事。
我在去中心化系统领域工作了近几年,建设以太坊、研究机制设计、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弹性。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和银行打交道。这有点奇怪,但实际上非常有趣。我学到了很多,他们也从我们这里学到了很多。比如,我惊奇地发现仍在使用名片,每个人都在使用 LinkedIn,虽然我也没有注册 LinkedIn(我很确定我的同事对此不太高兴),但华尔街依赖仍然是这些工具。
说到华尔街,其实「华尔街」已经不再华尔街了。除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还在那里,其他机构大多搬到了艺术品中城。
我们通常认为机构市场非常高效,你可能觉得在线即时交易很容易,但实际上高效,股票交易需要一天才能结算(T+1),而这已经是最高效的了。如果你深入观察,会发现机构市场充满了低效和大量的手工步骤。
技术层面极其碎片化。一位资产经理可能用一个软件管理头寸,另用一个软件进行,还要用第三种软件处理合规,这些软件之间还需要复杂的集成。这简直就像「弗兰肯斯坦」一样拼凑起来的灾难性软件队列。有些机构甚至仍在互发传真。结算和其他关键活动持续太长。结算结算需要两天,还是十年前从 T+3 升级到 T+2 的「巨大胜利」。
而在以太坊的世界里,交易和结算是同时发生的,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优势。
传统系统充满了中间系统性的方风险(Counterparty Risk)。架构祖先了一百多年,它的法律加重在上部之上,相当于再加重在中间人之上。从人类学角度看,他们能建成这样的系统简直是个奇迹。但现在我们有了更好的技术,是时候修复了。
最让我惊讶的发现是:华尔街(泛指机构)实际上需求去中心化强烈化。
这听起来很反直觉。我们这些密码朋克和加密原住民在互去中心化,但似乎大众更在意安上炒稳定币或者在链上冲土狗(模因币)。似乎没人在乎这个?但华尔街在乎。让我通过他们的视角来为你「翻译」一下原因:
当你真正与机构深入交流,完成认知空白后,你会发现:华尔街需要以太坊。
作为开发者,有时会感到沮丧。你努力构建不可关停、中心化的系统,却被人们围观,由「地下室里的三个人」控制的多签钱包发行的 Meme 代币。你会担心没有人在乎去中心化。
但机构对中心化的需求,实际上是一扇通往真实世界的窗口。如果只是炒作,人们确实至关重要;但如果是要求去退休金、房产契约放上链,真实世界就会强制要求去中心化。在这些场景下,必须呼吸不亚于甚至超过现有系统的安全性。
以太坊社区非常擅长构建基础设施和机制设计,但我们需要超越「只要做出来,他们就会来」的心态。
我们不能简单地向机构解释为什么需要去中心化。我们需要假设全球资产上链。怎么办?不是通过简单的代币化,而是构建出比现有系统好的系统,以致全球资产必须转移到上链。
价值协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我们往往太执着于第 2 点,但我们需要在第 1 点上花更多。目前的机构产品虽然表面优雅、报告功能强大,但底层依然停留在石器时代。通过利用区块链的特性(如原子结算),我们可以让产品本质上在时间上变得更好。只有做好了第 1 点,才能吸引长尾资产进入第 2 点的创新领域。
我们应该以「万亿(Trillions)」为单位来缓慢成功。目前所谓的 RWA(真实世界资产)在以太坊上大约有 180 亿美元。顺便说一句,你去跟机构聊,他们不叫 RWA,就叫「资产(Assets)」。全球资产管理规模估计有 120 万亿美元,我们如果想要全球经济上链,必须动用机构资本。
成功的另一个标准是影响力和市场的进化。
这包括两个阶段:
我喜欢致力于解决最重要的问题。目前,我每天都在以太坊致力于机构的采用。这包括认识空白,解释了为什么去不要使用那些没有 DeFi、奇怪且封闭的「隐私链」,而是要建立在以太坊上。
我们需要真正地去建设、去设计原生环境、去理解资产流动、法律的复杂性和我们的合规性。如果我们不做,就能把全球经济拱手让人。如果想改变世界,就是时候让世界进入以太坊了。

Q1:在与机构交谈时,关于以太坊去中心化最大的误会是什么?
丹尼:现在的机构越来越明白了,他们有一种 FOMO(错失恐惧症),担心金融科技会抢了他们的午餐。主要的误解可能会被认为是「去中心化」意味着「无天」或者「无法控制访问权限」。实际上,链上环境是高度重视的,你可以设定规则。这种恐惧正在转化为对落后的担忧,这对建设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Q2:对于想进入机构领域的开发者,你有什么建议?
丹尼:就像理解以太坊技术栈一样,华尔街也是一只复杂的巨兽。我的建议是:找个搭档。一个在华尔街现场交易但想学习去中心化的朋友,强强联手。
Q3:随着普及率增加,以太坊是否存在被机构「形象获(Co-opted)」的风险?
Danny:当然有。我们需要在保持以太坊核心的全球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同时,引入全球资产。只要我们还保留「分叉(Forking)」的能力,就不会存在风险。我不是「僵尸化主义者(Ossificationist)」,我认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在引入资产的过程中必须非常小心。
Q4:如何确保在机构面前传达正确的叙述?
丹尼:我们合力。以太坊基金会需要组建企业组(企业集团)是很好的第一步。但涉及到数百家关键公司和数百万亿资产,不能单打独斗。我们需要在叙述和教育上联合起来,确保在全球各处的谈判桌面上都有我们的声音。
Q5:有什么是你现在知道的,但希望刚开始时就知道的事?
Danny:语言的翻译。比如我和摩根大通前石油业务负责人聊「RWA」,他根本听不懂,因为对他们来说那就是「资产」。还有「原子结算(Atomic Settlement)」,他们没有这个概念,因为在传统金融里,资产交割和资金支付往往是分开的(甚至是为了赚利息财产负债)。需要学会他们的语言,并为他们提供正确的「翻译」。
Q6:有什么东西能让机构眼前一亮?
Danny:Layer 2(L2)。这真的能引起共鸣。相比于在一个公共的大池子里游泳,机构非常喜欢这种既能拥有主权(自己和合作伙伴构建 L2),又能连接到以太坊生态的概念。
Q7:如何看待生态系统的协作?
Danny:过去的一年我太专注于埋头苦干,形成了协作变少了,这需要检讨。随着全球资产上链,不仅仅是基础设施,DeFi、链上借贷、资本、合规堆栈,生态系统的每一刻部分都需要被充分利用。我们这几年建设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