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青山村极简生活 30 天,乡村没有乌托邦
2025-06-17 08:46
The SeeDAO
2025-06-17 08:46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早在两年前做乡村振兴创业时,就听过国内几个案例:杭州青山村、成都铁牛村,五月底结束浙江黄龙岛理想生活艺术节之后,来到青山村体验一个月的旅居生活。

今年或许是以厦门为锚点,我们俩像一个不断变换尺度的圆规,在不同地方留下痕迹,等待生活背后的大boss把这些看不清、摸不着的轨迹,慢慢汇总、交错,最终勾勒出属于我们的理想生活。

一、结论先行

环境(绿化、舒适、安静):五星 

生活(玩法、便利度):三星半

社群(温度、丰富度)三星

性价比(花销、推荐度):三星半


“适合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更准确讲,是能满足什么需求。想了想,最核心的就是——喜欢安静、随缘社交、享受自然、短期度假、结伴出行。


我们原以为是个数字游民社区,来了以后才发现并不是。用工作人员的说法是“更接近整个村是大的数字游民社区”;住了5年的新村民说大约有一百来个年轻人散落在村子的四周。

如果想要认识很多人、参加很多活动,这里就不那么推荐,除非有能力、有意愿打开自己,跟新老村民自来熟。

也遇到原本计划待一个月的人,第二天中午就选择离开,觉得没有想象中的好玩,给我们留下刚刚到的一箱鸡蛋、土豆。

二、我们的一个月

原本选择村里的里三畔青年宿舍,1500/月,第一天下午发现厕所会返水,这也是乡村生活常见的bug。曾经在厦门做的乡村古厝院子,每到大雨台风天季节,屋顶便会漏雨,除非推倒重建,否则很难杜绝。

当天改成山脚下的龙坞里公寓,1800/月,原来是废弃的水库工厂。配备公共厨房、洗烘衣机,硬件、软件没话说,但总有一种恍惚的感觉,更像是住酒店,不像常规理解的乡村生活。

民以食为天,做饭是必备的技能包,哪知道买菜也是个考验。

有个村民会开三轮车来楼下叫喊,价格不那么友好,一袋冷冻鸡翅两斤装卖50块钱,或是步行往返40分钟去村民家的美团取菜点,只能无奈地把隔三岔五的取菜当做一项散步的消遣。

村里的餐厅多是农家乐,所谓的CBD(超市、炒菜馆、快递驿站所在地)需要步行半小时,更不用说外卖,配送费近百,变相帮我们戒掉了奶茶。

当然,除了这些“苦”,青山村也有让人难忘的舒适,放眼望去皆是绿意,路边是一片片竹林。从小到大没住过这么自然的地方,大雨过后更是肉眼可见的“新鲜感”。

30天几乎是一个不断重复的循环,6点半早起-shuyue练瑜伽-我去跑步-早餐-看书/工作-午饭-看书/工作-散步-晚饭-看书/工作-10点半睡觉。

每天见到的人一只手都可以数过来,如果不是两个人一起生活,近乎避世的生活着实有些挑战。

三、乡村的第二阶段

当地的村民大多自给自足,不依赖数字游民经济。
像刚来认识的阿姨,30/人的餐标做出四个菜给两个人吃,她直言说“我就是喜欢做饭,不为了赚钱”。

村子里的独栋院子各有风格,又不突兀;有次无意间听到游客跟村民打听,据说是好几百万修的。

近几年很多乡村、组织都在发展数字游民社区,我们来之前也做过对比,或许体验的不同是因为各自处于的阶段不同。

早期的数字游民社区尚且在成长期,通过各种类型的活动来吸引年轻人,主打新的归属感,显得热闹、温暖一些。

而青山村已然处于它的成年期,如今反过来是综艺上门来拍摄,更像是成熟的旅游目的地。从公众号也可以看到,驻村团队的月报大部分篇幅都是企业、政府过来考察和谈合作。

在这个前提下,自然不那么关注生活其中的个体。

也可能陷入无形的恶性循环,当彼此是各自的过客,究竟能留下什么?

这又涉及谁在运营这个社区、乡村。

在地团队的工作人员一般就是完成相关接待、维护工作,很难指望他们代入来访者的视角去思考怎么提升,需要更多的认知、精力投入,也没有额外的报酬。

当时因为我住在厦门的乡村空间,是自己参与的项目,没有把它当作一项工作,自愿主动地分享我的生活方式、在那里的故事。

有的伙伴是原来的朋友,也有的是公众号关注者,即便没有任何前期的联系,就愿意因为“人”的因素,专门从全国各地过去。不然仅仅是“古厝改造”、“乡村的新空间”这些并不常见的现象,很难一直吸引人。

除了端午假期那天是青山村的游龙会,见到很多游客、村民。工作日几乎没见过游客,周末两天是最重要的消费力。

也许这也是杭州和厦门的不同,杭州中产热衷于周末带孩子一家人去周边玩,青山村距离市区三十多公里,车程1小时。而曾经的乡村空间,同样离厦门市区1小时的车程,但大部分人觉得出了厦门岛就是出远门。

一个乡村项目的成功是很多因素共同造就的。江浙的乡村发展能走在全国前列,离不开经济条件、政府支持、人才充足、市场消费力。



刚到的第一周,我跟Shuyue 抱怨了几句:“早知道这样,不如租了个车,逛一逛也知道个大概”,她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性格,安慰我“多一些时间去感受”。


乡村本就不是乌托邦,既有可能是你的“霜糖”,也有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砒霜”。每个人在不断的经历之中,保持好奇心和觉知,都会让心中的那个答案更加清晰。

度过这一个月的“极简生活”,没有厦门熟悉的朋友家人,也没有想走就走的摩托车,只能靠两条腿,一个脚印一个脚印地去丈量周围的生活,对于彼此来说好像又更近了些,在内部建立起共同体。

下篇文章再写我们的旅居心得。

✨邀请扫码下图社区小助手,加入数字游民小队,我们在路上相互交流与分享

图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The SeeDAO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