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什么是上传?
上传(有时称为“上载”、“意识上传”或“脑重建”)是指将意识从生物大脑转移到计算机的过程。
其中一种实现方法可能是首先扫描特定大脑的突触结构,然后在电子媒介中实现相同的计算。利用纳米技术将大脑原子逐个拆开,即可生成具有足够分辨率的大脑扫描图。其他方法也被提出,例如使用电子显微镜逐片分析大脑并辅以自动图像处理。除了绘制大约 1000 亿个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式外,扫描还可能需要记录每个突触连接的某些功能特性,例如连接效能及其随时间的稳定性(如它属于短期增强还是长期增强)。诸如神经递质浓度和激素平衡等非局部调节因子可能也需要被记录,尽管这些参数包含的数据可能远少于神经网络本身。
要实现意识上传,仅凭精确的脑部三维图谱远远不够,神经科学还需进步到得以建立各类神经元的功能模型(它们如何将输入刺激映射到输出动作电位,以及它们的属性如何随学习活动而变化)。这还需要一台强大的计算机来运行上传,并且需要某种方式让上传与外部世界或虚拟现实进行交互。(与其他挑战相比,提供输入 / 输出或虚拟现实以供上传似乎很容易。)
另一种替代的假设上传方法将会更加循序渐进:一个神经元可以被植入物或体外计算机的模拟物所替代。然后替换另一个神经元,以此类推,直到最终整个皮层都被替换,人的思维完全在人工硬件上实现。(要做到这一点,几乎可以肯定需要纳米技术。)
有时会区分破坏性上传和非破坏性上传,前者原始大脑在上传过程中被摧毁,后者原始大脑在上传副本的同时保持完整。在破坏性上传中个人身份在什么条件下会被保留这一问题仍然存在争议。许多研究该问题的哲学家认为,至少在某些条件下,你所上传的大脑就是你。一个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只要某些信息模式得以保存,如你的记忆、价值观、态度和情感倾向,并且存在因果连续性,使得前序阶段能够协助决定后续阶段,你就会被视为存活。对于这两个标准的相对重要性观点各异,但在上传的情况下,二者都可以得到满足。从这个观点来看,假设两种实现都是有意识的,那你是实现于计算机内的硅芯片,还是在你头骨内的灰色、乳酪状的物质都无关紧要。
然而,如果我们想象你的上传意识被制作成多个相似的副本,棘手的情况就会出现。它们之中哪一个是你?它们都是你吗,还是都不是你?谁拥有你的财产?谁是你配偶的伴侣?哲学、法律和伦理挑战层出不穷。也许这些将在本世纪晚些时候成为热烈争论的政治议题。
关于上传的一个常见误解是,它们必然是“无身体”的,这意味着它们的体验将是贫乏的。根据这一观点,上传将是终极的逃避主义,只有神经质的身体厌恶者才可能受此诱惑。但从原则上讲,上传的体验可以与生物人类的体验一致。上传者可以拥有一个虚拟(模拟)身体,提供与非模拟身体相同的感官体验和互动可能性。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上传者不仅可以尽情享受吃喝,性行为也可以如所愿般美妙又混乱。并且上传者不必局限于虚拟现实:他们可以与外部的人互动,甚至租用机器人身体来在物理现实中工作或探索。
关于上传的个人倾向各不相同。许多超人类主义者持务实态度:他们是否想要上传取决于作为上传者所生活的具体条件以及可选择的替代方案。(一些超人类主义者可能还会怀疑上传是否可能。)成为上传者的优点包括:
上传不受生物衰老的影响。
可以定期创建上传的备份副本,以便在发生不良事件时重启自我。(因此你的寿命可能与宇宙的寿命一样长。)
作为上传者,你可能会生活得更加经济,因为你不需要实体食物、住房、交通等。
如果你在一台快速计算机上运行,你的思维速度会比在生物体上实现更快。例如,如果你在一台比人脑强大一千倍的计算机上运行,那么你的思维速度将比人类快一千倍(而外部世界在你看来就像是被放慢了一千倍)。因此,你将能够体验更多的主观时间,在任何给定的一天中生活得更加充实。
作为信息模式存在,你可以以光速旅行,这在未来的大规模太空定居时代可能会很方便。
在上传者中实施激进的认知增强可能比在有机大脑中更容易。
关于上传的其他几点:
如果冷冻患者的大脑保持在足够完整的状态,上传应该是可行的。
上传者可以非常迅速地复制(仅需制作自己的副本)。这意味着如果不对复制过程进行调节,资源可能会迅速枯竭。
2.7 什么是奇点?
一些思想家推测,未来将会有这样一个时刻,技术发展的速度变得如此迅猛,以至于进步曲线几乎变为垂直。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几个月、几天,甚至仅仅几个小时),世界可能会被转变得超乎认知。这个假设的时刻被称为奇点。奇点最可能的原因是某种形式的快速自我增强的超人类智能的创造。
奇点的概念通常与维尔诺·文奇(Vernor Vinge)相关,他认为这是未来更为可能的景象之一。(这一思想的更早期暗示可以在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那里找到,由乌拉姆(Ulam)在 1958 年转述,以及在 I. J. 古德(I. J. Good)1965 年的作品中。)文奇认为,只要我们能够避免摧毁文明,奇点很可能会由于人工智能的进步、大规模网络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与人类的整合,或其他形式的智能放大而发生。在这一设想中,增强智能在某种程度上将导致正反馈循环:更智能的系统可以设计出更加智能的系统,并且比最初的人类设计者更迅速地做到这一点。这种正反馈效应将强大到足以驱动智能爆炸,迅速导致具有超越性能力的超智能系统出现。
奇点假说有时与以下观点一起出现:我们无法预测奇点之后会发生什么。后奇点社会可能是如此异化,以至于我们无法了解。一个例外可能是物理学基本定律,但即便如此,有时也有人认为可能存在尚未发现的定律(例如,我们尚未公认的量子引力理论),或已知定律的理解不够深入,这些定律可能被利用来实现我们通常认为物理上不可能的事情,例如创造可穿越的虫洞、孕育新的“子宇宙”或进行时间旅行。然而,不可预测性与发展突然性在逻辑上是不同的,需要分别论证。
超人类主义者对文奇设想的可能性评估存在很大差异。几乎所有认为会出现奇点的人都相信它将在本世纪发生,许多人认为它可能在几十年内发生。
参考文献:Good, I. J. “Speculations Concerning the First Ultraintelligent Machine,” in Advances in Computers, Vol. 6, Franz L. Alt and Morris Rubinoff, eds (Academic Press, 1965), pp. 31-88.
Vinge, V. “The Coming 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 Whole Earth Review, Winter Issue (1993).http://www.ugcs.caltech.edu/~phoenix/vinge/vinge-sing.html
Ulam, S. “Tribute to John von Neumann,”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Vol.64, Nr. 3, Part II, pp. 1-49 (1958).
SeeDAO 超人类主义专栏,每周定期发表翻译 Nick Bostrom 教授所著文章,探讨超人类主义的种种问题,欢迎大家一起加入,共同思考不可知的未来。
注:“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是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核心思想是通过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基因工程、脑机接口、生物增强等——增强人的身体、认知与寿命,甚至突破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局限,实现向“后人类(Posthuman)”的进化。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联系 SeeDAO 小助手(vx:seedao2023) 回复“超人类主义”进群讨论
END
翻译、审核 | SuanNai
审校、排版 | Lelouch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