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Ju.com CEO 谈 xBrokers:当股票变成流动性的矿机
2025-09-15 16:49
Ju.com
2025-09-15 16:49
Ju.com
2025-09-15 16:49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Q1. xBrokers 诞生的初衷是什么?Ju.com 为什么要在香港推出它?


记者: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 xBrokers。能否先用最简单的语言,告诉我们:Ju.com 为什么要在香港推出 xBrokers?


Sammi:

如果让我用最直接的方式来回答,其实只有一句话:香港有好公司,但缺的是流动性。过去在港股,融资和市值管理是割裂的,一级市场的热闹从来没有真正延伸到二级市场。公司融到钱之后,股价往往承压;投资人享受了折价认购,却很快退出;而散户和社区更是长期被排除在外。久而久之,很多公司即便有优质资产,也不敢轻易装进上市平台,因为担心市场接不住。

Ju.com 推出 xBrokers,就是想要改变这个困局。我们不把自己定义为券商或交易所,而是一个新的「流动性经纪商」。它的设计初衷,是要把私募认购、真实股票交易、借票与回购这几个环节接通,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这样,企业融资可以得到市值承接,投资人可以获得长期收益,社区的推荐也能变成真正的市场动能。香港正站在全球 RWA 政策窗口的前沿,我们认为这是最好的实验场景。


行业观察者:

过去大家谈 RWA,大多还停留在「把现实资产代币化」的层面,但 xBrokers 更像是在重塑市场机制。在 RWA 的众多叙事里,债券、房地产的代币化已经被谈论很多,但股票流动性机制的创新仍是空白。Ju.com 推出的 xBrokers,其实切中了港股最核心的「断点」,这点在行业内是颇具前瞻性的。


Q2. xBrokers 具体在做什么?和传统券商或交易所有什么不同?


记者: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 xBrokers 这个名字,可能会以为它就是一个新的交易所,或者是某种互联网券商。能不能直接帮我们厘清,xBrokers 到底在做什么?它和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差别在哪里?


Sammi: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首先,xBrokers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券商,也不是一个新的交易所。它的定位是 RWA 经纪商,我们更愿意称之为「流动性经纪商」。它做的事情,是把私募认购、真实股票交易、借票与回购这三个环节接通,形成一个资金与市值的闭环。

具体来说,第一步是 定向认购,我们在 xBrokers 上开放「早鸟认购专区」,普通投资者通过严格的 KYC 获得参与私募认购资格,不再只是机构的特权。认购的股票会被自动质押,投资者能获得平台代币 $X 的算力奖励,这样资金不会马上流出砸盘。第二步是 1:1 真实股票交易,这里强调的是真股交易,而不是代币化的凭证,我们和持牌券商合作,确保托管和结算的合规性。第三步是 股票借票与回购,投资者可以把股票出借 12 个月,获得票息和 $X 激励,公司端则需要拿出 30% 储备金回购 $X,从而形成持续的资金循环。

和传统券商相比,xBrokers 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撮合交易,而是通过机制设计把融资、承接、流动性、社群力量全部连在一起。它更像是一个「市场组织者」,帮助资本市场重新获得流动性的话语权。


行业观察者:

如果用一个比喻,传统券商像是一条马路,提供交易的通道,但不管车流往哪去。而 xBrokers 更像是一座立交桥,它设计了流向和循环,把资金引导到二级市场,并通过社群和代币机制锁定买盘。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第一次能真正触达私募认购;对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融资和市值管理终于可以统一起来。这就是它和传统机构的本质区别。


Q3. xBrokers 提出的「股票变成矿机」是什么意思?


记者:

最近大家都在谈你们提出的「股票变成矿机」,这个比喻挺有画面感,但不少传统金融从业者可能会觉得陌生。能不能解释一下,为什么要用「矿机」来形容股票?


Sammi:

这个说法确实来自于 Web3 的世界。在传统的加密领域,矿机是一个持续产出价值的机器,哪怕市场波动,算力依然在工作。而在传统金融里,股票常常是一种「静态资产」,它要么在账面上沉睡,要么被动等待交易,只有买卖时才会被激活。

xBrokers 想要做的,就是把股票从静态变为动态,把它变成「流动性的矿机」。比如,当你参与定向认购,股票自动进入质押环节,这时候它就开始「产出」,不仅是你未来的票息和市值增长,还有 $X 算力奖励;当你选择借票,股票继续在后台运转,你能持续获得代币激励。这样一来,股票就不再是死的,而是像矿机一样,持续产出流动性和收益。

所以我们说「股票变成矿机」,不是一个噱头,而是要告诉大家,资本市场完全可以通过机制创新,让股票像算力一样持续产生价值。这也是我们对 RWA 叙事的一次再定义。


行业观察者:

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巧妙。它既让 Web3 投资者容易理解,也让传统金融人重新审视股票的角色。在港股这种流动性不足的市场里,如果每一只股票都能变成「产出流动性」的机器,那么整个市场的底层逻辑就会发生变化。这比单纯喊口号的「代币化」要有说服力得多。


Q4. 投资者能从 xBrokers 获得什么新体验?


记者:

如果我是一个普通投资者,可能过去没有机会参与港股私募,那 xBrokers 能给我带来什么新的体验?


Sammi:

我觉得最重要的变化有两点:第一,你终于有资格走进过去只属于机构的门槛。早鸟认购专区就是一张「港股私募门票」,你只要完成 KYC,就能以合理的门槛参与,这本身就是一次金融民主化。第二,你的收益结构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组合。除了认购折价本身,你还可以通过质押获得 $X 奖励,通过借票获得票息。这些不同来源的收益叠加在一起,让投资者的体验更像是「多因子模型」,而不是孤注一掷。

更重要的是,投资者不再只是二级市场的接盘者,而是从一开始就能和企业、社群一起进入融资闭环。这种参与感和安全感,是以前的港股市场很难给予的。


行业观察者:

过去散户在港股市场经常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好公司认购不到,二级市场又容易被机构收割。XBrokers 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让投资者拿到了一张新门票,还让他们的收益更稳、更立体。这种模式如果跑通,对全球散户都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Q5. 上市公司为什么愿意选择 xBrokers?


记者:

企业角度看,港股公司为什么会愿意用 xBrokers 这个新模式?毕竟他们已经有投行和传统配售渠道了。


Sammi:

确实,上市公司过去的选择是比较有限的:要么去找投行做配售,要么通过大股东增发。但问题在于,这些融资方式往往伴随股价下跌,甚至带来市场信任的流失。xBrokers 的设计是让公司在融资的同时,自动获得市值承接。因为投资者的认购份额会质押锁仓,公司不用担心短期抛压;同时,借票与回购机制让市场有持续买盘,公司能把融资和市值管理放在同一个闭环里。

另外一个关键点是社区。通过 Ju.com 的流量和社群动员,公司不再只是面对冷冰冰的机构,而是能真正触达全球投资者。这意味着它不只是拿到钱,而是获得了一个与市场长期绑定的生态关系。对于那些想要扩张、装入新资产的公司来说,这种机制尤为重要。


行业观察者:

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传统投行是帮公司「找钱」,但找完就结束了;xBrokers 不只是帮你找到钱,而是帮你建立一个能持续运转的流动性引擎。对那些有增长野心、但缺乏稳定买盘的公司来说,这就是改变游戏规则的选择。


Q6. 社区和 KOL 在 xBrokers 模式里扮演什么角色?


记者:

过去我们提到承销商,总是想到华尔街的投行。你们却在 xBrokers 里强调社区和 KOL 的力量。能不能讲讲,这在实践中到底意味着什么?


Sammi:

没错,传统承销商的逻辑是高度集中化的,资源掌握在少数机构手里,散户和社区完全没有角色。而 xBrokers 的逻辑,是把承销权部分下沉到社区。举个例子,当一个 KOL 推荐某个港股公司,他的影响力不再停留在「喊单」层面,而是可以直接转化为真实的认购买盘。社区里的投资者完成 KYC 后参与早鸟认购,资金和关系都会沉淀下来。

这实际上改变了市场的权力结构。我们让「社群流量」第一次变成了「金融动能」,而且是合规化、制度化的。对 KOL 来说,这是影响力变现的新方式;对社区来说,这是参与资本市场的新身份。他们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新的市场组织者。


行业观察者:

我觉得这里的意义非常大。传统投行是少数精英的舞台,而 xBrokers 让社群成为「联合承销商」。这既契合了 Web3 的去中心化精神,也补上了港股市场缺乏买盘的空白。未来当更多社区被纳入,市场可能会出现一种全新的承销模式:不是少数人决定融资,而是社群共建市值。


Q7. xBrokers 如何保障合规和风险控制?


记者:

听起来 xBrokers 模式很有创新性,但金融市场最怕的就是风险和合规问题。你们如何确保这个体系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Sammi:

这是个核心问题。xBrokers 从第一天起就明确了一点:我们要做的不是灰色地带的实验,而是在合规框架内推动创新。具体来说有几个层面。第一,所有投资者都必须经过严格的 KYC/AML 流程,这保证了资金来源的透明。第二,股票交易和托管全部通过 持牌券商,投资者买到的是真股,而不是没有法律效力的代币。第三,借票与回购机制都有清晰的合约条款,储备金由独立托管方管理,一旦市场出现极端情况,可以自动触发保护措施。

此外,区块链技术提供了透明性。所有 $X 的回购和释放过程,都可以在链上公开验证。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信任的基础;对公司来说,这是长期融资的保障。


行业观察者:

传统金融和 Web3 的一个鸿沟就是「信任」。xBrokers 通过强制 KYC、持牌券商托管、链上透明审计,把这个鸿沟填平了。对监管层来说,这意味着它是可以被接受的;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这是一个真正值得长期参与的生态。


Q8. 你认为 xBrokers 会对香港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记者:

回到香港本身。你们把 xBrokers 放在香港落地,这背后有怎样的考量?它会给香港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Sammi:

香港的优势是独特的。它既是全球资本进入中国的门户,也是国际金融中心。但过去几年,港股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流动性不足。xBrokers 的出现,实际上是给香港市场接入了一台「新的引擎」。

通过 xBrokers,融资和市值管理不再割裂,企业敢于注入资产,投资者敢于长期参与,社群也有了新的角色。这种机制一旦跑通,就会让港股市场的融资效率、流动性水平、投资者参与度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让香港有机会从「被动的资本通道」变成「主动的流动性创造中心」。在全球金融格局重塑的当下,这是一个新的旗帜。


行业观察者:

可以这么说:香港的未来不是靠更多的公司上市,而是靠市场能否形成真正的流动性闭环。xBrokers 的模式,恰好为这个闭环提供了可能性。如果说过去十年香港一直在「输血」,那么未来它可能第一次拥有「造血」的能力。


Q9. 未来 xBrokers 的战略愿景是什么?


记者:

最后一个问题。xBrokers 现在已经上线,但我想很多人更关心它未来会走向哪里。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的战略愿景?


Sammi:

我们的愿景一直很清晰。第一阶段,我们聚焦港股市场,把闭环机制跑通,让投资者、企业和社群都能感受到它的价值。第二阶段,我们会把模式复制到更多市场,包括美股,甚至未来的国际板块。第三阶段,我们希望基于 $X 构建一个更大的生态,比如 RWA 指数基金,把更多现实世界的资产纳入到这个循环里。

长期来看,我们希望 xBrokers 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新基础设施。它代表的是一种新的逻辑:流动性可以被制度化地创造和分配,而不仅仅依赖于少数机构。这是我们想要推动的革命。


行业观察者:

听上去,这是一个渐进但雄心勃勃的路线。从港股到美股,再到全球 RWA 基础设施,如果这一切能够实现,xBrokers 的意义就不单是香港的创新,更是全球资本市场秩序的一次重塑。

相关Wiki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Ju.com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