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币圈,你需要更坚韧的投资哲学
2025-10-01 19:00
Daii
2025-10-01 19:00
Daii
2025-10-01 19:0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在掠夺性市场里,“看穿套路”只是起点,“有纪律地活下去”才是终点。把怀疑、边界、风控、流程刻进肌肉记忆——这就是你在币圈更需要的坚韧投资哲学。


先看一桩刚发生不久的 MYX 秀。


2025 年 9 月上旬,它在多家交易所的价格像坐了火箭。一周里最高涨到十多美元,媒体也跟着放大了热度。



紧接着,链上数据团队 Bubblemaps 在 X(原 Twitter)上连发长帖:“同一个实体用 100 个新注资的钱包,从 MYX 空投里领走了约 1.7 亿美元”,还给出链上追踪细节(9 月 9 日起连发)。



随后,行业媒体和快讯平台跟进转载,事情迅速发酵。普通用户也在不同平台给出了很直接的感受:


  • Binance Square 的用户 “Arfath 29” 发帖提醒:“前 5 个地址拿着 72.63% 的总供应,一旦砸盘,散户就是最后接棒。”(9 月中旬,发于 Binance Square)。这不是专业术语,就是一句大白话:少数大户说了算。
  • Binance Square 的用户 “Lenora Opatz yMnL” 则更直白:“很多人做空这破币把之前赚的都赔光了,像被人每小时抽走流动性,想跑都跑不掉。”(9 月中旬,发于 Binance Square)。这就是散户在真实波动里感到的“进退两难”。



接着第二天到第三天,媒体开始系统梳理整件事:有的文章把这波行情称作一场“现货拉抬—挤爆合约空头—趁热出货”的组合拳;甚至把解锁 3,900 万枚代币的时间点与价格冲顶做了对照,提醒这是“流动性最好、最容易派发”的窗口。日期、幅度、清算额,都给了数字。


拉高出货,大家都看清楚了。其实,这轮挤空的“齿轮”很明显:


低流通 + 现货抬价 → 指数上移 → 合约强平 → 被动买入推更高。


核心原理就是:现货小钱撬动大杠杆。


只要把价格推过几个关键价位,清算引擎就会替多头继续买,形成“抬价—强平—再抬价”的反馈链,空头成排出局。这正是 9 月 8–9 日那组“累计 4,000 万美元以上强平”的直接背景。


但是,MYX 官方则在 9 月 10 日对外回应:否认欺诈与操纵,称空投奖励“基于真实交易与 LP 贡献”,并表示后续会更重视防女巫攻击(言外之意是,这些空投代币是被女巫冒领了)。同日多家英文媒体记录了这份回应,也引用了 Bubblemaps 在 9 月 9 日的长帖链接。换句话说,指控与辩解同时摆在台面上,大家各执一词。(Coinspeaker)


MYX 不承认操纵的最关键的支撑是:当前 MYX 在 15 美元左右。


但是,如果你据此认为 MYX 并没有去拉高出货,那就大错特错了。原因很简单:


“高位站得住”,不等于“估值合理”,更多是结构与节奏的合力。


MYX 当前流通约 1.97 亿,约占总量的 20%;在“低流通 / 高 FDV”框架下,单位价格的“弹性”很大,只要新增抛压不猛(MYX 空投是按月解锁的)、做市愿意接,报价就能在高位停留很久。


一句话,这轮 MYX 秀的剧本并不新鲜:


  • 小流通托起价格、衍生品杠杆放大波动、强平把空头“卷”成买盘;
  • 而价格之所以还在高位,多半是结构性供给紧 + 入口变多 + 升级叙事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论你站在哪一边,至少先把两件事想清楚:


  • 谁掌握了顺序与流量,谁就更能主导节奏;
  • 高位横盘,并不等于风险消失。


所以,如果你参与 MYX 交易而且赔了很多钱,那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这场游戏本来就更偏向控制叙事和筹码的人。对于 MYX,你不碰就对了。如果你与我一样,也有空投择机卖出即可。


如果把这类反复上演的故事抽象成框架,它的名字就叫:


掠夺性市场结构(Predatory Market Structure)


它不是某个单点骗局,而是一整套被有意拼装的“制度安排 + 交易机制 + 激励设计”,让信息更灵通、权力更集中的那一侧,能够稳定、反复地从弱势参与者身上提取价值。


说白了,掠夺性市场结构就是丛林社会,这里奉行的唯一准则就是——弱肉强食。



  • 传统金融里,这套结构藏在订单流回扣与暗池内化里,藏在盘口造势与诱骗挂单里;
  • 到了加密世界,它摇身一变,借“高 FDV、低流通”的发行方式、花样分发与顺序权(MEV)、KOL 的扩音链条以及清算机制,把旧戏法演得更快、更猛。


换句话说,它不是系统的“漏洞(bug)”,而是被写进产品与制度里的“功能(feature)”。理解到这里,问题就不再是“谁又割了谁”,而是这套结构为何能长期运转、靠什么维持护城河、以及我们能做什么。


接下来,我们一个一个来拆解。


1. 币圈“掠夺”为何“屡禁不止”


就像上面的 MYX 那样,表面上是某个项目、某条消息、某次踩踏,实则背后有几块长期不变的地基在起作用——信息谁更灵、谁有能力把信息变成收益、以及制度的缝隙在哪里。


弄清这三块地基,才能明白为什么同一套戏法总能换皮重演,也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自保。


1.1 掠夺的三大基石


如果只盯着一两次暴涨暴跌,很容易把一切归咎于“人心贪婪”。可把镜头拉远,你会看到更稳定的“地形地貌”:


第一块基石是信息不对称。


这不是新鲜词——早在 1970 年,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就用“柠檬市场”解释过:当买方很难分辨好坏,坏的产品会把好的“挤”出市场。



“柠檬”不是文学修辞,而是美式俚语里对问题车 / 次品的俗称(美国甚至有专门的“柠檬法”保护买家)。20 世纪初的媒体已用 lemon 指代“买到的劣质货”,后来特指有隐患的二手车。


阿克洛夫用二手车市场做隐喻:卖家最清楚真实车况,买家难以分辨,只能按“平均质量”出价,结果优质车主不愿出售,劣车(lemon)把好车“挤”出市场,整体质量一路下滑。

在加密里,项目方比普通人更了解代币分配、解锁节奏、做市安排,结果就是“优质稀缺、劣质横飞”。


这套理论并非纸上谈兵,而是被一代又一代的数据验证过的老问题。


第二块基石是有能力、也有动机利用不对称的一方始终存在。


传统证券市场里,谁掌握你的订单怎么被转送、以什么顺序成交,谁就更容易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吃掉一点价差”。所以美国监管要求券商披露订单路由,并履行“最佳执行”,甚至因未尽义务而被重罚——比如 2020 年 Robinhood 因为未充分披露回扣、未能给客户拿到最优价格,被 SEC 罚了 6500 万美元。


这说明路由与顺序的控制权,会变成散户难以察觉的“看不见的成本”。(sec.gov)


把同样的逻辑搬到链上,更直白:谁能改动出场顺序,谁就可能把你的买卖夹在中间赚钱,这就是研究里常说的“顺序权”。多篇论文从 2019 年起系统记录了这类“前后夹击”的做法,指出它会伤害普通用户的成交质量,严重时甚至影响共识稳定。


顺序权之所以值钱,正因为它把“时间先后”换成了“确定的利益”。


这就是你经常听说的 MEV 攻击,《MEV 三明治攻击全解析:从排序到闪兑的致命链条》是我对一次 MEV 攻击的详细拆解,这一次攻击让交易者一次性损失了 21.5 万美元。



第三块基石是宽松或滞后的外部环境。


当一项活动与传统金融“做的是同样的事”,却游离在监管之外,就等于给了掠夺者一片“低风险高收益”的飞地。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在 2023 年–2024 年接连发布两套最终建议,一套针对加密与数字资产服务商(18 条),一套针对 DeFi(9 条),核心就是把“同活动、同风险、同监管结果”这条红线划清:你只要干的是证券市场里需要管理的风险,就应该承受类似的冲突隔离、信息披露和市场操纵约束。



换句话说,制度的篱笆在补,但空档期确实存在,而掠夺者最善于在空档里生长。(iosco.org)


1.2 将“复杂性”的武器化


信息不对称并不总是“天然”的,很多时候是被刻意放大的。


2008 年金融危机是一堂现成的“复杂性”教材:把风险高的贷款切成层层叠叠的证券,再配上过度乐观的评级,你很难看懂它真正装了多少雷;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CIC)的正式报告用大量证据复盘了这条链,结论直白——复杂的结构掩盖了真正的风险。(fcic-static.law.stanford.edu)


加密世界的“复杂性”换了外壳:代币经济学可以写成任何你看不懂的样子,权限、铸币、黑名单、税费、解锁——只要变量够多,“普通人读不懂”几乎是注定的。复杂性在这里被赋予一种“使命”:我不需要让每个投资者都懂,只要多数人不懂,筹码就能在看似公允、实则极不对称的条件下完成转移。(Kaiko Research)


“复杂性”还有另一层用途:雾化责任。



当流程足够长,角色足够多,每个环节都能说“我只是按程序办事”。这正是 2008 年“从放贷到分销”的老剧本给我们的教训:风险被切得粉碎、责任被切得更碎,等到出事,很难找到清晰的一根线来追责。


加密在很多时候复制了这种“链条化”的分工——发行、做市、上币、托管、营销,相互之间既有关联,又彼此指向不同的法律主体。这也是为什么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一再指出的纵向一体化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只有把这层“复杂性”拆开,才有可能防止掠夺的反复出现,这个我们后面会详细讲。(iosco.org)


1.3 “情绪”被“规模化生产”


如果说“复杂性”让你看不清,那“情绪的规模化生产”则让你停不下。


社交平台改变了叙事传播的速度和半径,“情绪”可以像产品一样被批量制造。Chainalysis 在 2024 年的年度报告里统计,2023 年在 DEX 新上架的 ERC-20 代币里,有 54% 显示出“疑似拉高出货”的特征——并不意味着它们都发生了骗局,但说明“按剧本造浪”的模式极其普遍;同时,这些代币合起来只占 DEX 总交易量的 1.3%,也就是说,量小但密集、易操控。这正合“用小钱撬动大声量、用大声量引来真流动性”的商业逻辑。(Chainalysis)


更可怕的是,“扩音器”正在持续进化、甚至自动化。


2023 年的研究披露过一支在 X 平台上运行的加密“机器人网军”,用生成式 AI 自动写文案、自动回复,批量引流到可疑站点;技术并不高深,但思路很清楚:把“造势”这件事从手工车间变成流水线。



到了 2024 年、2025 年,媒体与链上取证机构进一步观察到,借助 AI 的诈骗与“杀猪盘”规模不降反升,甚至走向了“模板化外包”。


当“话术”与“情绪”成本被压到极低,信息瀑布就会不断把人推向那个熟悉的地方——在最热闹的时候冲进去,在最拥挤的出口前被卡住。(WIRED)


1.4 小结


把这三大块放在一起看,其实就明白了:很多时候,不是你运气差,而是“更有权势的人”把信息差做成了生意、把复杂性当成了武器、把情绪做成了流水线产品。只要“控制权”和“收益分配”不在一条线上,这场游戏就会一轮接一轮地重演——无论是华尔街的 CDO,还是链上的 meme。


你可能会问:万物有始终,这币圈的“掠夺”何时才会结束呢?


2. 币圈“掠夺”有没有尽头?


有,但“掠夺”从来不是自己消失的。资本市场的秩序,几乎都是在伤口缝合时才长出来的疤。如今币圈的掠夺,只是股市的翻版。知道了股市掠夺是如何终止的,那么币圈的时间表也就不难猜了。


2.1 股市“掠夺”的终结


上世纪的股市就是这样:1929 年“黑色星期四”把华尔街从神坛上拉下来,道琼斯指数其后一路跌到 1932 年,累计跌幅接近 90%,银行倒闭、信心坍塌,才逼出了《证券法》(1933)与《证券交易法》(1934),以及如今耳熟能详的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这家机构的使命很朴素:保护投资者、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促进融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个转折:资本市场正在从“野蛮生长”的丛林,走向“有规则的球场”。


危机—修法—再进化,是股市百年里反复出现的节拍。


回望中国也一样。1992 年“深圳 8·10”风波让新生的股市在几天里近乎腰斩,直接推动了同年 10 月建立中国证监会(CSRC),从“谁都能摸一把”的试验场,转入“有监管门槛”的市场。下图为风波中,排队购买新股认购抽签表的人们。



所以,当我们问“币圈的掠夺有没有尽头”,更准确的说法是:


有,但不会主动到来。


从股市的脚印看,尽头通常出现在大的混乱之后,以成体系的规则、披露和“刹车”被缝进去为标志。


2.2 币圈的出路在哪里


方案其实是现成的,关键在于落地。


早在 2023 年 11 月,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发布了面向加密与数字资产市场(CDA)的 18 条最终建议,把传统证券市场里“早就跑顺的那套”翻译到加密场景:


同样的活动、同样的风险,就应当有同样的监管结果。


这些建议直指大多数币圈“老问题”:集中式服务商(CASPs)的纵向一体化冲突、市场操纵与内幕、托管与客户资产隔离、技术与运营风险、以及面向零售用户的适当性与营销边界。IOSCO 的新闻稿把“同活动、同风险、同监管结果”写成醒目的原则,并附上完整报告。(iosco.org)



同年 12 月,IOSCO 又端出 DeFi 方向的 9 条最终建议,把“去中心化”这个看似无主的地带,拆解出可以承担责任的“可负责主体(Responsible Persons)”:


谁在设计产品、谁在运营前端、谁在收取费用,就该承担相应的信息披露、风险管理与跨境协作义务。


配套的 Umbrella Note 说明了 CDA 与 DeFi 两套建议如何互相衔接——不管你是中心化平台还是智能合约的组织者、分发者、前端运营者,只要在从事同类的证券市场活动,就应该落到同一套结果导向的监管框架里。


这不是“一刀切”,而是把“应然结果”搬过来:你做了什么,就按结果对齐什么。所有原文都在 IOSCO 官网可以下载核对。(iosco.org)


如果想象一下“落地后的币圈”,画面不会很陌生:


  • 交易次序要有明确的边界,像传统市场的“劣价成交禁止”那样,尽力避免把普通人夹在中间;
  • 信息披露要从“精美白皮书”变成“可审计的事实清单”,把代币分配、解锁表、合约权限、相关方利益摊开来说;
  • 利益冲突要么隔离、要么让价格来竞价——谁掌握了顺序权 / 流量权,谁就把这部分收益公开化、竞价化,并把费用回流给用户,而不是消失在黑箱里。


你熟悉的股市“刹车”“不劣价成交”“经纪—自营隔离”,在加密世界都有可迁移的影子。IOSCO 的两套建议之所以被称作“结果导向”,正是因为它并不执着于你用的是链还是数据库,只问你实现了什么金融功能,就让你对齐同样的秩序与责任。(sec.gov)


2.3 小结


当然,“掠夺”的尽头不会自己走来。股市的秩序是在大跌、在丑闻、在代价之后才长成的;币圈也不会跳过“阵痛”。


但好消息是:这回不是从零开始,现成的工具箱已经摆在桌面上——报告、条款、流程、披露模板,连“如何衔接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桥梁都有人写好了。


剩下的,是行业与监管如何把它们拧进现实:把叙事的速度交给技术,把秩序的底线交给规则。等这些钉子钉牢了,虽然“掠夺”不会完全消失,但它会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也越来越不划算。


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在“掠夺”消失之前,也是最危险的时刻。


3. 当下,你需要坚韧的投资哲学


坚韧,不是会不会“预判顶底”,而是有没有一套在任何行情都不自毁的秩序感。


它由三个原则构成:


只投愿意拿十年的标的;把信息差反转为流程化尽调;把杠杆从词典里删掉。


3.1 只投愿意拿十年的币


“愿不愿意拿 10 年”是闸门,闸门背后是定义。


本杰明·格雷厄姆把投资界定为“在充分分析基础上,承诺本金安全并获得适当回报的操作;不符合者皆为投机”。这不是鸡汤,而是把问题从“能赚多少”拉回“我到底在买什么”。(Novel Investor)


你愿意拿十年的,通常是有清晰用途、可持续现金流或网络效应的资产;过不了这一关的,多半只是下一波“热闹”。这条分界线的价值,在于逼你先回答“我在买什么”,而不是“我能赚多少”。



数据也提醒我们,别高估自己的“手速”。经典的大样本研究跟踪了 66,465 个家庭账户:交易越频繁,回报越差;最“勤奋”的那组年化仅 11.4%,而市场基准是 17.9%。机构层面同样如此:S&P 的 SPIVA 记分卡显示,2024 年美国大盘主动基金里 65% 跑输标普 500;把周期拉长,落后比例更高。


换成大白话:少做决定,做对决定。(faculty.haas.berkeley.edu)


3.2 把“信息不对称”反转为“我看得懂再上”


在加密里,“复杂性”常被当成盔甲:权限、税费、黑名单、增发、解锁表……变量越多,就越容易把普通人挡在门外。与其被动挨打,不如把尽调流程化,把胜率握回自己手里。


第一步看供给结构:把全稀释估值(FDV)—流通比例—解锁节奏放在同一张纸上。多份可复查的研究长期记录到一个共同现象:大体量解锁前后,波动抬升、价格走弱更常见,且解锁越大、压力越明显。你完全可以用 Kaiko 的季度 / 年度研究与 TokenUnlocks 的时间表交叉核对,先判断“谁在未来几个月提供抛压”(Kaiko Research;TokenUnlocks)。


第二步做合约体检:你可以先用 De.Fi Scanner 之类的一键体检可快速筛雷——它们不是审计,但足以把明显的坑提前亮红灯(如下图)。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了解合约的问题,可以用 AI 来进一步分析。在《零基础教程:如何避开“百倍币”陷阱》,我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 ChatGPT,发现 TOMMI 项目不但存在后门,而且存在黑名单的隐患。



第三步管住交易执行,把自己移出“被夹击”的队列。先用聚合器比价,谁能给到更优的实际可成交价就用谁。


EVM 链上:我常用 1inch(含 Fusion/RFQ) 与 Odos(Protected Swaps),前者可走做市商报价、后者提供 MEV 保护路由(如下图),能显著减少滑点与“夹击”。



在 Solana,Jupiter 与 Titan 的路由能力与私有通道同样能降低被围猎的概率。无论哪条链,收紧滑点、切小大额、优先走带 MEV 保护 / 私有内存池的通道,都是你此刻就能落地的“物理隔离”。


简单一句话,就是先把“供给—权限—执行”三件事看明白,再决定要不要下手。做到这一点,你已经把大半的信息不对称,转成了属于自己的确定性。


3.3 把“杠杆”从你的词典里删掉


杠杆是把正常波动放大成“踩踏”的扳机。


金融稳定理事会的评估直言:加密 CEX 与 DeFi 的自动清算机制、抵押链条与伪匿名杠杆,使得下行时的强制去杠杆更具外溢性和自我放大;价格一旦触碰清算阈值,机器会先于人做决定,跌幅因此“加码”。


历史也很直白:比特币在牛市中出现 30%–50% 的回撤并不稀奇,完整周期里从顶到熊底 80% 的回撤也多次发生,见下图。



所以先给自己定生死线:不加杠杆,尤其不把生存权交给清算引擎;再把仓位和频率降到能“睡得着”的水平。


3.4 小结


链上的数据早就提醒我们:声浪常常大于体量,出口往往很窄;而秩序与复利恰恰需要慢与耐心。


坚韧,不是把自己练成刀锋,而是让自己穿上“铠甲”。


别和“掠夺者”的结构性优势对赌。



结语:穿过丛林,看见秩序与长期


把镜头拉远,你会看见两股力量同时推进:


一边是淘金与掠夺轮番上演,另一边是秩序在缓慢但坚定地生长。


加密世界的“从无序到有序”已进入施工期——IOSCO 的结果导向框架正在落地,欧洲的合规规则在加速成形,合规资本与链上基础设施开始相向而行。


稳定币把跨境清结算变成“实时、可编程”的公共水管,ETF 与代币化资产则把信任与审计带回场内。


所有这些变化传递同一个信号:


掠夺不是终局,秩序在逼近;泡沫不是全部,价值在沉淀。


但是,在规则彻底铺平之前,你仍要把铠甲穿好,不与结构性优势对赌。


记住:把速度让给别人,把生存留给自己;周期薄情,复利有耐心。


当秩序补上,优势将从“快手”回到“耐心与纪律”,你会庆幸自己站在了长坡厚雪的一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Daii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