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孟岩同志的一些批评: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些问题
2025-07-21 13:20
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2025-07-21 13:20
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2025-07-21 13:2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场技术革命」,而是「我们有没有办法在现有的制度环境里,把这场革命做得稳妥、落地、靠谱」。


撰文:刘红林


对孟岩同志的一些批评。


今天,孟岩同志发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长文,通篇感慨美国通过了 GENIUS 法案,说这是现代货币史上的布雷顿森林会议、是尼克松冲击,并断言美元稳定币的「超主权网络」已经将世界纳入其体系,其他国家正面临货币主权保卫战的开端。


文章文笔动人、气势恢宏、视野开阔,看的时候我一度有点恍惚,仿佛看到了一个穿越了两个世纪的思想先知,在为整个人类金融体系的未来忧心忡忡。


但冷静下来之后,我不禁要问一句:你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


如果是写给中国政府看,那恐怕你真的小看了这几年国家在区块链方向上的战略投入。从 2019 年提出「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开始,央行一边推进 DC/EP 落地,一边从制度层面明确区块链的重要性;国资背景的分布式账本平台层出不穷,联盟链和产业链项目遍地开花。


诚然,未必每一个项目都靠谱,但「忽视区块链、坐视落后」的指责,恐怕不是事实。


如果是写给产业界尤其是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们来看,那更说不过去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这些年在 Web3 方向上的探索可没停过:搞 NFT 的、建公链的、做钱包的、整元宇宙的……试得七零八落,也亏得挺惨。但好歹没有缺席过。只是现实就是:在合规限制和境外政策模糊的双重夹击下,真正能从试验走向落地、从产品走向应用的路径,非常有限。我们可以批评执行力,可以批评方向感模糊,但你不能说人家没有在干。


如果真要有谁对区块链说声对不起,那也是那些打着区块链名义的资金诈骗盘们。


说到底,这篇文章最感动的可能是作者自己。感叹「区块链要重新被理解」,痛陈「我们曾经错过了机会」,甚至希望「向区块链说一声对不起」——听起来诚恳、动情。


可问题是:如果真的如文章所表达的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含情脉脉,不是应该躬身入局、下地干活、正向建设吗?


远隔重洋坐而论道可太容易了。


我不反对批评,也不反对在舆论层面制造压力,甚至不反对偶尔抒点情怀。但行业发展从来都不是靠一两篇情绪饱满的文章推动起来的,而是靠那些默默下地干活、埋头铺基础设施的人慢慢筑起来的。


「少谈些主义,多解决些问题」才是行业现在最需要的。


真正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我们有没有意识到这场技术革命」,而是「我们有没有办法在现有的制度环境里,把这场革命做得稳妥、落地、靠谱」。


这才是难点。


文章里提到的很多现象,比如澳大利亚央行试点后放缓节奏、新加坡政策摇摆、华尔街银行内部推演却不急于落地,难道不是说明,这不是什么「中国特有的拖延病」,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技术与监管、创新与秩序之间复杂博弈的问题?


把这些背景一铺,就全都归结为「装睡」,归结为「对技术的集体误判」,未免太过草率。


我们这个行业,已经有太多人在用「情怀」包装自己的观点。今天讲货币革命,明天讲主权挑战,后天又要讲文明形态的转型。可你真的去问一句:你是做产品的?还是做合规的?还是做底层的?很多人是啥也没做,最多在湾区接待了几个做链上的朋友、看了几场海外发布会,然后就回来写一篇「全球治理的战略缺失」了。


这篇文章不是没有价值,它让更多人意识到美元稳定币的国际地缘政治意义,这是好事。但如果真的如文中所说,心怀国家,胸怀人民,那我更希望能像许多默默在香港搞合规交易所、合规稳定币的创业者、像在做链上支付基础设施的技术团队那样,做一点实事,哪怕只是一小步。


因为这个行业最缺的,从来不是文章,而是应用;不是呐喊,而是系统;不是情绪,而是建设。


对区块链说对不起?不如对那些还在干活的开发者、对那些愿意正向创业的人,说一声谢谢。


我们不能再浪费时间在自我感动的抒情上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