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里的比特币
2025-05-13 09:35
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2025-05-13 09:35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县城里的「比特币」,不是去中心化的梦想,而是账户冻结、资金风控、涉诈指控和办不了案子的无解。


撰文:刘红林


只有在广阔中行走过,才能知道人的渺小。只有在历史中神游过,才能知道人生的短暂。行走和遐想,会帮我们清空身外之物,发现自我之小。知道真理不容易在手,也就不再强词夺理。知道万物有灵,也就不再唯我独尊。


这是导演贾樟柯在《贾想》一书的开头,写于风沙中的敦煌。


从山西临汾出发,到近两千公里之外的敦煌,路途漫漫。我的睡前读物便出自这位土生土长的山西汾阳人。读他从汾阳出发的人生,那些围绕录像厅、卡带、县文工团展开的回忆,他说,县城才是中国社会最真实、最厚重的部分,那是他的起点,也是他观察中国的镜头。


所以贾樟柯拍电影,一直都绕不开县城。他的电影不拍摩天大楼,而是拍临汾、汾阳、太原这些地方的人。在《汾阳小子贾樟柯》的纪录片里,他回忆老师让全班看《董存瑞》时,女班长看哭了,大家必须向她学习。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表达」这种东西可以成为职业,但时代变化太快,现实比剧本还剧烈。他所做的,只是用一个县城当作取景器,去补拍中国变革中那些失焦的镜头。


县城是中国的中间态,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也不是一线意义上的城市。你能看到政府大楼、百货商场、装修讲究的婚庆公司,也能看到菜市场边的三轮车、贴满「办证广告」的电线杆和穿花棉袄的老人。县城有商业社会的气息,也有人情关系的粘性;有现代化的皮肤,也有传统社会的骨架。它是中国最真实的混合现实。


但在这个现实中,我们认识的比特币几乎不存在。


在上海、深圳的咖啡馆里,人们讨论比特币是技术革命,是全球价值网络;你能听到创业者谈 RWA、L2 扩容、DAO 治理、链上清算;Web3 大会、香港发牌、新加坡合规、Token 经济……仿佛我们正在见证一场即将取代旧世界的浪潮。但一旦走进县城,虚拟货币的现实是完全另一回事。


一位在县城做律师的朋友,和我说他近年接到很多与「虚拟货币」有关的案件,几乎全发生在西北或中部地区的地级市和县域。他提起过一个真实案例:一个小镇青年,靠着微信上的「副业」帮人收 USDT 换人民币,每笔赚几十元手续费。他二十出头,没怎么念书,也从来没接触过什么金融知识。他觉得这个「副业」门槛低、风险小,几条微信、一张卡、几百块手续费,「就是帮人换个币嘛,又不是骗谁。」直到警察上门,他才知道自己是诈骗链条上的资金通道。面对法官提问,他连「资金从哪里来、汇到哪里去」都说不清楚。


这个故事不是特例。县城里的「比特币」,不是去中心化的梦想,而是账户冻结、资金风控、涉诈指控和办不了案子的无解。没有 USDT 跨境结算的需求,没有 Web3 生态的入口,更没有 KOL 讲解冷钱包和 MetaMask。大家第一次听说「虚拟货币」,往往是因为谁被骗了,谁进了群后退不出来,谁的钱转出去再也没回来。


久而久之,县城人对虚拟货币的印象,不是技术,不是未来,而是两个字:「骗子」。


这也就形成了一个肉眼可见的断裂:五环内的虚拟货币,是创业融资、政策观察、Web3 峰会上的登台演讲,是讨论合规化、稳定币、Payfi、tokenization 的术语世界;五环外的虚拟货币,是账户冻结、退群跑路、公安通报和法庭案件,是「你认识那个搞币的老乡吗?」这种现实交谈。


县城不缺智能手机,也不缺信息渠道,但它缺的是理解这些技术的信任基础和使用场景。在这里,比特币不是「数字黄金」,而是「高风险代名词」;你说以太坊是资产发行平台,在这儿听起来像某种骗局代码;你说 Web3 是去中心化的理想治理方式,别人脑子里浮现的可能是「杀猪盘」。


而在信息传播系统中,这种误解只会被放大。在大城市的朋友圈,你看到的是谁完成了 Pre-A 轮,哪个项目登上了 TechCrunch 首页,谁在新加坡演讲了「资产全球流通」的故事;而在县城的微信群里流传的是「某女大学生炒币被骗 60 万」「某地公安提醒不要参与虚拟币交易」以及「银行卡冻结三个月解不了封」的惨痛经验分享。


县城并不落后,它只是生活在另一种秩序中。这种语境下,比特币和 Web3 是很难被解释清楚,哪怕它确实有技术含量,也确实有全球潜力。但现实不会因为你有技术,就自动赋予你正面认知。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在行业内讨论合规路径、基础设施构建、稳定币的全球结算能力时,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行业在中国是「分层运行」的。五环内外,是两种金融语言、两种信息系统、两种风险认知、两种生活秩序。县城的人从不是局外人,但他们往往是「最后一个被讲述」的人。


比特币并非不能进入县城,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讲述方式。面对那些因为「USDT 洗钱」或「电诈通道」案件疲于应对的基层公务员,去讲什么是 token 经济模型,本就显得遥远而无力;而对那些在资金盘里失过足的家庭来说,再先进的技术,也很难换来第二次信任。


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换位思考:对于很多基层执法人员来说,他们并不是反对技术,而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理解它。日常处理的案件早已让他们疲于奔命——电诈、洗钱、跨境资金、账户冻结,每一条线都牵涉到背后无数个家庭的损失。他们看不到「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只看得到「链上资金」让人破产的现实。他们不是不想理解,只是现实不给他们时间理解。


而普通的县城居民,也很难从营销话术中辨别哪些是诈骗伪装。稳定币和传销币的区别、平台币和积分的界限、链上项目与资金盘的距离,对多数县域用户来说,几乎没有判断工具。这种「金融识读能力」的匮乏,才是骗局屡屡得逞的深层原因。当你看见身边有人上当受骗,你自然把整个行业贴上标签。


技术如果想真正进入生活,必须先学会说生活的话。县城不是边缘地带,而是我们尚未认真对话过的现实语境。不是让它适应我们的词汇,而是我们也该试着听懂那里的语言。也许比特币的故事,除了在 Web3 大会和融资新闻里被讲述,也应该在更普通的地方发生。


技术的浪潮终究会来,但它要穿过的不只是黄土风沙,还有误解、警惕与沉默。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