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郭宇:在 28 岁「财富自由」退休,在 34 岁寻找下一个浪头
2025-10-22 12:16
田大侠的Web3江湖
2025-10-22 12:16
田大侠的Web3江湖
2025-10-22 12:16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自由的真正含义:不是摆脱什么,而是在不断抵达中学会安放自己。


撰文:田大侠


采访郭宇的那天,他正好从北海道回到东京。


那是今年 5 月,东京的梅雨季刚刚开始,他在对谈视频里谈起北海道的夏天时,语气里带着难得的轻快。


「比起冬天,我更喜欢夏天的北海道。」


郭宇说冬季的富良野挤满看圣诞树的游客,而夏季的富良野只有延绵的绿色山丘,他和朋友自驾穿过无人打扰的公路,徒步、泡温泉,在干燥凉爽的空气里短暂逃离东京的潮湿。


郭宇在北海道的旅行


采访后的三个月,郭宇的足迹又延伸到了坦桑尼亚、斯里兰卡,以及重返他的「快乐老家」马尔代夫,在他结束本次中东旅行之后,我再次联系上他。


旅行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似乎习惯用新的地理坐标来标记时间的流逝。


这位曾经的互联网创业者、数字游民,似乎永远在路上。退休五年多,他对「自由」的理解似乎更加清晰:


「以往我觉得财务自由就是绝对的自由,其实是一个错误的判断……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在人生很早期的阶段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及它的重要性。」


郭宇


谁是郭宇?


郭宇被大众熟知,是在 2020 年。那一年,他在一封离职信里写下这样一句话——


「我选择在 28 岁的末尾退休,去拥抱山间清泉与峡谷的风,去感受春秋冬夏。」


四个月后,这封信被突然翻出,迅速点燃了全网的讨论:有人羡慕,有人质疑,也有人把他视为「互联网创业热潮下幸运儿」的代表。


「年轻」、「退休」、「财富自由」这几个字眼,成为他身上的标签。他成了无数年轻人想象的「逃离模板」。



在那个后疫情时代的躁动节点,他成了社交媒体上最鲜活的「反向样本」——一个在时代潮水里转身离场的人。


童年与成长


郭宇的童年是在江西的矿山度过的。作为留守儿童,他的寒暑假往往极度孤独,唯一的慰藉来自外婆留给他的基督教书籍,以及写作带来的自我表达。这些文字与信仰,成了他早年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出口。


后来,他来到「深圳高级中学」求学。这里的教育让他第一次意识到,「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在这个学校里,不少同学都是企业家子女,他们焦虑的是「如果考不上常青藤,就只能回去继承家业」;而彼时的郭宇,却正面临着「父亲卧病在床」的现实处境。深圳的开放氛围和多元价值观,塑造了他「永远不认命」的性格。


对他来说,命运并非天注定,而是可以通过选择和实践不断改写的过程。


高中时期的郭宇


后来,他顺利考入暨南大学,就读政治与行政专业。然而,郭宇很快意识到,这个专业难以支撑未来的生计。于是,他开始自学编程。


「那时候没有别的路可走,我必须找到一条能够养活自己的出路。」凭借这份坚持,他在毕业后顺利加入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并在这里积累了最初的行业经验。


在互联网黄金年代的浪潮中,郭宇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机会,成为「期权神话」的一部分。


2014 年,郭宇的创业公司被字节跳动收购,他也由此正式加入这家当时估值仅有 5 亿美元的初创企业。自此,他的人生被推入一场财富与梦想交织的狂飙之中。


作为早期员工,他全身心投入公司核心项目的开发。字节跳动的估值在六年间暴涨百倍,郭宇手中早期获得的股票期权随之水涨船高。


投资与加密经历


过去十年,他先是乘上互联网的浪潮实现财务自由,继而转身成为加密领域的冷静观察者,亲历了加密市场的几轮兴衰,如今,他的视角愈发清晰。


而近期他在推特上写下一段话,在加密社区引发广泛共鸣:


他写道:「币圈很多朋友对钱没有概念,今天梭哈这个,明天 All in 那个。常年做交易、盯盘、待在电脑面前,容易脱离现实感。我还是推荐大家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把钱花在人生的体验上,奢侈品可以买,钱可以挣,但不要陷入里头无法自拔。」



简短的一句话,却引发圈内外共鸣。在 10 月 11 日黑天鹅事件之后,让很多人感慨:似乎大家都开始失去了现实感,忘了钱还能花在「活着」上。钱花不完也赚不完,但亏掉的生活,却永远回不来。


郭宇的加密之旅始于 2013 年 4 月,当时在支付宝的他,被 Hacker News 上比特币突破 100 美元的热议所吸引,并在内部技术分享会上进行探讨。


那时,大多数交易通过淘宝的 OTC 渠道完成,他开玩笑说甚至还买过孙宇晨当时推广的 Ripple。


2017 年 ICO 热潮时,他首次尝试编写智能合约。即便在 2020 年从字节跳动「退休」移居日本后,他仍在 2021 年于 Mirror 平台发表长文,回顾错过的技术趋势。


如果说字节的财富让他得以提前「退休」,那么加密世界则曾是他退休前后保持技术嗅觉与思想活力的精神游乐场。


如今,他更像一个退居幕旁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坦言没有参与新一代对 Trump Token 这类 Meme Coin 的狂热,但「想记录下这些」 ,因为年轻一代对机会的敏感度远超他的同代人。


10 月 11 日一场加密市场的大跌让郭宇再次在推特上系统阐述了他对这个行业长达十余年的观察。他系统阐述了他对比特币价格发现机制的理解,并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是「上古的 OTC 交易阶段」。他亲身经历过那个时期,场外交易是主导模式,价格非常离散,矿场的挖矿成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决定了比特币的真实价格基础。


第二个是「中心化交易所订单簿阶段」。OTC 被更高效的订单簿替代,但也带来了问题。一些交易所引入了期货甚至永续合约作为主营业务,价格模型不再遵从供需的基本逻辑。


第三个是「比特币 ETF 通过后的华尔街换手阶段」。


郭宇认为,从那一刻起,比特币已经失去了它设计初衷的意义:「帮助每个人抵抗无限制膨胀的债务。因为,在那一刻之后到现在,大饼每一天都在被华尔街换到自己手里。「


他看到 CEX 的现货存量与交易量在此之后急剧萎缩,其交易量已无法反映大饼的真实价格。他预判,华尔街的下一步会将主流 token 都变成生息资产,价格将趋向稳定。


「我认为大饼的故事到此已经进入了终章,四年的周期已经结束。」


他在暴跌之夜写下结论,「很可惜的是,这并不是它真正的设计目的。但这仍然是个好故事。」



和许多短线逐利的玩家不同,郭宇至今仍保留着那批早期买入的加密资产,从未变现。


他笑言原因其实很简单:「变现交税太麻烦,而且钱够花。」


旅行、恋爱、日常


如果说加密世界是他退休的「精神游乐场」,那么现实里的旅途,则是他抵达自由的方式。


旅行与温泉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疫情期间,他几乎走遍日本,住过 530 家温泉旅馆。聊到各地特色时,他像在拆解一道精密算法:九州黑川温泉以景致取胜,草津温泉讲究 PH 值和矿物质,而混浴文化则追溯至明治时代。


在东京,他保持着「舒适的疏离」的状态:早晨打扫房间如同冥想,晚上限定两小时看盘;旅行时,这些规律会被彻底打破。



写作是他一以贯之的习惯。童年的日记、高中杂文、现在的推特记录。形式虽变,但记录与反思的本质未变。他曾为《城市画报》撰稿,记录日本温泉的故事。他甚至公开写「恋爱日记」,坦率讨论开放式关系。


2020 年是他网络争议最多的时期,当时铺天盖地的评论曾给他带来不小困扰。如今的他已建立起一套应对机制:「除非涉及家人或伴侣,否则基本不作回应。」


这种转变可以看作是一种策略性的自我保护。住在东京时,他享受「隐形人」的状态:便利店自助结账、温泉旅馆用假名登记,无人关注他的身份。


他的 MBTI 是 INFJ。内向、克制,却并非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相反,他的生活清单里写满了「玩乐型计划」:考一张帆船执照,学一张摩托车驾照,去尝试一些未曾设想过的冒险。


自由与抵达


他说自己并非天生的「幸运儿」,而是通过自学编程、抓住行业机遇、理性投资,一步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财富自由之路。


所以他才决定在 28 岁的时候,体面告别,定居日本,写作、游历、过起另一种生活。


如今 34 岁的郭宇,依旧在路上。你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他的旅程从未间断。


不同的是,如今的他不再执着于追逐「下一个目的地」。


对他而言,每一次出发都不是为了逃离过往,而是为了抵达一种更真实的自我。



在「退休」的乌托邦里,他以自由为唯一的坐标,把财富、技术、旅行与亲密关系都纳入一条流动的航线。


在这条航线上,他寻找的不仅是属于自己的浪潮,更是一种超越时间与身份的存在方式。


这才是自由的真正含义:不是摆脱什么,而是在不断抵达中学会安放自己。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田大侠的Web3江湖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