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底层内核需求视角来分析,找到让别人抬轿子的资产。
撰文:黄世亮
我一直在思考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行业的未来前景。目前,这个市场已经发展得非常庞大,各种币加起来的总 U 市值已超过四万亿,用户规模也达到了数亿级别,币安公开的注册用户接近 3 亿了。
但与此同时,韭菜们都感觉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似乎有些停滞不前,或者说没有新的叙事,炒 meme 都炒了好几年了。
总结最近的思考,我想出了一条称之为「内核扩展」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在任何一个行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中,我们总能发现一条隐藏的主线,我愿称之为「内核」。
这个「内核」不是指具体的技术或产品,而是指引发行业爆发的最真实、最根本的需求。它是一种原始的驱动力,一旦被点燃,就会像一个引力中心,吸引资本、人才和创造力涌入,并围绕它衍生出海量的业务形态、生意模式乃至全新的商业生态。
要理解一个行业的过去和未来,就必须看懂它在不同阶段的「内核」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演变。加密货币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两个绝佳的观察样本。
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到现在一共是 16 年的发展史,我觉得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三个内核。
行业诞生的第一个十年,其最强劲、最真实的内核需求,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绕过与对抗。这表现为两大类:一是「藏钱」,即对资产(无论是灰色还是合法)的绝对自我主权和抗审查的存储需求;二是服务于「黄赌毒」等灰色地带的无许可、匿名、无国界支付。
不好意思,我真心认为,加密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最原始的内核就是这么的黑暗。
围绕这个黑暗的内核下,整个行业的一些关键性特点如下:
主要商业模式: 开交易所,挖矿,发币,出入金。好像最初的币圈十来年主要就是干这些,虽然在 2016 年的以太坊带了一些新的东西,但都是为下一个内核孕育的初期。
代表组织 / 代币: 比特币 (BTC)、主流交易所 ok\huobi\binance\bitfinex 等、矿机和矿场,烤猫\比特大陆等。
普通人的机遇: 持币和挖矿。在大众认知之外早期持有行业的核心资产是普通人最大的红利。普通人可以通过购买并持有比特币(HODL)或在早期使用 CPU/GPU 挖矿,捕获了行业诞生初期的巨大红利。
市场规模: 其代表比特币的市值,在这一时期的末尾已稳定在数千亿美元量级,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和基础设施建设。整个行业在最初的十年,整体市场规模也就是在千亿这种量级。典型的行业早期阶段特征。
用户规模估算:
当资产被成功地「藏」在链上之后,新的需求诞生了:「我能不能让这些钱『生钱』?」。内核一解决了「存」和「转」,内核二要解决的是「借」、「贷」和「交易」。市场需要一套无需许可、可组合、全天候运行的金融系统,「DeFi」内核应运而生。
典型的商业模式:各种 defi 协议,最经典是自动做市商(AMM)的交易手续费(如 Uniswap)、借贷协议的利差(如 Aave)、rollup-L2;流动性挖矿,各种 farming;发币做项目,这个好像以前是现在是未来还是一直的主流商业模式;私募投资理财等。这期间还是进一步扩大了上一个内核下的商业模式,就是交易所,成就了 binance 和 coinbase 这样的大型交易所。还有出入金业务成就了像 USDT、USDC 这样的稳定币。
代表组织 / 代币:以太坊 (ETH)(作为 DeFi 的底层平台)、Uniswap (UNI)(DEX 代表)、Aave (AAVE) 和 Maker (MKR)(借贷代表);投资理财板块还成就了像灰度这样的组织;Tether(USDT)和 Circle(USDC)
普通人的机遇: 持币依然是这一内核下的主要普通人的机会,除了 BTC,ETH 也还可以。另外普通人还可以从「持有者」变为「参与者」,搞各种 farming 和空投,通过参与金融游戏来获利。如果说程序员也是普通人,在这一内核下程序员还有很多工作机会的。
市场规模: 「DeFi Summer」引爆了链上金融。在顶峰时期,DeFi 协议的总锁仓价值 (TVL) 超过了 1800 亿美元,行业进入了万亿市值阶段。
用户规模估算:
在投机泡沫破灭后,市场开始寻找真正的、可持续的价值。这个内核的需求是将区块链的效率优势(即时、全球、低成本)与现实世界的稳定性相结合。用户需要的不再是投机品,而是一个稳定的、高效的、可编程的「钱」——「支付内核」登场了。
最重要的还是合规化的推动,总得找出除了赌博之外的内核才能合规啊。随着美国政府批准各种币 ETF,和推动稳定币立法,整个币圈应该是发育出了新的内核。
关键的是,我觉得这个支付内核现在是刚刚起步,如果要拍脑袋算,我觉得才走了不到 10%,未来还有 10 倍增长。
商业模式: 稳定币发行商通过储备资产(如美债)赚取利息;支付网络收取 B2B 跨境结算的手续费;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服务费;各种理财私募组织,像典型的灰度和微策略;这一阶段老牌交易所如 binance 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代表组织 / 代币:Tether (USDT) 和 Circle (USDC)(作为支付媒介和储值工具),稳定币已经从最初的出入金承载者变成了支付为核心了;灰度、微策略。
普通人的机遇: 好像还是持币和各种 defi 协议的挖矿,搞空投撸羊毛这些。另外,还有一些中国和美国人可能体会不深的,很多小国政府发行的货币没有公信力的,其国民可以通过持有稳定币来规避本国货币的通胀。还有很多做国际贸易的可以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结算,能极大降低成本。
市场规模: 这是一个正在爆炸的内核。仅稳定币的总市值就已超过 2000 亿美元,其发行商(如 Tether)持有的美债已超过许多主权国家。而整个行业也是稳居小几万亿美元的市值。但这个支付内核还在继续发育,我估计未来五年,稳定币本身就可以突破 5 万亿,稳定币的市值占比大概率会成为币圈市值的大龙头。而整个行业的的总市值应该可以突破 10 万亿。
用户规模估算: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的话,那现在这个阶段看整个币圈的发展,可能还有 5 到 10 倍这种空间,总市值和服务的用户群体都有 5 到 10 倍的空间。但你要说具体哪个币能涨 10 倍,我觉得就猜不着了。
所以整个行业可能还有大的发展空间。
为了更加说明问题,我们拿熟悉的互联网行业来分析一下。
加密世界的演变还是现在进行时,而互联网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完整、更清晰的「内核」迭代范本。
(下面的数据包括市值和用户量,都是用 Gemini 和 GPT5 估算的,我觉得量级是正确的,大家就凑合着看吧,反正没法证实和证伪)
最早的一代互联网,其内核表面上是「信息沟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早期驱动力其实是灰色内容(如「小黄片」)。谁也别笑话谁,现在光伟正的互联网早期就是为了小黄片出现的,它解决的是人类对原始欲望和无过滤信息的渴求。
我感觉在 90 年代末和 2000 年初,大小城镇的电脑城到处都是卖光盘的,在汽车站地铁口抱个小孩的大妹子低声问你要不要碟。当年的校园网,和各种局域网,最流程的 ftp 服务器里的资料大家点开 n 层文件夹的真正目标就是那些 xxx。
看加密货币和互联网的早期,小黄片才是推动科技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啊。哈哈。
互联网在这一最初的内核期间的关键特征如下:
商业模式: 门户网站的早期横幅广告、ISP 的拨号订阅费(如 AOL),以及驱动这一切的 PC 硬件销售。
代表公司:AOL ( 美国在线 )、雅虎 (Yahoo!)、网景 (Netscape)、我们熟悉的搜狐 sohu、新浪 sina。
普通人的机遇:信息套利与早期投资。最直接的获利方式是购买科技股,或通过抢注和倒卖域名获得了第一桶金。当时我有一堆 5 位数的 QQ 号,这玩意后面老值钱了,可惜当时没有密码找回功能。
市场规模: 催生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其代表性的纳斯达克指数在 2000 年顶峰时市值超过 5 万亿美元。
用户规模估算:
大约在 2005 年前后,互联网和 PC 行业迎来了「办公内核」。以 Office、AutoCAD、Photoshop 为代表的生产力软件成为了行业最坚实的底层需求,让「买电脑」成为一件「正经事」。
那时候满大街都是五笔培训班、Office、photoshop、CAD、网页三剑客啥的培训广告。
商业模式:软件授权(Per-Seat License,即按席位收费)、企业级服务合约、以及销售搭载软件的高利润 PC 和服务器;还有,培训班。
代表公司:微软 (Microsoft)(凭借 Windows+Office 的绝对统治)、Adobe(设计套件)、英特尔 (Intel) 和 戴尔 (Dell)(提供硬件基础)。
普通人的机遇:掌握「数字技能」实现职业跃迁。这个内核的红利体现在人力资本增值。普通人通过学习 Office、Photoshop 等专业软件,成为了新时代的高薪职业(白领、设计师)。在 2006 年,我和另外两个人用 AutoCAD 硬是取代了 30 名工程绘图师,让我记忆深刻。
市场规模: 奠定了微软等公司未来万亿(美元)市值的现金牛基础。
用户规模估算:
随着社交网络的爆发和电子商务的成熟,互联网的内核切换为「流量生意」。「流量」本身成为了内核,核心逻辑是聚合海量用户注意力,然后将其变现。
商业模式:数字广告(特别是精准定向广告)和电子商务(平台佣金或自营销售)。
代表公司:谷歌 (Google)(搜索广告之王)、Facebook/Meta(社交广告之王)、亚马逊 (Amazon)(电商之王)、腾讯、阿里、拼多多。
普通人的机遇:成为内容创作者或流量运营者。这是普通人「个体崛起」的黄金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运营自媒体(博主、YouTuber)将自身影响力变现,或通过开设电商网店「淘金」。
市场规模: 这是创造「FAANG」(Facebook、Apple、Amazon、Netflix 和 Google)的时代。这个「注意力经济」内核催生了数家市值均超过万亿美元的超级巨头。
用户规模估算: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 GPS 和精准地图的成熟,催生了 O2O(Online-to-Offline)内核。它要实现的是线上世界与线下物理世界的无缝「连接」。
商业模式:「抽成」或「提成」 (Take-rate),即平台作为中介,从其促成的每一笔线下交易(如打车、外卖、住宿)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代表公司:Uber ( 优步 )、Airbnb ( 爱彼迎 )、滴滴打车以及美团。
普通人的机遇:加入「零工经济」平台。普通人可以成为 Uber/ 滴滴司机、外卖骑手或 Airbnb 房东,将自己的资产或时间「上架」到平台来直接获利。
市场规模: 催生了一批市值高达数百亿乃至千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并彻底重塑了餐饮、出行和酒店等传统行业。
用户规模估算:
2022 年初 GPT-3.5 的发布,引爆了全新的「智能内核」。人类对「智能」本身的需求突然被激发并推向了顶峰。AI 不再是辅助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可按需调用的「能力」。
商业模式:API 调用(按 Token 计费)、SaaS 订阅(如 ChatGPT Plus、Copilot)以及最核心的——销售「铲子」(即 GPU 芯片)。
代表公司:Nvidia ( 英伟达 )(硬件垄断者)、OpenAI(模型领导者)、微软 (Microsoft)(最快的应用分发者)。
普通人的机遇:利用 AI 降本增效或投资「卖铲人」。最直接的是购买英伟达等核心硬件公司的股票。在应用层面,普通人(程序员、设计师)正通过熟练使用 AI 工具极大提升个人生产力,实现「一个人顶一个团队」。
市场规模: 这是一个正在以指数级速度膨胀的内核。其「卖铲人」英伟达的市值(在 2025 年的当下)已经超过了 5 万亿美元。
用户规模估算:
回顾这两个行业八个内核的演变,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两条规律:
基于这两条规律,我们可以对未来做出大胆的预测:
理解了「内核」,我们就能看清,所有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和技术迭代,都只是围绕这个底层需求所展开的「衍生业务」。
而真正的行业巨变,只发生在「内核」切换的那一刻。对于普通人而言,看懂内核的切换,就是在投机、工作、还是创业之间,找到了那个正确的时代答案。
从赚钱角度来说,越早识别出行业的内核,找到买入真正代表内核的资产(如 BTC、微软股票、腾讯股票),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后来人都会帮你抬轿子。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