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 课程简介
同学社 Academy
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的普及,记录的行为已经无处不在。过去二十年,人们已经习惯用照片记录自己、家庭、朋友、宠物、景物,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多年以后,当我们翻开相册,看到留存在手机里的照片,或多或少都会想起多年之前的瞬间,想起与这张照片有关的点点滴滴。
这正是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当下,随着视频平台的兴趣,纪录片也开始渗透在我们每日所见的社交媒体中——抖音、B站、小红书,比如以真实家庭生活为背景的长片《四个春天》,以及曾经引发广泛争议的爆火短片《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进行记录的时代。然而,或是担心技术或设备问题,或是不知道要拍摄什么,或者内心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实际并不存在的门槛”,绝大多数人却很少有机会用纪录片的方式进行记录。实际上,只要我们有了想法,就会发现:身边的家人、朋友、同学、同事,都有值得被记录的东西。《四个春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便是最好的例子。
今年暑假,我们将以“身边的人和事”为主题,从自己身边最熟悉和最容易接触到的人和事(比如父母、家族、邻居老人、同学、朋友等)开始,从最容易拍摄到的素材开始,进行一系列纪录片实训工作坊。与往期的纪录片理论课程不同,本期系列工作坊旨在通过具体的拍摄行动(拿出设备来拍摄),来教授纪录片实际拍摄中的技法与相关的工具。
如果你一直有拍摄纪录片的想法但迟迟没有动手,不妨借此次纪录片拍摄工作坊的契机(含全额奖学金),迈出行动的第一步,尝试进行一次纪录片拍摄。
在系列工作坊中,我们将介绍最基础的纪录片拍摄公式,将其拆解成几个具体的方法和拍摄任务,安排在每节课的课前作业、课程内容和课后拍摄任务中。课程最后,我们将得到几组纪录片拍摄素材(空镜、对话镜头、场景镜头、特写镜头、旁白和讲解词等等),并尝试将其剪辑成一部记录短片(实际能否完成,需要根据参与者每节课课后的投入时间和精力决定)。
我们将一起动手实践:
- 如何通过相机的画框进行观察?
- 如何和拍摄对象进行沟通?
- 如何使用音画搭建自己想要的影像效果?
- 如何在前期进行更加完善的筹备?
此次系列工作坊将系统梳理基础的纪录片拍摄方法,手把手带你从零基础进行纪录片的创作。课程通过纪录片案例分析、视听语言技法分析,带你了解如何从零筹备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拍摄几组素材,尝试孵化出属于你自己的纪录影像短片 / 方案。
(1)知识目标:了解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涉及到的方法和工具。
(2)方法目标:掌握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基础的表达方式、影像的搭建模式。
(3)思维目标:培养视听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
课前作业:参与者在课前先尝试使用相机 / 手机进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拍摄素材收集,包括但不限于——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等。
第一节、纪录片拍摄导论——如何进行单个人物形象的搭建
课前观影:《蜂蜜之地》、《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纪录片的基础概念 + 视听语言基础
*影片讲解 + 表达方式总结
*拍摄练习搭建和课前作业谈论——学员日常身边的案例
课后作业:进行影片的结构梳理 + 使用 20 张图片对一个人物进行构建
第二节、影像表达的基本语言——如何进行群像的搭建和单一场景内的深化
课前观影:《棒!少年》、《名侦探赛大爷》
*视听语言的基础理论
*影片分析+表达方式总结
*分析学员上一节课的作业
课后作业:针对人物 / 群像进行 15 个镜头拍摄练习 + 剪辑尝试
第三节、纪录片中的采访与对话
课前观影:《杀马特,我爱你》、《蜂蜜之地》
*纪录片拍摄可以使用的几种采访方式讲解
*有关采访、对话的拍摄案例
*引导学员针对自己想拍摄的影片的内容,进行采访提纲的搭建
*上次课的作业点评分析
课后作业:根据课程内容对人物进行深度采访 + 在原有的影片基础上进行新的拍摄
第四节、纪录片中剪辑、声音与讲解词的使用
课前观影:《医疗内幕》、《光,到处都是》、《蜻蜓之眼》
*纪录片中的声音与剪辑技法
*旁白和讲解词的使用方法与案例分析
*引导学员根据自己的议题去构思在自己想拍摄的影片的一些结构
*上次课的作业点评分析
课后作业: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影片旁白词的书写 + 影片的重新剪辑,并尝试完成片子。
第五节、作业评析+拍摄规划+补拍技法
*学员拍摄过程的感受/难点的答疑
*针对自己想拍摄的影片的前期规划(设备/拍摄注意事项)
*纪录片中补拍的方法
备注:五节课结束后,参与者如果想继续完成完整的纪录片创作,可报名小班定制或一对一定制辅导。
你将获得 / 2025
同学社 Academy
报名信息 / 2025
同学社 Academy
暑期其他项目/ 2025
同学社 Academy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