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喵呀 Mia、赵启睿
“PayFi 表面上是去中心化协议的理想,但在实际落地中,尤其是以 OKX Pay 为代表的 CEX 生态,更多表现为一种包装精妙的 SocialFi 营销工具。OKX Pay 通过 PayFi 概念吸引用户,强化社交互动与支付行为的绑定,增强用户粘性和生态活跃度,体现了大厂在推动 Web3 支付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从 Web1.0 的信息“只读”时代,到 Web2.0 的信息“可读 + 可写”互动时代,正逐步迈向 Web3.0 这个基于区块链技术、以用户为主体、去中心化、并实现价值自我拥有的新纪元。这一演进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网络哲学、价值分配和用户权利的深刻变革。在这一宏大叙事下,支付——这个维系经济活动的基础功能,也在经历一场由底层技术和理念驱动的“重新定义”。
传统的支付体系,植根于中心化的信任模式。银行、信用卡公司等中介机构是价值流转的“守门人”。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流通,但也暴露出诸多固有的痛点:高昂的交易成本,尤其是跨境支付中的繁琐流程和层层叠加的手续费;低效的结算速度,国际汇款可能需要数天才能完成;缺乏透明度,用户对资金流转过程缺乏清晰的掌控;以及对基础设施的高度依赖,使得全球仍有数十亿人难以获得基本的金融服务。Web2 平台的主导地位还带来了用户数据和内容的中心化控制,以及潜在的审查和权力滥用问题。
比特币作为首个广泛意义上的加密货币,其白皮书就将其定义为点对点(P2P)的电子现金系统,旨在无需第三方干预即可实现在线支付。这标志着去中心化支付理念的萌芽。然而,比特币极端的价值波动严重限制了其作为日常交易媒介的潜力。
随后,稳定币(Stablecoin)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加密资产的价格波动问题,使其成为区块链领域主要的支付手段之一。USDC 和 USDT 等稳定币在区块链上扮演着“链上美元”的角色,广泛应用于支付、交易和 DeFi 场景,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工具。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PayFi(Payment Finance,支付金融)的概念应运而生。Solana 基金会的 Lily Liu 被认为是 PayFi 概念的提出者,她将其定义为“围绕资金时间价值创造新金融市场的过程”。PayFi 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概念,而是整合了 Web3 加密支付、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真实世界资产(RWA)的创新应用。它旨在利用区块链技术革新支付系统,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交易,并将金融服务与支付功能相结合,提供全新的金融体验和应用场景。
PayFi 的演化脉络清晰地反映了 Web3 支付从理论到实践、从单一功能到融合生态的发展轨迹。它从比特币的点对点支付愿景出发,借助稳定币解决了价值波动难题,并进一步吸收了 DeFi 在流动性、可编程性、收益生成方面的优势,同时通过 RWA 将现实世界的资产引入链上。PayFi 的核心目标在于促进数字资产在现实世界真实场景的应用,并通过解锁资金的时间价值(TVM)来提高金融交易效率。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支付,更是将支付、融资、投资等金融活动整合到统一的去中心化框架内。
从技术架构上看,PayFi 通常被理解为包含多个层次:基于高性能区块链(如 Solana, Stellar, 或 Layer2 解决方案)的结算层;负责发行支付媒介(稳定币等)的资产发行层;连接法币与加密资产的货币承兑层;以及面向用户的前端应用层。此外,还有负责托管、合规、融资等支撑层。这种分层架构为 PayFi 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Web2 支付和 Web3 支付的核心区别在于底层信任机制和价值流转方式的根本差异,这不仅仅是技术细节的不同,更是对用户权利和系统架构的重新定义。
更深层次的逻辑在于,Web3 支付通过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个“机器信任”的网络。交易规则被写入智能合约并自动执行,而非依赖人工流程。用户的身份(通过 DID)和资产(通过通证)真正归用户所有,存储在用户的区块链地址上,而不是托管在中心化平台上。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挑战了 Web2 时代平台垄断数据和价值分配的格局,赋予用户更大的自主权和价值捕获能力。
PayFi 在此基础上,将 Web3 支付的可编程性和与 DeFi/RWA 的深度融合推向了极致。它不仅仅是实现低成本、快速转账的工具,更是构建在支付流程之上,能够提供实时融资、收益生成、资产管理等复杂金融服务的生态系统。这种融合使得“支付”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连接真实世界资产和链上金融服务的桥梁,释放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这标志着支付从简单的记账和结算功能,向具备丰富金融属性的价值流转基础设施的范式转变。
Web3 支付,特别是 PayFi 所描绘的“支付即金融”的蓝图,其巨大的变革潜力正吸引着各路巨头的目光。这不仅包括加密原生力量的纵深拓展,更引人注目的是传统支付、金融乃至互联网科技巨头的纷纷下场。它们的入局,既是对 Web3 支付赛道价值的有力背书,也预示着这一领域正从早期探索加速驶向主流应用。
大厂的行动,远非简单的“蹭热点”。它们看到了 Web3 支付,特别是 PayFi 理念中蕴含的战略价值:
这些巨头的探索与投入,不仅为 Web3 支付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用户,更重要的是,它们正在通过实际应用,教育市场,推动监管框架的成熟,并加速 Web3 支付从“小众极客工具”向“主流基础设施”的转变。它们在 PayFi 赛道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为这场支付革命的最终成型添砖加瓦,共同验证着 Web3 支付重塑全球金融版图的巨大潜能。
“业内首个真正实现非托管与合规融合的支付应用”,这是 OKX 创始人 Star Xu 对 OKX Pay 的定位,也就是通过中心化交易所生态提供去中心化支付路径。用户在享受 OKX 平台账户体系便利的同时,也能通过非托管钱包完成链上支付,构建一种“自主掌控 + 平台背书”的混合体验。让我们来拆解一下其中的产品底层逻辑:
多签机制(Multisignature, 简称 Multisig)由 2012 年的比特币协议开始标准化实现,是当前主流的非托管资产安全策略之一。它通过将交易授权拆分为多个签名权限持有者(即多个私钥或恢复权限的设定者),降低了单点私钥丢失或被盗所导致的系统性风险。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账户可以由多人共同掌控,必须大家一起“签字”才能动用资产。OKX Pay 采用了双签的方式,一个是用户的 Passkey 签名,另外一个由 OKX 作为“账户守护人”。
Passkey 签名在非对称密码学的基础上,加入了设备和生物识别,帮助用户免助记词使用链上服务,体验十分友好。而 OKX 签名则同时将ZK Email和 Account Abstraction(AA) 整合进产品架构中,以增强身份隐私与交易灵活性,力图解决用户入门门槛高、密钥管理难、支付体验碎片化的问题。
总结一句话:ZK Email 让你像用邮箱一样简单地用钱包,AA 让你的钱包像 App 一样聪明和安全,OKX Pay 把这些都打包起来,让链上支付真正适合普通人。
虽然 OKX Pay 采用自托管钱包和链上结算,但在用户接入、交易分析、合作商户审核等关键环节,仍做到了嵌入式合规设计,包括实名认证(KYC)、反洗钱(AML)等机制。这看似矛盾,但实质上 OKX Pay 采用的是一种“可接入即可监管”策略,即:平台不直接掌控用户资产,但可以通过「服务入口」「生态准入」「账户绑定」「限额管理」等手段,对生态中高风险行为施加限制。
具体表现为:
这种机制被称为「平台级合规钳制」,是在 不动用用户私钥 的前提下,基于生态入口和 API 权限,完成部分监管职能。它代表了一种现实的中间形态 —— 即「Web2 法律逻辑 + Web3 技术架构」的融合模型。真·去中心化的产品,中心化的合规管理。
目前,OKX Pay 的 PayFi 部分仅集中在 OKX 内部用户相互转账,未接入第三方商户,更多靠OKX 补贴输血在维持,包括在X Layer 链上 0 交易费、被动 staking 收益等。而它的真正价值,是一种生态增强器,即“支付 + 红包裂变”,通过社交化支付促进 OKX 用户和社群的深度绑定。
在转账这一步,OKX Pay 会请求访问用户的通讯录。如果你通讯录里的手机号和 OKX 已有账户匹配,就能一键完成转账,省去找钱包地址的麻烦。如果对方还没注册,系统会自动开启一个48 小时的“冷冻期”,先把转账挂起,同时引导你邀请好友注册 OKX 并创建 OKX Pay、激活账户。
这种设计,其实是一种更聪明的拉新方式。相比传统的“推荐码 + 奖励金”机制,或者各种活动营销来拉人头(每获一个新用户成本可能高达 20U),OKX Pay 的转账邀请天然带有社交信任关系,不仅更自然,也更便宜,是一套更贴近 Web3 生态增长逻辑的“0 成本社交式获客”。
OKX 真正的大招,其实是建立在 Pay 群聊基础上的 KOL 社群,类似“微信群”的沟通机制,KOL 可以自己创建群聊并分享二维码,用户扫码就能一键加入。在这个群里,KOL 可以发红包、讨论 Crypto 行情,还绕开了传统聊天软件对敏感词的监管,交流更自由、更贴近 Web3 氛围。
有内部人士透露,OKX 为了这个功能,还特意挖来了某老牌 SocialFi 项目 DeBox 的产品经理,照着微信社群玩法量身定制了这套体系。这一招非常“懂中国用户”——低门槛、高活跃,既增强了用户粘性,又几乎不需要运营投入。对比海外市场以推特为主的舆论场,这套偏向“熟人圈层裂变”的设计明显更适配中文社区生态,也能更好承接支付与社交融合的增长需求。
尽管 OKX Pay 以“Web3 支付 + 社交资产网络”组合拳打开市场,但其长期发展仍面临来自合规、用户行为、商业模式和地缘政策的多重挑战,结构红利背后隐藏着链上支付未解的系统性问题。
虽然 OKX Pay 宣称打造 Web3 支付工具,但它目前的使用场景主要还是局限在交易所内部,像是一个局部功能插件,而不是一个能走出交易所、服务更广泛生态的支付网络。在与原生支付协议或传统支付公司相比时,它还缺乏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拓展路径。
虽然 OKX Pay 遵循基本的 KYC/AML 要求,但一旦进入链上支付领域,就会涉及更复杂的监管问题。合规不仅是技术流程问题,还关系到平台的责任边界和法律风险。
PayFi 表面上是去中心化协议的理想,但在实际落地中,尤其是以 OKX Pay 为代表的 CEX 生态,更多表现为一种包装精妙的 SocialFi 营销工具。OKX Pay 通过 PayFi 概念吸引用户,强化社交互动与支付行为的绑定,增强用户粘性和生态活跃度,体现了大厂在推动 Web3 支付普及中的重要作用。
对行业而言,PayFi 既是推动 Web3 支付落地的创新动力,也隐藏着被巨头资本驱动的集中化风险。与此同时,随着法律监管逐步完善,PayFi 生态需要在合规与开放之间找到平衡,这既是挑战,也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路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