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现 HyperEVM 区块 2 秒价差漏洞,到搭建套利机器人碾压对手,再到引入永续合约实现 500 万美元盈利,我们用 8 个月完成这场加密套利实战。
撰文:CBB
编译:Saoirse,Foresight News
现在是 2025 年 3 月,加密货币行业看似岌岌可危,关税冲击严重。我们一直在寻找下一个优质机会 —— 当时仍有 40% 的 HYPE 代币有待分配给社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潜在突破口。早在 2 月,我们就已在 UNIT 资产上测试过一些做市策略,但都只是小打小闹,未形成规模。
HyperEVM 刚上线时,配套推出了一些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我哥哥提议:「要不我们试试在 HyperEVM 和 Hyperliquid 之间做套利?就算要投入成本,说不定能参与到 Hyperliquid 第三季的活动中。」我们随即开始尝试,确实发现了套利机会,但不确定自己是否有竞争力。
HyperEVM 的区块生成间隔为 2 秒,这意味着 HYPE 代币的价格每 2 秒才会更新一次。而在这 2 秒内,HYPE 的价格可能已发生波动,因此相较于 Hyperliquid 平台,HyperEVM 上的 HYPE 常常会出现「定价过低」或「定价过高」的情况。
我们搭建了第一个套利机器人版本,功能较为基础:只要 HyperEVM 的自动做市商(AMM)DEX 资金池与 Hyperliquid 现货市场出现价差,就会在 HyperEVM 上发起交易,并在 Hyperliquid 上进行对冲操作。
举个例子:
最初几天,我们在 Hyperliquid 上的日交易量约为 20 万至 30 万美元,不仅没有亏损,还能盈利几百美元。一开始,我们设定的套利门槛是:扣除 AMM DEX 和 Hyperliquid 的交易手续费后,利润超过 0.15% 才执行交易。
两周后,随着利润持续增长,我们看到了更大潜力,同时也发现了两家与我们操作完全相同的竞争对手 —— 不过他们规模不大,我们决心将其淘汰。
2025 年 4 月,Hyperliquid 推出了 HYPE 质押返佣机制(质押代币可减免交易手续费),这对我们来说是绝佳机遇 —— 我们的资金规模本就超过竞争对手,于是质押了 10 万枚 HYPE,获得了 30% 的交易手续费减免,并将套利利润阈值从 0.15% 降至 0.05%。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通过最大化压力迫使对手退出,独占市场;同时计划在两周内将交易量提升至 5 亿美元以上,以升级在 Hyperliquid 的交易费率等级。
最终,交易量和利润同步飙升 —— 当交易量突破 5 亿美元时,竞争对手彻底陷入被动。我至今记得那天:我和哥哥正从巴黎飞往迪拜,看着机器人疯狂「印钱」,24 小时内盈利 12 万美元,而两家竞争对手都关闭了他们的机器人。
尽管如此,部分竞争对手仍未放弃,他们承受着更高的手续费,迫使我们将套利利润空间压缩到约 0.04%(基本等同于我们与他们的手续费差额)。即便如此,我们的交易量依然强劲,日利润稳定在 2 万至 5 万美元之间。
随着业务规模扩大,我们遇到了新的限制:HyperEVM 每个区块的 Gas 费上限为 200 万,而单次套利交易约消耗 13 万 Gas,这意味着每个区块最多只能完成 7-8 笔套利。尤其是随着更多资金池和 DEX 在 HyperEVM 上线,这一限制愈发明显,甚至出现部分交易卡顿的情况 —— 我们必须快速解决,避免交易排队和订单簿失衡。
为此,我们采取了四项措施:
随着我们的盈利持续增长、交易量达到竞争对手的 5-10 倍,我们开始痴迷于进一步优化 —— 毕竟在加密货币行业,今天可能还在轻松盈利,明天就可能被新玩家淘汰。
转型做市商:捕捉更多机会
2025 年 6 月,我哥哥提出了一个酝酿数周的想法:在 Hyperliquid 上以「做市商」而非「吃单者」的身份开展套利(注:做市商是提供流动性、挂单等待成交;吃单者是直接成交现有挂单)。这一转型有两大优势:
但转型也伴随着风险:作为做市商,我们需先在 Hyperliquid 上挂单成交,却无法确保能在 HyperEVM 上完成反向交易(可能有对手比我们更快),这会导致订单簿失衡,甚至产生亏损。
初期测试时,每次都会出现 ±10k HYPE 的失衡 —— 我们有时 20 秒内发送 100 笔交易,却没有数据分析工具,根本找不到失衡原因,局面一团糟。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新增了一系列概念,并将其转化为代码和参数:
做市商交易的参数如下:
经过数日微调,我们终于基本解决了失衡问题;即便偶尔出现失衡,也能通过「时间加权平均价格」(TWAP)快速调整,控制风险。这一转型堪称「游戏规则改变者」—— 竞争对手仍停留在「吃单者」模式,我们的交易量达到了他们的 20 倍。
跳过 USDT0/USDC 兑换,降低成本
另一大挑战与稳定币相关:Hyperliquid 上的主流稳定币是 USDC,而 HyperEVM 上是 USDT0;HyperEVM 上交易量最大、套利机会最多的是 HYPE/USDT0 资金池。但由于跨平台稳定币不同,我们需在 Hyperliquid 上额外执行 2 笔交易以完成资产对冲,例如当 HYPE 价格暴涨时:
第三步操作弊端明显:既要支付吃单手续费(降低利润、削弱竞争力),且 Hyperliquid 上的 USDT0/USDC 交易市场不够成熟(存在点差和定价偏差)。
为此,我们设计了新参数和逻辑,尽可能跳过这一步:
引入永续合约,拓展收益来源
首先声明:在整个加密货币投资历程中,我们从未使用过杠杆或永续合约(除了 2018 年在 Bitmex 的尝试,结果很失败),对其运作机制也知之甚少。
但我们发现,HYPE 永续合约的交易量远高于现货,手续费也更低(现货 0.0245% vs 永续合约 0.019%)。于是决定尝试将套利策略与永续合约结合 —— 当时没有竞争对手使用这一模式,我们无需在同一订单簿流动性中与他们竞争。
更重要的是,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利用永续合约不仅能赚取套利收益,还能通过「资金费率」获利;当 HYPE 永续合约相对于现货出现溢价或折价时,还能捕捉更多套利机会 —— 这些都是竞争对手未涉足的领域。
我们为此设计了新的系统参数:
作为吃单者配置 HYPE 代币空单的界面 / 参数设置示例如下:
引入永续合约是最关键的升级之一 —— 仅通过资金费率就赚取了约 60 万美元,同时借助溢价 / 折价捕捉了更多套利机会。
经常有人问我们分工如何、如何协作。外界似乎觉得我是「段子手」,只会在加密货币社交平台(CT)上闲聊;而我哥哥只是个「技术宅」,负责写代码。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 我们的协作模式和之前参与 Blur 挖矿时很像。
运营套利机器人的过程中,每天都会遇到新问题,需要及时解决。我们每天都在不停讨论优化方案,任何决策都必须达成共识后才执行。哥哥负责代码,但也会开发工具让我能自主调整参数;我完全不懂写代码,哥哥则不擅长配置机器人参数 —— 我们正好互补。
有趣的是,我们的工作风格截然相反:哥哥喜欢推送更新、尝试新功能(我觉得有些过度);而我非常保守(他觉得过于保守),只要机器人能稳定盈利,就不想改动现有版本。
我们的日常对话经常是这样的:
另外,作为两个人的小团队,没有正规的公司流程,当机器人迭代到 250 多个版本后,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打造的东西,反而越来越难以完全理解和掌控;每次推送更新,都很难预判它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
过去 8 个月,我们全身心投入到这个套利机器人的搭建与优化中 —— 尤其是 2025 年 6 月,当加密做市商 Wintermute 带着巨额流动性和团队入场后,竞争压力更大。
我还记得 7 月那 5 天:我和哥哥本想在伊斯坦布尔和博德鲁姆(土耳其城市)放松度假,结果全程都在专注优化机器人。
最终,我们的机器人连续 8 个月保持 HyperEVM 套利领域第一的位置。到了 10 月,随着市场份额逐渐下降,我们觉得是时候退场了。
这次经历的核心数据:
期待 Hyperliquid 第三季和 UNIT 第一季的到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