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Cointelegraph
编译:链上启示录
多年来,比特币一直被当作纯粹的"躺平式"惰性资产:一个去中心化的保险柜,虽然有着固定的发行时间表,但在经济层面完全被动。不过现在情况变了——已有超过 70 亿美元的比特币通过主流协议获得了原生链上收益。
黄金的 23 万亿美元的市值基本都在"睡大觉"。比特币则不同,现在既能获得链上收益,持有者还能保持自主托管。随着新的协议层不断释放收益潜力,比特币正在跨越一个结构性转折点:从单纯的被动持有转向生产性稀缺资产。
这种变化,正在悄然重塑资本风险定价模式、机构储备配置策略,以及投资组合理论对安全性的理解。稀缺性也许能解释价格稳定,但生产力才能解释为什么矿工、企业资金库和基金现在选择将资产配置到 BTC 中,而不仅仅是围绕它做文章。
一个能产生收益的保险柜资产,已经不再是数字黄金了——它是生产性资本。

比特币的经济基因没变:总量依然限制在 2100 万枚,发行计划透明可查,没有任何中央机构能够通胀或审查。稀缺性、可审计性和抗操纵性一直是比特币的独特优势,但到了 2025 年,这些差异化特征开始展现出更深层的意义。
显然,原本的价值主张已经发生了微妙但深刻的演变。曾经让比特币值得信赖的特性,现在也让它变得强大——一个曾经被动的资产正在变成能产生收益的资产。这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围绕比特币本身形成原生收益曲线,更别提比特币相关资产了。
直到不久前,想要从加密货币中获得收益似乎还是奢望。对比特币来说,很难找到非托管收益方案,至少在不损害基础层中立性的前提下很难实现。但现在情况不同了。新的协议层让持有者能够以过去只有中心化平台才能提供的方式让 BTC 发挥作用。
一些平台让长期持有者可以质押原生 BTC 来保护网络安全并获得收益,无需包装资产或跨链操作。另一些平台则允许用户在 DeFi 应用中使用比特币,通过交易和借贷赚取手续费,同时保持所有权。关键在于,这些系统都不需要把私钥交给第三方,也不依赖过去那些造成麻烦的不透明收益游戏。
现在看来,这已经不是试点规模了。此外,与矿工利益一致的策略正在那些希望提升资金库效率又不想离开比特币生态的公司中悄然兴起。因此,一条基于透明度、原生于比特币的收益曲线正在形成。
比特币收益一旦变得容易获取且可自主托管,另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怎么衡量它?如果协议越来越普及和便利,那么缺失的就是清晰度。没有标准来描述生产性 BTC 能赚多少,投资者、企业资金库和矿工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既然比特币能产生收益,下一步就是要有个简单明了的衡量方法。
现在还没有标准。有些投资者把 BTC 当对冲工具;有些则让它干活赚收益。但关于衡量比特币的实际基准应该是什么,各家说法不一,因为确实没有真正可比的资产。比如,一个资金库团队可能锁仓一周,却没有简单的方法解释风险程度;或者矿工把收益导入某个收益策略,但还是把它当作资金库多元化处理。
设想一个拥有 1200 枚 BTC、还有六个月工资要发的中型 DAO。它把一半资金放进比特币安全协议的 30 天金库赚收益。但没有基准线,团队就说不清这到底是稳健操作还是冒险行为。同样的决策可能被夸成聪明的财务管理,也可能被批成追逐收益,全看分析者的角度。
比特币需要的是基准。不是债券市场那种"无风险利率",而是基准线:可重复的、自主托管的链上收益,能在比特币上原生产生,扣除手续费后按期限分类——7 天、30 天、90 天。有了足够的框架,收益就不再是盲猜,而是可以参考和用作基准的东西。
有了这个基准,资金库政策、信息披露和投资策略就能围绕它来制定,超过基准线的部分就能按实际情况定价:值得冒险还是不值得。
比特币作为"数字黄金"的类比,到这里就失效了。差别一目了然:黄金从来不会给持有者分红——而富有生产力的比特币却能做到。当资金库管理者依然顽固地将比特币当作保险柜里不产生任何收益的摆件时,这种做法本身就成了最好的试金石——它清楚地区分出谁在积极经营资本,谁只是在机械地存放资产。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