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是香港以数字主权与制度创新重新出发的关键节点。Web3 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香港主动在全球治理、金融竞争、科技范式重构中找到的战略锚点。
2025 年 7 月 1 日,香港迎来回归第 28 个年头。从东方之珠到国际金融中心,这座城市始终走在全球制度交汇与资本流动的最前沿。而今天,香港正在再次出发:以 Web3 为底层技术范式,以数字资产为金融核心,以全球视野与政策优势重新定义「金融中心」的内涵。
当我们谈论「香港的 Web3 之路」,它从来不只是一次产业升级,而是一次「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延展,是一次科技革命与金融文明深度融合的历史性跃迁。
从金融自由港的建立,到 2022 年发布虚拟资产政策宣言,再到 2025 年发布的《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 2.0》(政策宣言 2.0)——这座城市始终用政策的确定性,回应产业的不确定性。
政策宣言 2.0 不仅仅是「监管的加强」,更是围绕「LEAP」战略架构进行的制度性升级: LEAP 是指 Legal(法律合规)、Expanding(资产代币化扩展)、Advancing(应用场景拓展)和 People(人才建设)四个关键维度,体现了香港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全面布局与长远规划。
这一切背后,是对香港金融系统兼容性与开放性的高度自信,更是在国际金融博弈中,以香港作为「桥头堡」的战略选择。
Web3 的发展不仅是一场科技的更迭,更是一种对效率与信任范式的根本重塑。在全球对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充满焦虑与期待的时代,香港选择了一条务实与远见并重的道路:既不盲目追风,也不固步自封。
所谓「技术栖息地」,指的不仅是区块链等底层技术在香港得以落地试验,更是监管制度与金融场景共同赋能,使其真正走出「代码」与「白皮书」的象牙塔。今天,链上资产发行、链上清算、链上身份认证等机制,已在香港多点开花,成为现实中的公共产品,而非孤立的技术演示。
「资本通道口」不仅意味着香港继续发挥其作为离岸人民币与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中枢角色,更在于其能够将传统金融与 Web3 之间「本不互通」的系统打通。一位家族办公室负责人曾评价:「在香港,数字资产终于可以像基金、债券一样进行组合配置。」
至于「信任新边界」,这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正在被法律、技术与制度共同构筑的现实。链上交易记录的不可篡改、审计机制的可验证性、KYC 与 AML 框架的协同推进,为 Web3 重建了一套可被机构认可的信任体系。某种程度上,香港已让「合规」从束缚变为加速器。
在这场创新实践中,香港也涌现出了一批以 HashKey 为代表的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并引领产业变革,最近 HashKey 联合传统金融机构广发证券推出香港首个链上证券产品 GF Token,首日交易规模突破 2 亿港元,其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 HashKey Exchange 推出的 Omnibus 综合账户服务覆盖香港 90% 的持牌券商,极大地推动机构参与门槛降低。
在美元体系与科技资本重新博弈的大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一个连接全球资源、推动数字资产制度演化、承担试点使命的新金融空间,而香港,正稳稳站在这场全球格局重塑的交汇点上。
Web3 政策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时代抉择的必然结果,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与技术逻辑支撑:
在此背景下,香港提供的政策创新空间,以国际金融中心积累信任基石,以 Web3 政策 2.0 为引擎,正加速向全球数字资产枢纽转型。
香港的角色已不只是「监管试验田」,而是全球 Web3 战略资源的集聚港,是亚洲链接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双向通道,更是 RWA 与稳定币合规落地的制度坐标。
可以说,在链上效率不断提升、数字资产制度化大潮来临的时代,香港理应也必然在全球新金融秩序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
2025 年是香港以数字主权与制度创新重新出发的关键节点。Web3 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香港主动在全球治理、金融竞争、科技范式重构中找到的战略锚点。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属于香港、中国乃至全球的数字经济新十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