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朋友找我一起创业。当时我的心态比较迷茫,看不到区块链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没有动力。但是,朋友的一句话彻底扭转了我的想法,并推翻了我的结论。他说:“稳定币就是区块链最强的应用”。我脑子里随即发起了一系列逻辑推演试图推翻这个结论,但最终发现无法推翻。
稳定币确实已经成为区块链里使用最广泛的产品,并且有成为全球流通的电子现金的可能。同样定位为“电子现金”,虽然比特币更加去中心化,但稳定币确实以实用性和便利俘获了市场,今年全球多个地区政府对稳定币的重视说明了稳定币的成功。
在这篇文章,我想和身边的朋友分享下我这半年来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真正踩上稳定币风口”所积攒下来的一些见识和结论,从产业链的视角去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真实市场信息:什么能做?什么值得做?可以怎么参与?帮助所有正在思考怎么找到切入点的朋友打开一些思路。
我们在讲“稳定币风口”的时候,并不单单指稳定币发行本身,而是由稳定币带来的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兴起。
全球总市值:$2500 亿 +(2025)
链上支付结算量:$27.6 万亿 + (超过 Visa+Mastercard 总和,2024)
全球活跃地址:> 3900 万个 (2025)
链上总持币地址:> 1.87 亿个 (2025)
RWA 资产全球总市值:$250.31 亿(2025)
全球跨境支付总交易额:194.8 万亿(稳定币占比约 3%,2024)
(数据来源:rwa.xyz、The Defiant、FXC Intelligence、Deutsche Bank)
上游控制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向和基础架构。从铸币发行到储备管理、合规监管到渠道分发,上游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稳定币的稳定性和市场接受度。
职能:铸币、销毁、储备金管理、KYC/AML
代表:Tether、Circle、Sky、Ethena、WLFI 等
整个赛道中最清晰、最直接的盈利模式,核心是无 / 低成本揽储与利差收益。由于稳定币本身不向用户支付利息,这本质上相当于发行商获得了一笔近乎无成本的存款,其投资产生的利息构成了发行商的绝大部分利润来源—— 2024 年 Tether 泰达公司净利润约 130 亿美元,2025 二季度更刷新纪录至单季 49 亿美元。
目前稳定币发行已构成 USDT 和 USDC双寡头格局,这两种稳定币占据 90% 以上的市场份额。值得关注的是,被广泛认为更加合规的 USDC 的发行商 Circle 储备金规模为 Tether 的 25%,而净利润却不到 Tether 的 1%,其利润更多被合规成本、资产托管成本和平台抽成费所侵蚀—— 2024 年 Circle 公司超过一半的总营收分给了主推 USDC 的交易所 Coinbase,达 9.09 亿美元。可见当今稳定币发行商的竞争中,除了做到合规与资金安全,角逐的关键因素在于渠道入口。
市场上其他参与竞争的稳定币,目前的规模仍然比双寡头小一到两个量级。其中特朗普家族投资的 World Liberty Financial(WLFI)推出的稳定币 USD1 目前还在小圈子里面向机构流通,获得的更多是人情生意;Paypal 的 PYUSD 借着强大的成熟支付体系的支持被看好,目前仅面向美国用户开放;币安的 BUSD 在前年因为监管问题已经停运,但目前还占有一定市场份额;USDS(前身是 DAI)是加密圈中最成功的原生加密资产抵押、完全去中心化的稳定币;Ethena USD 是生息型稳定币(YBS)的创新先锋,Ethena 在 2023 至 2024 年率先把传统金融收益(美债利率、基差、资金费率)直接映射到链上稳定币本身,重新定义稳定币为生息资产,受到加密圈一众稳定币散户和机构资金的青睐。
不得不提的是,生息型稳定币正在成为市场上的“当红炸子鸡”,面向散户、无需许可、无需超额抵押、可随存随取,把高流动性、低风险的真实收益做成“原生生息稳定币”正是目前一种时尚。更有成熟的生息稳定币白牌协议,如 M^0,让发行方只需贴牌即可发行稳定币。
另外,地区性的监管政策也正在成为影响稳定币市场格局的不可抗因素。美国 Genius 法案推出后,Facebook 母公司 Meta 的稳定币发行计划即被打碎,而合规入场的发行方将可全速发展。香港的稳定币条例则为持牌发行公司筑起高墙,牌照发行的稀缺性与法例对产业链相关业务的严格限制把许多创业型项目挡在门外、无从下手。
2025 年正值全球多个国家地区积极推进稳定币法规落地,基本上每个地区的法规一旦出台,市场的准入门槛就会拔高。一旦入场,发行方将获得合规的竞争壁垒,可以享受非常大的政策红利。
职能:隔离保管法币或国债等储备资产,定时出具证明
代表:纽约梅隆银行、Bitgo、摩根大通等
稳定币的发行需要资产来抵押,这些资产通常是法币、美债。美国和香港的法例均规定稳定币发行方必须将储备资产托管到持牌储备银行,这些托管银行会收取托管费,也会获得法币资产带来的对公业务增量的增益。以托管 USDC 储备资产的纽约梅隆银行为例,按目前 USDC 的流通量 633.6 亿美元估算,托管费 + 资产沉淀收益大概一年赚 6 千万 ~ 1.6 亿美元。这部分属于传统金融生意。
职能:帮发行方把储备金投进高流动性、低风险资产
代表:贝莱德、纽约梅隆银行等
类似于你有一笔钱,你把这笔钱交给一个专业人士帮你去投资,收益归你,专业人士收取管理费。法律规定稳定币的储备资产只能用于投资高流动性、低风险的产品,通常就是国债,目前可带来的收益大约年化 4~5%,这些收益由稳定币发行方捕获。
整个稳定币上游产业的盈利模式相对简单,发行端赚钱最直接,但成本极高。关键护城河是稳定币的分销渠道(交易所 / 钱包 / 支付入口)和牌照,两者都极为烧钱,而且对运营方背景和资质要求很高。
法律一般会规定任何受监管的稳定币发行方不得向稳定币持有人支付任何形式的利息或收益,任何分红、空投、积分、收益承诺均被禁止,这更加扼杀了“补贴即营销”的市场竞争策略。
不过,很多项目选择把主体、托管机构都离岸注册,对司法敏感地区的用户也做了隔离(不向受监管限制地区的用户开放产品),去绕过政策法规实施“稳定币生息”的经营手段。比如在稳定币法例明确竞争派息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家族投资的 WLFI 公司近日便宣布推出 USD1 忠诚度计划,颇有直接分润给 C 端的意思。
对于散户投资者来说,上游的投资敞口有两种:一种是参与新型生息稳定币项目推出的空投激励计划,这些项目的初期空投激励通常是最值得参与的;另一种是留意传统稳定币项目的上市计划,或者在二级市场寻找入场机会。
中游是传统用户转为加密资产用户的端口,一旦达到监管和产品成熟的环境临界点,来自现实世界的价值将会像水龙头打开一样向链上蜂拥而入。
职能:法币⇄稳定币、跨链桥、机构 OTC;同时承担部分冷 / 热钱包托管
这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先接触用户的一环,几乎所有人接触稳定币都会从 OTC、C2C(出入金场外交易)开始,然后是交易所。OTC 指所有场外交易,又通常指私下大宗交易,C2C 通常指由平台撮合的散户个人对个人交易。
OTC(Over-The-Counter / 场外交易)
代表:Huobi OTC、OKX P2P、Binance P2P、Hashkey OTC 等
OTC 市场中,交易所自营柜台占据主流,头部平台(币安、OKX、HTX 等)的 OTC 区日交易额高达上亿美元,是目前散户和中小商户最便捷的进出金通道。其背后也少不了“白牌资金”的流动性供应。“白牌资金”把资金挂到多家交易所、聚合器甚至微信群,形成“共享深度”。2024 年香港 JPEX 事件后,这类“白牌”被要求向海关登记,但灰色操作仍普遍。还有一部分市场属于线下找换店和私人柜台,在香港、迪拜、曼谷等地有密集分布。交易所柜台是流量入口,但真正的流动性仍由“白牌资金”与大量线下找换店 / 私人经纪人共同提供。
U 卡(虚拟货币专用预付卡)
代表:Bybit Card、Crypto.com、Infini Card、Solayer Card 等
一种很受欢迎的稳定币流通方式是 U 卡。用户充值稳定币后,U 卡可以直接当储蓄卡一样到处刷卡使用。在某些监管宽松的地区,甚至有“U 卡”的个人信用卡,即可以预支消费稳定币,每月还款和支付利息,最近听闻日本已经有“U 卡信用卡”运营商。
然而 U 卡生意目前处于未被监管的灰色地带。曾经 U 卡一度在中国境内非常受欢迎,但后面已然全部停止提供服务。即便是稳定币法例已经颁布的地区,U 卡生意和 OTC 生意也不能随意经营。以香港为例,目前虽然没有法例明确规定谁可以做 U 卡,也没有法例禁止 U 卡经营,理论上谁都可以发行 U 卡,但是随时会被制裁。香港政府正在针对场外虚拟资产交易(OTC)的牌照,名为 VASP 牌照,预计年底会落地。
出入金这个环节存在明显的用户痛点,无论资金大小。主要问题是,用户在稳定币出金时,有可能会碰到“不干净”的资金,所兑换的法币就很可能会被银行冻结;大额资金的出金也有可能因为无法解释资金来源而被银行拒收,造成手上的钱“无处存放、无法流通”的困境。这些情况甚至可能会在出金的几年之后出现。所以目前用户出金只能凭信任选择一些有信誉的商户或信得过的熟人。
入金方向则相对顺利,小额资金只需简单的 KYC 或不需要任何审核,大额资金则需要复杂一点的申报。目前稳定币出入金的磨损费率大概是 0.1~0.3%。
交易所
代表:币安、Coinbase、OKX、Bybit、Bitget、CME 等
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渠道。交易所覆盖了大部分的投资场景,还提供了跨链转账、资产托管的功能,也是目前最大的“蓄水池”。交易所的经营模式这里不多赘述。值得一提的是,由传统持牌交易所转型的虚拟货币交易所可能会更受稳定币“新鲜血液”的青睐。一方面新用户更信任这些传统持牌交易所,一方面是入口依赖和使用习惯已经形成。在福布斯 2025 年 7 月发布的“美国用户最信赖交易所”榜单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 Group)高居榜首。
职能:SDK、API、POS 机、白标钱包,让商户和用户“无感”使用稳定币
代表:Binance Pay、OKX Pay、Crypto.com Pay、Gnosis Card 等
钱包、支付服务商是整个产业链中最热门、聚集创业项目最多的领域,因为稳定币作为一种合法的流通货币时,钱包和支付是用户刚需,也是最高频应用场景,其 C 端流量价值不可小觑。
稳定币的钱包和支付服务产品可对标传统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支付、收钱吧。但是由于安全问题,稳定币钱包的使用流程可能比传统互联网支付多一步确认。比如,目前我们手上的流动现金存在支付宝,消费时在第三方应用直接调用支付宝支付,在稳定币的场景中,我们手上的活期稳定币保存在钱包中,消费时也是在第三方应用中调用钱包支付,但是可能需要跳转到钱包 App 做支付确认,否则可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大额的稳定币存款更应该使用硬件钱包去保管。
即使如此,“如何使商户和用户‘无感’使用稳定币”依然是整个领域中各个环节的产品团队想潜心打造的体验。在对接银行支付结算的环节中,为了做到丝滑,我们会需要一个提供法币 / 稳定币流动性的支付中间处理商,允许消费者在支付任意稳定币种的同时商家收到法币,同时用户也可以随时将钱包里的稳定币提现至银行卡变成法币。
在合规的假设下,未来主流的独立稳定币钱包产品可能主要提供稳定币托管、稳定币理财和部分第三方支付的功能;而搭载主流用户场景的应用,比如微信、淘宝,则更可能会内嵌自研开发的钱包:让用户像绑定银行卡一样,把原有钱包中的钱包地址导入进来,再提供各种跟支付绑定的服务。
中游的痛点明确、蓝海大,B 端也有很多待填补的空白区域,比如支持多银行 / 多币种 / 多平台路由的出入金聚合器、解决风控 /KYC/ 对账问题的商家端支付 SaaS、稳定币 POS/ 二维码网络的下沉铺设、支付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区块链安全审计等等。
然而中游目前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政策和监管,目前多地对于稳定币资产托管、支付结算和法币换汇这些业务的监管还处于正在立法的进程中,不确定性构成了创业风险。某些地方,如香港,正在推出相关沙盒计划,但进入有一定的门槛,不仅需要和大机构合作,还需要在当地有实质性运营并进行详细尽调。可以确定的是,合法提供稳定币钱包和支付服务必须要获得相关资质和牌照。
对于散户来说,由于钱包和支付服务商在过去更多处于分发、后端流动性支持的位置,其盈利模式相对不透明,少有可投资的切口,散户能够捕获的红利更多会是来自钱包分发的一些补贴优惠。而钱包本身对于用户来说,也是安全>收益,所以散户在这里的参与机会比较小。但是中游有一个能够捕获巨大利润的角色——交易所,通常都会发行平台币,或者上市,是二级市场投资的优秀标的。
场景:离岸贸易结算、跨境电商薪酬分发
代表:Circle、Stripe、Paypal 等
稳定币在跨境支付中缔造了非常“破圈”的应用场景,它同时解决了传统跨境支付中“速度慢、成本高”两大痛点,并且进一步创造出全新金融基础设施和商业的可能。稳定币如何解决跨境支付难题具体可以从以下维度展开:
T+0 到账
稳定币使得原来走 SWIFT 系统结算,经过多家中转行、时差差异及人工合规审查的跨境支付结算从 T+5 变成 T+0,而且 7x24 小时提供服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限制。这在跨境贸易中起到的效果相当于人类发明了时空穿梭机,是实现了速度质变的价值,允许了很多原本不可行的跨境商业贸易变得可能。金融的核心功能是提高价值流转的速度,稳定币从根本上提高了跨境贸易的商业价值。
低手续费
传统走 SWIFT 结算通常收取 2~5% 的费用,并叠加隐性汇率点差。使用稳定币结算交易费可低至几美分。但实际上目前稳定币在传统商业中的流通性很低,大部分企业想要使用稳定币进行支付得依赖一些提供流动性和转账服务的支付中间商,并且向他们支付手续费。据从事跨境换汇和垫资业务的项目公开信息来看,公司使用稳定币跨境支付服务实际支付是手续费大约是 0.3~0.5%,成本降低 85~90%。
更加透明
SWIFT 的中间报文仅银行之间可见,对于客户来说在 2-5 天的转账周期内资金处于“黑箱”中操作;而链上转账状态实时可追踪,交易哈希实时可查,没有争议。
覆盖“无 SWIFT”地区
在拉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大量中小企业或个人难以开立没有账户或对接 SWIFT,从而难以收发账款,稳定币可以使他们平等获得全球资金通道,加速新兴市场的开发。
目前全球跨境支付中稳定币的市场渗透率约为 3%,潜在市场还很大。在 Fireblocks 的市场调查中显示,对于使用稳定币进行跨境支付的机构来说,“速度”远比“便宜”重要得多,可见在跨境支付中稳定币精准解决了市场痛点。
然而在实操中,稳定币跨境支付仍然需要面临一系列考验:如何购入大量稳定币?如何确保对方支付给我的稳定币是干净的?收到稳定币如何出金?出金兑换的法币是否干净?
归根到底,目前最大瓶颈是中游的合规和监管问题,一旦监管框架成熟,使用稳定币的信任成本将会极大限度降低,资金流动性也会变得很好解决。值得期待的是,得益于区块链的透明和可追溯性,在链上做反洗钱实际上比链下更有效。我们甚至可以期待稳定币重塑传统金融系统的可能性。
场景:绿色债券、应收账款、新能源收益权上链,用稳定币做计价和清算
代表:BUILD(贝莱德)、Paxos Gold、Tether Gold、OUSG(Ondo)等
RWA 是稳定币最具想象空间的场景。理解 RWA,不能把它简单的想象成某些企业股权的代币化、某些实物资产的代币化这样的场景。曾经我也一度对 RWA 项目存在偏见,认为是一种利用代币化对投机市场的收割行为。正确理解 RWA,我们应该从资产高度标准化、确权清晰且受法律保障、现金流高度可预测这三个前提条件下,去理解 RWA 能解锁的商业价值。以下列举一些目前 RWA 中做得比较成功的场景:
短期美债代币化:充当“数字现金”的质押物,大大增加了美债需求和流动性
代表:USDY(Ondo)、USYC(Circle)、USTB(Superstate)
私募股权 / 基金股权代币化:降低了准入门槛 ,“定期”变“活期”,转手折价还大大降低
代表: BUILD(贝莱德)、OUSG(Ondo)、BENJI(Benji)
贵金属、大宗商品代币化:这个更多是反向丰富了链上金融,同时也可充当数字抵押品
代表:PAXG(Paxos Gold)、XAUT(Tether Gold)、TXAG(tSilver)
链下信用借贷权益代币化:借钱给企业做周转,大大增加了供应链金融的流动性
代表:Maple、Huma Finance、Centrifuge
股票代币化:传统上市公司的真实股票转换为加密货币
代表:EXOD(Exodus)、MGL(Montis)、TSLAx(Tesla)、NVDAx(Nvidia)
稳定币:本身也属于 RWA
成功的 RWA 项目三大要素:现金流可预测、资产标准化、确权容易。当前对虚拟货币友好的全球监管风向无疑为 RWA 吹上一阵春风,因为资产确权的法律保障是 RWA 资产不会与现实价值脱锚的支撑,风控与合规是 RWA 资产成功走向市场的关键。
场景:把稳定币升级为带利息的稳定币、稳定币理财、DeFi 抵押借贷等
代表:Ethena、Sky、Syrup、Falcon、Ondo、M^0 等
YBS (Yield-Bearing Stablecoin) 顾名思义,拿着稳定币可以给你带来利息。就像钱包里的钱可以在银行购买活期,或者 3/6/12 个月的定期理财一样,在加密世界里,同样有着丰富的稳定币理财产品帮你实现“钱滚钱”。
不过,这个领域的产品特别多,理解起来也需要一定的 DeFi(去中心化金融)知识,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收益和风险。USDe、USDf、USDS、USDY、USDO、scrvUSD……相信就算是加密圈内的人,也可能只知道持有这些稳定币能生息,但不知道它们实际的收益来源。
YBS(生息稳定币)是一类在保持 1:1 锚定美元(或其他法币),同时协议设计自动为持有人产生被动收益的稳定币。属于传统“零息”稳定币(如 USDT、USDC)的升级。核心特征是以法币、短期国债等储备资产 1:1 发行,每日实时分配收益、随存随取、无需锁仓,相当于链上活期理财。目前总市值约占整个稳定币市场的 4.5%。
“YBS 安全吗?收益真实吗?稳定吗?”
相信投资者关心的最终是这三个问题。因为过往许多收益型的链上金融产品,比如 Staking 质押,收益均来源于未来代币价值的稀释,即所谓的“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大概率沦为庞氏骗局。
但 YBS 的收益模式截然不同。YBS 的四大收益引擎均来自真实商业场景,均有真实的商业对手方、真实现金流与可验证利润支付记录。
RWA 资产:代币化美债 / 回购(USDY、USDO)
Delta 中性套利:持有现货 + 做空永续合约,赚取资金费率(Ethena sUSDe)
DeFi 借贷:把储备循环投入 Aave、Morpho 等获取利息(SyrupUSDC 等)
质押收益:包装 stETH、sSOL 的美元化版本(SFRXUSD、SLVLUSD)
其中代币化美债收益、 Delta 中性套利属于传统金融盈利手段的链上映射,DeFi 借贷和质押收益属于由智能合约锁定风险和可预测收益的链上收益产品,四者均有长时间可追踪的稳定收益表现,满足低风险、高流动性的特征。就如银行理财不保本,但风险低且收益稳定一样,YBS 也具有同样的优势,但收益更高,一般达到年化 3~10%,而且可以随时卖出变现。
场景:把支付升级为带利息的支付,稳定币理财
代表:Huma Finance、Maple Finance、Centrifuge 等
除了 YBS,RWA 在支付赛道中也衍生出了一些稳定币支付生息型的金融产品,也带有理财属性,通常称为 PayFi(支付金融)。
PayFi 项目利用稳定币在现实世界中解决资金周转、资金利用率的问题,赚取过桥费、短期贷款利率。在一些比如“跨境垫资”的低风险场景里,这些项目甚至可以把坏账率维系在 0%。原因很简单,由于稳定币支付具有 T+0 到账和低手续费的特性,很多传统企业愿意将原来走银行电汇的账款放到链上使用稳定币进行转账,而这些稳定币跨境支付项目提供代支付服务时,要求客户先将货款转移到合作的托管机构账户中,出具抵押物证明后才会提供资金搭桥服务,所以基本不存在坏账可能性。而这些项目也允许散户像存款一样把稳定币存入智能合约资金池,借给项目方用于跨境垫资,然后给用户返还约 10~12% 的年化收益。
PayFi 项目的积极意义在于为现实世界解决问题的同时,打破传统金融的物理边界,为链上金融引入了新的来自现实世界的收益。
而链上金融的衍生品也非常丰富、高阶。不但允许用户随时转卖手上的各种定期理财,还有 Pendle Finance 这样的利率衍生品市场支持拆分生息资产的本金和收益权,收益权可实时交易、可提前兑现、可做空。即你可以马上卖掉本金变现,但保留原本资产的收益权;或者直接购买一个生息资产的收益权而不买这个资产本身。这为高阶玩家提供了非常灵活的可组合性收益,也催生了链上投资理财策略市场,类似股票市场的“投资组合跟投”,一些专业的链上收益耕种玩家(Degen)会将他们的收益策略包装为付费产品变现。
个人认为下游是散户捕获稳定币风红红利的最佳切口。如果你是散户,YBS 和 PayFi 项目作为产业红利放大器,都非常值得参与,这些项目通常都会设置早期支持者激励计划,二级市场也非常值得考虑。
如果你是创业者,下游中跨境支付、YBS 项目的参与门槛还是比较高。下游创业的话,建议考虑手上是否有以下任意一个优势点,或者有合作方资源才开始:
跨境代支付(PayFi)
是否有支付相关资质、牌照?
是否有跨境支付需求客户?
是否有稳定币储备、全球各地出入金流动性(特别落后地区)方面资源?
RWA
是否有资产标的符合 RWA 三大要素?
主体所在地法律是否支持?
YBS
是否有足够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信任背书?
是否有支付通道的资源优势?
是否有稳定币分发渠道的资源优势?
让整个产业链跑得动、跑得稳、跑得快
尤其当“合规”逐渐成为稳定币产业链的入场券,反洗钱 SaaS 服务、储备审计服务,牌照策略与法律顾问的需求会变得普遍。链上地址标记、资金链追踪、可疑交易预警也会成为产业链依赖的一部分。
在安全方面,如何保管稳定币、如何安全的交易、如何保护私钥……等基础安全服务会成为初接触区块链的企业的刚需。对于投资者或用户来说,项目是否经过区块链安全审计、是否有可靠的实时风控措施、是否业务合法合规会成为他们依赖的安全指标。
在结算层中,近期稳定币发行商(或者相关利益方)也兴起了“支付公链”的开发热潮,USDT、Coinbase、Stripe 均宣布开发定制化稳定币支付区块链。
此外,跨链桥也是一项关键的基础设施,未来用户在支付时会频繁触发稳定币种和区块链切换的需求 —— 稳定、安全、便宜的跨链桥非常重要。目前跨链桥设施也基本覆盖所有主流币种,也有通过或专为稳定币定制的模块化跨链框架,以 SDK/API 的形式对外输出,让企业可以像乐高一样拼到自己的钱包、交易所或支付 App 里。
以下列举一些横向商业场景:
稳定币结算公链:按市场份额排名,以太坊、波场、Solana、BSC、Arbritrum、Base 等
稳定币白标发行:提供“储备托管 + 发行 + 赎回”一条龙服务,牌照、银行通道、链上铸币 / 销毁全包。(已有主流产品)
资产托管:信托持牌方共享合规能力,提供资产托管服务
资产审计:出具储备金审计、SOC1/SOC2 报告
KYT/AML API 服务:可拔插的链上反洗钱实时监控服务
KYC 服务:SDK 嵌入式身份验证、身份申报服务
审计取证工具:交易流水、余额快照、角色权限记录自动生成、导出
安全审计:合约审计、代码审计、持续渗透测试
密钥与灾备:MPC 多签、TSS 分布式密钥分片、硬件隔离 SaaS
保险服务:储备资产保险、托管与网络安全险、链上合约安全险等储备资产保险、托管与网络安全险、链上合约安全险等
媒体、门户入口、课程:以内容为主,提供信息服务的流量分发入口
……
前文提到我们发现了有潜力撬动 C 端用户大规模采用稳定币的应用场景,同时也会成为我们长期深挖领域之一的场景就是:稳定币投资理财。
如果必需给到传统用户一个理由去使用稳定币,我们认为最佳的答案是:让你承担更低的风险赚更多的钱。而稳定币投资理财市场当中不乏收益可观、风险极低的优质资产,用户只需把稳定币投资到这些项目,无需成熟币价波动的风险,便可以享受年化 4~12% 活期的收益。与以前的 Staking(质押)生息截然不同,新兴的稳定币生息项目的利息非常稳定可持续,因为它们拥有真实的收益来源和业务基础。而区块链智能合约的特性保证了用户的本金安全,在合约没有漏洞的前提下,本金被盗可能性为零。
目前,贝莱德、富兰政府货币基金等不少追求“AAA 级信用 + 日内流动性 + 4–6% 年化”的超大型机构级资金池已经“上桌”,许多稳定币生息项目也面向散户投资者开放了准入资格,散户资金也可以配置这些“升级版国债”,与大型机构同享最前沿金融设施。
追求高收益的用户还可以选择更激进的“纯代币策略”,即存入稳定币后,放弃理财收益,选择“完全参与代币激励计划”,博取更多的代币空投,等到项目代币上线交易所时变现,这通常会获得更高倍数的收益。
无论是哪种类型投资者,稳定币生息项目都是发展风口的红利放大器。与过去的 ICO、炒币不同,对稳定币项目的投资变得更加普惠,投资者不再需要冒着本金归零的风险博取收益,而是采用质押、使用稳定币等更加温和的方式参与早期贡献,同时获得项目成功的红利,这非常适合初期进入加密世界的用户。
我们预期在未来一两年,随着各地监管政策的完善和推行,稳定币理财市场将出现雨后春笋式增长,RWA、YBS 和 PayFi 会带来的更多元的低风险、高流动性生息资产。而目前行业发展欠缺的正是市场教育,项目与受众群体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鸿沟,许多人甚至不知道稳定币可以生息,更谈不上理解这些产品的优势。
如果你相信稳定币即将破圈,不想错过任何捕获稳定币风口红利的信息,请关注Mastering Stablecoin 的 X 账号: @MstrStablecoin 和播客节目(https://stablecoin.podcast.xyz/)
如果你认可我们的价值主张,希望投资共建“互联网新货币”这条高速公路,欢迎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