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是否存在某种伦理标准可供超人类主义者评判"人类境况的改善"?
超人类主义与多种伦理体系兼容,且超人类主义者内部观点多元。尽管如此,以下几点似乎构成了共识的核心:
超人类主义者认为,若个体生存境况得到改善,人类整体境况也随之提升。在实践中,具备行为能力的成年人通常最擅长判断何事对自身有利。因此,超人类主义者倡导个体自由,尤其强调有利用技术拓展身心能力,提升对自身生活掌控的权利。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境况的改善意味着个体基于知情意愿获得更多塑造自我与生活的可能性。需特别强调"知情"这一概念——关键在于确保人们在决策时清楚认知所涉选项。教育、讨论、公共辩论、批判思维、艺术探索,以及潜在的认知增强技术,皆为助力人们做出更知情选择的可行路径。
超人类主义者坚信人是不可被抛弃的。挽救生命(指那些想活的人)具有重大伦理价值。若仅为以某种"更好"的新人类取代现存个体便放任现有群体无谓消亡,这种行为在道德层面是错误的。正因如此,健康寿命延长技术与人体冷冻被列为超人类主义者的优先发展事项。超人类主义者的目标并非以超级生命体取代现存人类,而是为人类(现存的和未来将出生的)提供进化至后人类形态的选择。
人类个体的不可替代性部分解释了超人类主义者普遍存在的紧迫感。全球每日约有 15 万不同年龄性别的生命在痛苦中消逝。为了让尽可能多的人能获得后人类生存——或仅是体面人类生存条件——的机会,至少在若干关键科技领域必须以最快速度推进研发。就生命延长技术及其配套体系而言,每延迟一周就意味着百万人本可避免的过早死亡,这一沉重事实值得那些主张禁令或暂缓技术发展者审慎考量。(而普遍应用必然滞后于技术首发的现实更进一步强化了加速技术突破的必要性。)
超人类主义者反对物种主义,这种(人类种族主义)观点认为道德地位与特定生物物种的成员身份紧密绑定,此处指智人。关于道德地位的判定标准仍存争议。具备人格性、拥有感知能力、具有自主道德选择能力,或仅作为评价者所属共同体成员等因素可能共同决定个体的道德地位层级(Warren 1997)。但超人类主义者主张在此语境下应弱化物种身份的重要性。超人类主义者坚持认为:所有能感知痛苦的生物都应享有某种道德地位;后人类个体至少应获得与当前人类同等的道德地位。
3.8 后人类会生活在何种社会形态中?
目前尚缺乏足够信息以全面解答这一问题。但部分答案是:"由你决定"。我们当下及未来数十年的选择将影响最终结果。在这方面,当前境况与此前不具备超人类可能性的历史时期并无二致:通过投身于消除当下社会弊病与不公的政治斗争,我们仍能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社会贡献力量。
然而,超人类主义确实揭示了新的约束条件、可能性与核心议题,并凸显出诸多关键干预点,在这些领域,少量资源投入即可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如何构建一个能让能力层级悬殊的群体(如后人类个体与未强化的自然人)和谐共处的社会,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挑战。另一项核心议题则是建立能够预防危险军备竞赛、遏制或至少延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直至有效防御体系建立的世界秩序(参见"这些未来技术是否极度危险?它们会导致人类灭绝吗?")。
理想的社会组织可能是为那些希望与世隔绝、建立独立社会的人提供可能性的组织,以便追求传统生活方式或尝试新型社群生活。一方面要保障这类社群的自治权,另一方面需兼顾外部实体的安全关切,以及保护群体内部弱势与受压迫个体的正当诉求——在二者间达成可接受的平衡,这既是一个微妙议题,也是政治哲学中的经典难题。
后人类将置身何种社会形态取决于最终演进出的后人类类型。我们可以推测不同的可能发展路径(参见"什么是后人类?"),这些路径可能导致不同形态的后人类、超人类与未强化自然人共存于迥异的社会中。在尝试构想这类世界时,必须牢记我们的预期很可能根植于人类的经验、欲望与心理特征,而这些预设可能完全不适用于后人类个体。当人性发生质变,社会组织的新形态将成为可能。通过观察超人类性萌芽的发展,我们或许期待能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新的可能性。
3.9 后人类或超级智能机器会对未经增强的自然人类构成威胁吗?
人类社会始终面临部分群体将另一群体视为适合奴役或屠杀对象的风险。为遏制此类倾向,现代社会创建了法律与制度体系,并赋予其执行权,以防止公民间的暴力相向。这些制度的有效性并不要求全体公民具备同等能力。当代和平社会中,既存在大量身心能力消退的群体,也存在众多体能卓越、健康超群或在各领域智力出众的个体。在如此广泛的能力分布基础上加入技术强化个体,未必会导致社会撕裂或引发种族灭绝与奴役暴行。
一个普遍担忧是:可遗传基因改造或其它人类增强技术将催生出两个完全割裂的物种,彼此间不可避免地产生敌对情绪。应当质疑此类预测背后的假设。这一设定之所以成为科幻作品的常见主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提供了戏剧性冲突的机会,但这与现实世界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可行性并不相同。更可能出现的情形是经过不同程度改造或增强的个体将形成连续谱系,与尚未接受增强的人类群体形成交叠分布。那种"强化者"缔结契约后攻击"自然者"的场景,固然能写作激动人心的科幻小说,却未必是最可信的结果。即便在今天,身高最高的 90% 的人理论上也可联合起来,屠杀或奴役剩余 10% 的矮小群体。此类情形并未发生的事实表明,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能够团结在一起,即便其内部存在诸多潜在联盟,这些群体若以某种共同特征为纽带联合起来,理论上具备消灭其他群体的能力。
需要指出,人类与后人类个体间爆发战争的极端情形并非最可能出现的场景,并不意味着迈向"后人类"的进程不存在合理的社会隐忧。不平等、歧视与污名化——无论针对或代表改造群体——都可能演化为严峻的社会问题。超人类主义者认为这类(潜在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的补救措施。(变性手术可作为当代技术如何深刻改变个体身份的一个案例。跨性别群体的生存境遇表明,某些文化在接纳多样性方面仍有改进空间。)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着手解决这一任务,通过培养对那些与众不同之人宽容和接纳的氛围。我们还可以采取行动巩固强化防范暴力、保障人权的制度体系,例如通过建立稳定的民主传统与宪政框架,将法治原则拓展至国际层面。
假设存在这样一种情境,有人企图创造或将自身转化为能力极度强化的存在,以至于其单一个体或小群体即能掌控全球时会怎么样?显然,这种情形不会在短期内出现,但可以预见,或许数十年后,超智能机器的诞生可能引发此类忧虑。此类具备压倒性能力的新生命的创造者,有义务确保其造物不具有神经质倾向,并更广泛地说,具备人道主义倾向。例如,超智能需构建明确的目标架构,其中对人类友好应作为最高目标。在启动此类程序前,超智能的创造者应充分论证启动该程序相较于其他行动方案更安全。
参考资料:
Warren, M.-A. Moral Status: Obligations to Persons and Other Living Thing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udkowsky, E. Creating Friendly AI: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Benevolent Goal Architectures. (2003,Version 1.0). http://www.singinst.org/CFAI/index.html
SeeDAO 超人类主义专栏,每周定期发表翻译 Nick Bostrom 教授所著文章,探讨超人类主义的种种问题,欢迎大家一起加入,共同思考不可知的未来。
注:“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是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核心思想是通过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基因工程、脑机接口、生物增强等——增强人的身体、认知与寿命,甚至突破人类生理与心理的局限,实现向“后人类(Posthuman)”的进化。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联系 SeeDAO 小助手(vx:seedao2023) 回复“超人类主义”进群讨论
END
翻译 | Heesch
校对、排版 | Lelouch
审核 | SuanNai
超人类主义专栏 Vol.9 | 我们不应该专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而非将精力耗费在规划"遥远"的未来上吗?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