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连降五次息,为何人民币不升反降?
2025-11-11 18:20
墨菲
2025-11-11 18:20
墨菲
2025-11-11 18:2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自 2022 年 3 月起,美联储为了遏制通胀,开启了史上最猛烈的加息周期,利率从接近零的 0.25%,一路狂飙至 2023 年中期的 5.5%。

来源:FRED

那段时间,美国资金成本飙升、全球美元「吸血」,美股一度进入技术性熊市,新兴市场货币更是被打得措手不及,人民币也在那时跌破 7 关口,创下近 15 年来的新低。

来源:FRED

到了 2024 年 10 月,终于迎来了美联储首次降息,至今美联储已降息五次,基准利率从 5.5% 降到 4%,按照传统经济学逻辑,美国降息意味着美元变弱、资本外流,而人民币等新兴市场货币理应受益升值。可现实是,离岸汇率依然在 7.1 - 7.15 之间晃悠,偶尔还会偏弱到 7.2。


不经让我反思,美联储不是降息了吗?美元不是该贬值吗?怎么人民币没跟着涨,反而显得更弱了?难道另有说法?


先盘一下「降息=美元走弱」的经典框架


在过去几十年里,这个逻辑多次被验证。

来源:Macromicro

比如 2008 年金融危机,美国经济一地鸡毛,美联储把利率从 5.25% 砍到近零;美元资产没人要,资本跑去买黄金、买原油、买中国资产。那几年,人民币也从 8 字头一路升到 6 字头。

来源:FRED

2020 年疫情,美联储又一次猛降息 + 印钞,美债收益率暴跌,美元指数从 103 掉到 89,人民币一路从 7.1 升到 6.3。


所以大家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美联储降息,美元必跌,人民币就升。


但问题是那两次降息背景,都是美国经济崩塌式下行,资本失去了在美元资产上的信心,只能流出。


美国降息≠美元走弱


1.「软着陆」不是「救市」


如果说过去的降息是「病危抢救」,那这次就是「保养调速」。


2024 年下半年,美国的就业依旧稳健,失业率长期维持在 ≤4% ;消费数据亮眼,零售销售依旧坚挺;甚至房价也没有明显下滑。换句话说,美国现在的经济像一辆马力十足的跑车,只是担心开太快出事,美联储轻踩刹车稳稳进弯,而不是要「拖回修车厂」。


来源:FRED

当降息是为了「微调节奏」而非「托底经济」,全球资本自然不会恐慌性撤出美元资产。反而在看到美国经济依旧稳固时,会选择继续增持美股、美债。


这也是为什么 2025 年初,标普 500 指数创下历史新高,美债收益率虽然下行,但美元指数依旧稳在 105 附近。美元根本没有「塌方」,反而是轻装前行。


来源:TradingViwe

2.全球资本无处可去


汇率是相对价格。美国降息了,其他国家也强不到哪去。


欧洲经济一塌糊涂,德国制造业 PMI 长期在荣枯线以下,欧洲央行同样在跟进降息;日本更是深陷「利率陷阱」,政策利率仍然接近零,日元持续疲软。


相比之下,美国依旧是全球资本眼中最稳、最安全的去处。


截至 2025 年 7 月,海外资金持有的美债规模超过 9 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大家都知道美国负债高,但依旧愿意买单。

来源:Macromicro

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美债就像全球金融世界的「银行存款」安全、流动、还带点利息。中国虽然国债收益率在 2.3%-2.5% 之间,但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有限、汇率预期偏弱、投资者风险偏好不足,所以国际资本不会因为美国降息就立刻转向人民币资产。

来源:investing

3.美元的「地位溢价」依然牢固


美元的强势不只是利率问题,更是一种「信任红利」。


全球贸易、能源结算、债务清偿体系,依旧以美元为锚。即使美国降息,美元的国际结算地位也没变。反而因为中东地缘冲突、欧洲政治风险、全球不确定性上升,美元成了全球避险资金的「唯一避风港」。


这就解释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美联储在降息,但美元资产价格却在涨。也意味着美元并没有被抛弃,而是被重新「加仓」。


人民币为什么不升反降?


上述理解了美元端的强势,再来看看人民币的「内因」。


1.国内经济还在修复期


2024 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回升,但修复节奏不均衡。


消费复苏偏弱,房地产市场依旧承压,出口增长波动较大。宏观数据虽然稳中有升,但市场信心仍不足。


同时,央行在持续宽货币:MLF、LPR 利率多次下调,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 2.2%。中美利差扩大至 200 个基点以上,也就是说,美国国债收益率高于中国太多。


机构和居民更倾向于持有美元资产,或者提前换汇来对冲风险。资本外流压力增大,自然会给人民币带来下行压力。


2.「稳汇率」是政策导向,不是市场升值


这段时间人民币能维持在 7.1-7.2 区间,更多是央行通过结售汇调节、逆周期因子、窗口指导等政策性手段维持的。


这个「稳」不是市场买出来的,而是政策稳出来的。


如果放任市场自由波动,考虑到中美利差、出口压力、资本流出,人民币或许会更弱。


3.投资者信心仍是关键变量


汇率最终反映的是信心。


当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风险回报缺乏信心,当国内居民仍偏好美元计价资产,当企业继续配置外汇资产防御性储备人民币自然缺乏升值动力。

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中国结售汇(在外汇市场里,企业和个人去银行「结汇」,就是把手里的美元换成人民币;而「售汇」,就是反过来,把人民币拿去换成美元。)逆差依然存在,居民换汇需求同比上升 12%。这些都是人民币升不起来的逻辑。

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短期内,仍会维持在 7.0-7.3 的震荡区间,只要美国经济不崩、美联储不出现激进降息,美元的强势就不会根本逆转。


要看到人民币升值,关键不在外部,而在内部。经济能否恢复增长动能、资本市场能否重新吸引投资者、政策信号能否稳定预期。


当这些内生变量改善时,即使美联储不再降息,人民币也会自然走强。反之,即使美元弱一点,人民币也未必能涨起来。


总结


美联储降息只是美元周期的表层现象,真正决定汇率的,是中美经济的相对强度与资本信心。


过去大家太习惯于用「利率」去理解汇率,但在这个全球流动性泛滥、资本高度集中、地缘政治频发的时代,利率早已不是唯一的锚。


美元的强弱取决于信任的边界,而人民币的走势取决于增长的信心。


所以,与其盯着美联储几次降息,不如多看看我们自己的经济基本面。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墨菲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