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者说」是 Foresight News 推出的一档对话专栏创作者栏目,我们会向每个月评选出的优秀创作者就市场热点话题发问并将收集到的结果整理成文,博采众议,发掘更具深度的思考。
撰文:Foresight News 2025 年 6 月优秀内容创作者
整理:Foresight News
稳定币合规化浪潮席卷全球,美《GENIUS 法案》与港《稳定币条例》落地,搅动行业格局。从项目生存逻辑之变,到普惠落地的突破与阻碍,再到 Circle 上市引发的博弈、Tether 的攻守,这场浪潮中,稳定币未来将走向何方?
本期「创作者说」聚焦「稳定币」,我们邀请到了 2025 年 6 月 Foresight News 优秀创作者榜单中的 Little King、Sanqing、Dave 的游资视角、KuCoin Ventures、佐爷歪脖山以及 Zephyr 加入到本期讨论。
我们抛出了「监管给稳定币项目带来哪些变革?」、「稳定币支付落地会有哪些突破和阻碍?」、「Circle 上市对其他稳定币项目有哪些影响?」、「Tether 该如何巩固地位?」、「你选择稳定币的依据?」5 个问题,以下是我们收集到的答案。
1.美国《GENIUS 法案》与香港《稳定币条例》相继落地,全球稳定币监管趋势已然明晰。这会给稳定币项目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哪些变革?你觉得稳定币项目该如何顺应监管潮流?
Little King:小项目可能有很大的合规压力,生存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是否顺应、如何顺应监管潮流可能要看不同项目自己的定位。
Sanqing:以 USDC 为代表的合规派,凭借储备透明、背靠合规机构优势,将在机构合作、支付应用等领域占得先机。无(弱)透明储备以及缺乏审计的项目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中小项目也将难以单独满足监管成本,倒逼行业进行整合。但监管潮流不是洪水猛兽,透明度与信任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主动合规,与银行、机构以及支付清算网络等合作,积极打造围绕真实需求的使用路径应是这轮稳定币「战争」的存活之道。
Dave 的游资视角:币圈的未来是分化,稳定币也逃不了。我觉得稳定币项目不一定要顺应监管浪潮,找到自己吃哪口饭吧。
KuCoin Ventures:全球监管框架的清晰化,是稳定币从「野蛮生长」迈向「合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首先会大幅抬高法币稳定币发行方的准入门槛,合规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一条生死线。对于资本实力、风控体系、金融背景都相对薄弱的初创团队而言,直接发行稳定币的窗口可能已经趋于关闭,行业将加速向拥有雄厚资源的头部玩家集中。
然而,监管的成熟也催生了庞大的「服务型」市场。对于大多数项目而言,顺应潮流的最佳方式,是从挑战者转变为赋能者。未来的机遇将更多地存在于稳定币生态的上下游,例如,为发行方提供交易监控与反洗钱服务的合规科技、更高效透明的储备资产管理方案、解决不同合规稳定币之间兑换的跨链桥与流动性协议,以及构建在合规稳定币之上的支付、理财、清结算等应用层创新。当前,全球监管划定了跑道,但跑道内的服务创新和生态建设才刚刚开始。
佐爷歪脖山: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馀。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对于已有先发优势的 USDT、USDC 而言,他们会以合规之名堵住后来者,Circle IPO 完成合规,Tether 也和特朗普政府关系密切。
对于链上先发项目,如 Ethena 而言,会积极扩展更多生息之外的计价、支付场景,逐步做大自己市场份额。
对于新入场的 YBS 项目,合规则成本高昂,不合规走入灰色地带,可能会更有利于 Crypro Native 稳定币,即资产选用 ETH/BTC,生息机制选用 Hyperliquid 等 DEX,彻底去中心化也是求生路线。
Zephyr:变革:第一点肯定是合规门槛提升,两个法案都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满足资本储备、反洗钱(AML)等要求,很多中小项目可能要因合规成本高被淘汰。另一方面储备机制透明化,披露储备资产和接受定期审计这些要求。整体上是市场规范化与信任提升。增强了投资者和机构对稳定币的信任,吸引传统金融机构(如渣打银行、摩根大通)入场,推动稳定币在支付、DeFi 等领域的应用。针对区域监管差异,项目可开发多币种稳定币(如美元、港元、人民币、欧元挂钩),覆盖了不同市场,提供了便利和选择。
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技术安全。注重技术安全,防止智能合约漏洞、黑客攻击等问题导致资金损失和币值波动。合规拓展场景,跨境支付、贸易结算等,与传统金融融合,与银行、支付机构合作,将稳定币嵌入现有金融基础设施,扩大应用场景,如跨境支付和零售支付,为实体经济服务。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就表示,将推动发行人把稳定币应用推广至不同场景,助力解决企业经商及市民生活中的实质痛点。
2.京东等企业尝试用稳定币做跨境支付,对比传统金融工具和加密货币,稳定币在「真正落地普惠」上,会有哪些突破,又会遇到哪些现实阻碍?
Little King:我觉得最大的「落地普惠」是可触达性。有网络就能得到链上地址收发资金,不用 KYC,非常方便,而去银行开户要填很多资料,落后地区甚至没有靠谱的银行。现实阻碍:监管。
Sanqing:「真正落地普惠」主要体现在高效率、低成本、全天候的支付能力上。对比传统工具(中间行繁琐、到账缓慢、手续高昂等),稳定币支付可实现秒级到账、链上可验证,对跨境商户或企业极具吸引力。但是不同国家对稳定币监管尺度不一,跨境落地易踩灰线;稳定币支付如何无缝对接传统账户体系进行清结算;如何评估对采用商户或企业的教育成本等问题同样存在。
Dave 的游资视角:企业用的是单机币,去年 7 月京东就搞稳定币了,但是研究一下就知道和币圈一点关系也没有,像微信和支付宝里的钱功效上也是稳定币。
KuCoin Ventures:稳定币在跨境支付领域的探索,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发行商需要跳出单纯依赖储备资产利息的盈利模式,而支付正是最具潜力的应用场景。相比传统金融工具,稳定币的突破点在于其技术原生优势:它建立在一个 7x24 小时不间断运行、低成本且高效的网络之上,能够实现近乎实时的全球价值结算,这对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同时,其可编程性也为托管支付、即时分账等复杂金融场景提供了传统工具难以比拟的灵活性。
尽管前景广阔,但现实阻碍也同样显著。最大的挑战在于监管的「最后一公里」,即稳定币如何与各国的本地银行系统无缝对接,以及如何应对跨司法辖区的监管协同问题。此外,稳定币还将直面来自银行、卡组织及传统支付公司的激烈竞争。但我们更倾向于看到一种「化敌为友」的融合趋势,例如 VISA 主动通过旗下 Ventures 布局稳定币业务,预示着合作共存将是主流。随着多国推出自己的合规稳定币,如何实现它们之间的无缝兑换和流动性协调,将是新的阻碍,当然,这也为创业者提供了新的机会。
佐爷歪脖山:传统企业选用稳定币,主要是加快结算速度、降低运营成本以及躲避跨国监管三方面原因:
阻碍是中心化经营实体依然会受到管制,发展初期会有一定自由度,一旦发展壮大必然会被监管,欧洲的 MiCA、美国的 GENIUS 法案,或者港币稳定币都是如此。
Zephyr:稳定币在跨境支付的优势就是效率和成本,这两点我相信最近这波热度下各券商各新闻报导中都讲得很详细很透彻了。我相信这会是区块链最破圈的一次。
阻碍:监管政策还是一个大问题,部分国家地区的法律限制,企业跨境支付可能面临法律风险,企业最后要变现也有很多问题。然后不同稳定币在各区块链网络(以太坊、Solana、Tron)分散,跨链转账需依赖桥接工具,新兴市场用户可能会因为教育不足,对稳定币和区块链的认知模糊,易因操作失误导致资产损失,比如误转至不兼容链。
3.Circle 成功上市引发稳定币热潮,这会对其他稳定币项目产生怎样的冲击或带动效应?
Little King:投资者能合规买到第二大稳定币发行商的股权敞口后,成色不好的稳定币项目会更难吸引投资兴趣,小项目很难讲好「自家代币 / 股权比 CRCL 更值得买」的故事。
Sanqing:Circle 成功上市,为 USDC 增添了强有力的背书。其他稳定币项目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是机会。Circle 在监管合规、透明披露、审计机制上的标准,成为其他项目难以回避的「新基准」。特别是对 Tether 老大哥这样透明度备受质疑的项目,会面临更强烈的舆论和监管挤压。但是 Circle 上市打开了稳定币与传统金融资本市场的接口,USDC 更易获得银行、支付网关、清算机构的合作,这种流动性网络优势也可能让其他项目靠拢 USDC 标准,推动行业形成统一的准入门槛和基础设施兼容,为其他项目提供了模仿的路径。
Dave 的游资视角:项目会有新的套现路径,提取美股流动性是新思路,很性感,真正踏实开发者不关心它上不上市。
KuCoin Ventures:但与此同时,这也将加剧行业的「马太效应」。上市为 Circle 带来了更强的品牌背书、更低的融资成本和更广泛的合作网络,使其与后来者的差距越拉越大。这种冲击会迫使其他稳定币项目进行更清晰的战略定位:是继续在算法稳定币等前沿领域探索,还是放弃正面挑战,转向为 Circle、Tether 这样的头部玩家提供生态服务,例如提供细分场景的解决方案、更优的流动性策略,或是专注于服务特定区域市场,共同将整个蛋糕做大。
佐爷歪脖山:稳定币成为一种资产发行方式,对 Circle 的估值可以是互联网企业的规模效应、Fintech 企业的成本收益核算或者是币圈 USDC 发行量三种模式。
稳定币项目可以选择自己的故事讲给大家听,Coinbase 和 Stripe 分别是上市成功和失败示范,资本市场初期的 FOMO 情绪会选择互联网企业估值逻辑,热度过后就是 Fintech,最终还是要比拼实在的市场份额。
Zephyr:Circle 上市募资超 40 亿美元,向资本市场证明稳定币的商业可行性,提高行业可信度,让稳定币行业成为资本市场认可的合规业务。可能吸引更多机构加速布局自有稳定币和使用。
4.市值最大的稳定币 Tether 长期受储备透明度与监管压力困扰,Circle 等项目能否借此抢占市场?Tether 又该如何巩固地位?
Little King:我觉得不会。USDT 和 USDC 的受众不同,选择使用 USDT 转账的东南亚和非洲兄弟可能没什么监管压力。Tether 只要不作妖,凭借先行的网络效应,很难被竞争者赶上。
Sanqing:我认为短期内 Circle 仍难以撼动 Tether 的主导地位,Tether 拥有绝对的先发优势、深厚的流动性基础与对新兴市场的强大覆盖能力。 Tether 只需在「合规透明」与「市场扩展」之间找到新平衡点——提升储备披露质量,主动迎合区域监管,同时继续巩固其在亚洲、中东、拉美等高需求市场的渠道布局,就能立于不败。
Dave 的游资视角:Circle、Tether 逻辑上本质不同,再说 Tether 真的赚的很够了。Circle 再上市 5 次都不一定能赚这么多钱。
KuCoin Ventures:稳定币市场的竞争是多维度的,远不止于透明度之争,更是合规路径、市场策略和生态网络的全面比拼。Circle 的优势在于其「合规优先」的清晰战略,通过主动拥抱监管和追求高标准透明度,它更容易获得机构用户和受监管金融实体的青睐,这是其抢占增量市场的核心利器。
面对竞争,Tether 的策略并非坐以待毙,而是通过「用行动逐步回应质疑」来巩固地位。尽管其历史包袱较重,但 Tether 近年来在透明度上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以前外界完全不知道 Tether 如何保管数以亿的储备资产,只能通过蛛丝马迹去猜测。然如今,从定期披露储备报告,到引入华尔街巨头 Cantor Fitzgerald 管理其美债持仓,再到主动与全球执法机构合作,都在逐步缓解外界对 Tether 压力。Tether 真正的护城河在于其无与伦比的先发优势、巨大的存量用户和深植于加密交易生态的网络效应。因此,短期内我们看到的不会是谁取代谁,而更可能是一个双雄并立、差异化竞争的格局。
佐爷歪脖山:基本不可能抢占 USDT 市场份额,Tether 已经搭上 Lutnick 的线,合规只是价格问题,在 2026 年中期选举之前都不会遭遇真正的监管困境。
至于透明度,目前 Tether 已经定期披露财务状况,所有的稳定币企业都是选择这种方式,Tether 并不特殊。
Zephyr:Tether 虽然近年来加强披露,但仍非实时审计。
Circle 的抢占机会:借 USDC 合规优势切入机构市场,吸引传统金融客户,有望赢得机构用户、金融平台、跨境贸易的长期合作。提升并巩固市场地位和占有率。
Tether 方面,我作为守法公民,监管对我说肯定是好事至少不影响到我。但说实话,影响到一些暗面的利益了,有些钱走区块链不就是为了规避管制,所以 Tether 我倒是觉得不一定要被招安去走合规,储备透明度我还是希望他用技术方法去改革和证明。可以考虑深化与交易所、项目的合作整合去巩固地位。要走什么路线就看 Tether 怎么选了。
5.你持有什么稳定币?为什么选择它?
Little King:我持有 Ethereal 的 eUSD,Perena 的 USD*,Sui 上 Metastbales 的 mUSD。持有是因为它们会给我空投积分,我想靠空投发财,毕业就退休。
Sanqing:我链上主要持有 USDC,交易所则以 USDe 为主。之所以选择 USDe,是因为我常用 Bybit,它的 USDe 持有即生息,还能作为抵押品使用,提高了资金效率。而链上选 USDC,是因为我主要活跃在 BASE 和 Plume 网络,这两条链几乎没有 USDT 的可选项,而且是 Plume 上的原生稳定币 pUSD,当前其实也是以 100% USDC 储备发行的。
Dave 的游资视角:我持有稳定币只看交易方便,有哪个稳定币对我来说没有多大影响,甚至安全问题都不影响,因为散户那点体量十分钟之内就全部撤完了,散户其实没有必要操心这些老板才得考虑的事情。
KuCoin Ventures:作为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我们对稳定币的选择是高度场景化和需求驱动的,因此并不会单一地持有某一种。在日常运营和投资中,USDT 和 USDC 都是我们会使用的工具。我们的选择逻辑比较务实,当我们需要在加密原生环境进行资金划转时,头部稳定币具备的良好流动性深度、多链路支持和广泛市场接受度,是效率最高的选择。
佐爷歪脖山:USDT,惯性。
Zephyr:我一直用 USDT。我唯一目的就是交易,所以 USDT 还是最方便的。全网流动性最强,在频繁提币、跨平台资金调度时,USDT 的效率和成本都优于 USDC。OTC 也丰富,兑换更容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