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城市内卷,奔赴田园自由:数字游民正在重塑中国乡村
2025-04-27 22:45
The SeeDAO
2025-04-27 22:45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福建宁德 · 屏南古厝 )

清晨,山野薄雾中传来鸟鸣。一位曾困在城市格子间的年轻程序员推开窗,眼前是绿意盎然的田野与远山。他不再需要挤地铁去写字楼,而是在乡村舒适的院落里连接网络开始工作。这群被称为"数字游民"的新兴群体正在告别朝九晚五的办公室生活,借助数字通信技术的进步,将工作场所搬进"绿水青山之间"。所谓数字游民,是指利用互联网远程工作、不受固定地点和时间束缚的人。他们大多具备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技能,只工作不上班,在旅行与探索中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后疫情时代,越来越多行业出现这样的数字游民,他们"一根网线走天下",既能远程办公,又能在山水间寻找生活的诗意。


城市里日益激烈的"内卷"让不少白领身心俱疲,高房价和快节奏生活更使理想变得遥不可及。乡村凭借低廉的生活成本、宜人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成为数字游民向往的栖息地。在远程办公时代,地理位置不再是桎梏,乡村反而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各地政府敏锐地把握这一趋势,纷纷出台政策吸引这些"下乡"的年轻人。天津、云南、浙江、四川、海南、安徽、广东、上海等地都在规划建设数字游民社区,通过人才政策吸引青年成为乡村"新乡人",为乡村带来新业态、新场景、新消费。据估计,截至 2024 年底,中国大陆的数字游民及潜在数字游民人数已达7000 万到 1 亿。数字游民在中国,正从小众尝试走向燎原之势。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个典型案例,了解数字游民如何在乡村寻找机遇、共建家园,以及乡村因他们而焕发的新生。


福建屏南:数字游民与艺术乡建双轮驱动

屏南县作为中国乡村建设的前沿阵地,在吸引数字游民参与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当地通过打造专门的社区和平台,使数字游民能够融入乡村生活,并与本地居民共同建设村庄。比如,在屏南县寿山白玉村建立了“稻田数字游民公社”(DTN 社区),这是一个由白玉不耕农场发起的共享生活社区,倡导包容、开放、共享与自由的氛围。该社区为远程办公的年轻人提供了 58 间客房式住宿和公共休息交流空间,让来自各地的数字游民可以在青山绿水间一边工作、一边体验田园生活。


为方便数字游民长期居住创业,屏南县创新了闲置农房流转机制。从 2022 年开始,当地政府通过乡属国有企业统一租下空置农房进行改造,再以每平方米每月 10 元的友好租金转租给前来乡村创业的年轻人。这种模式大幅降低了数字游民在乡村安家的成本,闲置老屋也因此焕发新生。目前屏南县熙岭乡的龙潭片区出现了农房“供不应求”的景象,一批平均年龄 30 岁左右的城市青年签约入住小山村,把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安置在此。这不仅为乡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让更多外来者能够“软着陆”融入乡土社区,实现安居乐业。

(SeeDAO 乡建考察团屏南云乡见面会 )

数字游民的到来为乡村带来了新的观念和业态。屏南县积极组织“新村民”和“老村民”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彼此融合。例如,在四坪村建立了人才驿站,举办“云乡见面会”等沙龙,SeeDAO 等数字游民社区考察团成员与本地村干部、新老村民面对面交流。通过探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数字游民参与乡村建设的可能性,外来数字人才与本地居民逐步找到合作共建的切入点。熙岭乡党委书记杨林提出要推进四坪村“云村民·云村庄”计划,通过线上数字社区与线下乡村社群联动,吸引更多数字游民参与乡村振兴。所谓“云村民”,指那些虽然人不在村庄却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与村庄发展的人群。在屏南,当地将认养了“四坪喜柿”树或购买了数字文创产品《云四坪》的人都视作“四坪村”的云村民。这种创新做法为数字游民参与乡村建设打开了方便之门——即使远在城市,也能以认养农树或出资支持文创的形式成为村庄的一分子,贡献自己的力量。


(SeeDAO 乡建考察团在屏南 )

数字游民融入乡村生活也带来了直接的振兴效果。一方面,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能帮助推广本地资源:有的游民成为旅游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当地风物,吸引城市游客前来体验;有的发挥专长创业,比如在四坪村开办法式面包坊、咖啡馆等新业态,为传统村落注入时尚气息。另一方面,数字游民在乡村的工作生活方式本身也成为乡村新风景。以四坪村为例,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小村常住人口一度只有 18 人。


屏南县的另一大特色做法是在乡村建设中融入艺术力量,实现“以美育人”。早在 2015 年,屏南县就邀请艺术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艺术乡建”实验。著名美育实践者林正碌和程美信便是在这一年扎根屏南乡村,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鼓励村民拿起画笔,参与对自己家园的艺术再创造。这一理念最初看似离奇,但很快在龙潭村开花结果:农民挥舞锄头的手同样能描绘山水,许多从未摸过画笔的村民在林正碌的引导下创作出了令人动容的作品。



龙潭村通过“人人都是艺术家”活动焕发新生,村民绘画作品成为独特风景。林正碌在龙潭村创建了公益画室,组织留守村民学习油画创作。起初大家百思不解,村干部也疑惑画画与古村复兴有何关系。但经过一段时间培训,村民们从零开始掌握了绘画表达,自由挥洒出对家乡的热爱。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回忆,当看到一辈子没拿过笔的老人也画出了有模有样的作品时,他感到十分惊讶。这些源自村民之手的绘画后来装点在民宿、展馆中,反而震撼了前来参观的专业美术老师。艺术介入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审美认同,更点燃了大家参与村庄建设的热情。在此带动下,外出多年的人开始返乡创业:龙潭村陆续有 600 多名在外村民回流,先后开办了 15 家餐馆、40 多家民宿,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力支撑。如今的龙潭村常住人口已突破千人,各种业态日益兴旺,成功实现了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转变。


如今通过外来新村民和云村民的共同参与,当地每逢周末游客络绎不绝,曾举办吸引大批城市青年打卡体验乡村远程办公的“神仙生活”。据统计,在柿子丰收季开展的“我在屏南有喜柿”创意活动期间,四坪村单日游客高峰时车辆达 8000 辆、游客超过 3 万人。可以说,数字游民与游客的到来实现了“人来、村活”,给原本沉寂的乡村带来了人气与商机。


四川资阳:DNβ数字游民理想村的共创奇迹

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的鸟瞰图,独特的圆环形建筑坐落在青山绿野之间。 位于四川资阳市郊区仁里村的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如今被许多年轻人誉为“理想的新家”。这个社区于 2024 年 4 月正式对外开放,围绕数字生活和乡村旅游功能,打造青年创新创业的聚集平台。开放短短数月,它已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数字游民前来体验,成为各方调研考察和市民周末游玩的热门打卡地。截至目前,资阳数字游民社区已吸引近5000 人次入住,人气之旺可见一斑。

走进仁里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绵起伏的丘陵和阡陌农田,一座造型别致的环形建筑群点缀其间。这就是数字游民们的社区基地。28 岁的独立软件开发者“小蔗”便是这里的常驻客之一。“我是今年 6 月来的,一次性就定下了半年的居住时间。”小蔗说,在他看来这里是数字游民理想的新家——社区配套完善,生活成本合理,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一样选择“下乡”的年轻人日渐增多,他们带来了城市的创新理念,也融入了乡村的慢生活节奏。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来自各地的数字游民正成为社区共建的重要力量。作为第一批“新村民”,来自韩国的秋浩真就在山顶开了一家别具风格的咖啡屋,把它打造成集咖啡策展、咖啡市集和体验课程于一体的共享空间。不远处,另一位新村民谢邱霞也有着相似的想法。她在村里开设了“Saye 乐宠营”,将自己的热爱融入创业,把这里打造为集咖啡、手作、宠物疗愈等于一身的宠物新消费空间。在闲暇的周末,社区里还有数字游民自发组织各种活动:有人分享创业经验,有人为村里的孩子免费教授英语课,也有自媒体博主在这里采访记录数字游民的生活。通过这些共同的兴趣和创造,这群新村民与当地原有村民逐渐打成一片。


社区运营方负责人介绍,团队围绕“数字游民”进行了产业策划、空间改造和项目运营,鼓励游民们参与社区的共创共建——走进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许多艺术装置,就是这些游民的创作。她认为,只有让越来越多的数字游民与仁里村发生“碰撞”,才能发展出城乡融合的新型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青年创新力量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双向奔赴”。事实正是如此:数字游民的入驻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创意和人气,也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村里的老房子经过改造变成了特色民宿和共享办公空间,山顶有了景观咖啡厅,田边出现了露营地、美术馆酒店等新业态。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也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多了,来村里参观旅游的人更旺了,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村民张山明看准机会,在社区旁开辟了20 亩草莓园供游客采摘体验。“去年小赚了几万,今年应该能更加‘丰收’。”他说起这些笑逐颜开。


浙江安吉:“全球合伙人”共建乡村新范式

在浙江安吉 DNA 数字游民公社的共享厨房里,来自各地的年轻“新村民”们一边准备早餐咖啡,一边愉快地交流创意。开放自由的社区氛围,让数字游民们在乡野间依然可以激发灵感、碰撞出新想法。 安吉县素有绿水青山之美名,如今又因数字游民的涌入而再度焕发青春。在安吉的余村和溪龙乡横山村,两种不同模式的数字游民社区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吉样本”。


余村:招募“全球合伙人”,青年与乡村共成长。 安吉县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早在十多年前便通过关闭矿山走上了生态发展之路。近年来,余村进一步探索人才下乡的新模式——面向全国招募“全球合伙人”,邀请各界青年带着项目、资金、创意来到余村安家落户,与村庄共建共赢。自从这一计划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亮相后,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响应。短短两年间,余村先后建成了“青来集”青年创业园区和数字游民公社等载体,敞开怀抱迎接各地创客。截至目前,余村已落地60 多个各类合伙人项目,新引入1200 多名青年常态化驻村办公,村里的“新乡人”数量甚至超过了原有的本地村民。这些新来的数字游民和创业者为余村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村里开出了国漫主题咖啡馆,建起了机器人研学基地,成立了业余观星社团等,一时间整个村庄变得更时尚、更有活力。

(图片来源:DN 余村公众号)

伴随着年轻人的涌入,余村的面貌悄然改变,不仅经济业态更加多元,乡风文明也更具朝气。例如,余村的本地姑娘俞佳慧原本外出打工,在看到家乡因为数字游民到来而发生的可喜变化后,也选择返乡创业。她参加了“余村全球合伙人”的路演活动,如愿拿到支持,在村里创办了自己的有机农场,还建起了一栋茶舍民宿。如今,游客来到余村品茗安吉白茶之余,还能在她的民宿里体验乡村的闲适。一系列年轻创客的出现,让外出的本地人重拾信心、纷纷回流。最近,2025 年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也启动了新一轮招募,在更大范围吸引向往乡村的新伙伴。

(余村涂鸦墙 )

余村的成功离不开政府和村集体的有力支撑。为了留住数字游民和创业青年,余村不仅打造了舒适的数字游民社区空间,还不断迭代升级人才支持政策,从住房、补贴到创业指导一应俱全。村里完善了合伙人“5 分钟生活服务圈”等配套设施,确保新村民在乡村也能享受城市般的便利生活。


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坦言,过去乡村产业单一、公共服务相对落后,一开始确实难以满足这些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需求。为此,余村持续优化软硬环境,用真心诚意换来了青年们“留下来”的信心。他也总结经验说,要让数字游民社区长期有吸引力,必须与本地特色产业结合,形成多元的经济模式,同时注重打造品牌,为数字游民提供更多合作与发展机会。正是在这种思路指导下,余村实现了从“引来人才”到“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飞跃。如今的余村,村民和新合伙人一起,共同经营着骑行俱乐部、文化创意市集、乡野研学等项目:有人开发了30 条乡村骑行路线供城市游客体验,有人组织起亲子农耕活动让小朋友走进田野蜂园学知识,也有人开办了乡村笔记分享平台记录美丽乡村点滴。这些新业态不仅为村庄带来了人气和收入,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选择,实现了“产业兴旺”和“人才振兴”的良性循环。


横山村 DNA 公社:废弃竹厂变身数字乌托邦。 与余村政府主导的人才下乡模式不同,安吉溪龙乡横山村的“DNA 数字游民公社”则是一次民间发起的创新实验。2019 年,上海爱家集团与安吉政府签约,接手横山村一个废弃竹木加工厂的改造项目,起初的目标是建设一个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然而到了 2021 年,在团队的调研反思下,他们决定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将这里打造成全国首个专门服务数字游民的创意社区。DNA(Digital Nomad Anji)数字游民公社由此诞生:漫山遍野的茶田竹林之间,一个原本破败的厂房华丽转身为数字游民们的“桃花源”。项目设计师俞维回忆,当时摆在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吸引第一批人来到这里。经过考察,他们将目光锁定在年轻的数字游民群体——这些人自由、流动性强、负担较轻、勇于探索,正是最适合来到乡村开拓新生活的“第一支舰队”。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非常正确。DNA 公社自 2021 年 12 月开始试运营后,很快就在数字游民圈子里传开。最初受邀而来的二三十位入住者,多是艺术家和手工匠人,很多人本身就是在大理等地富有经验的数字游民。他们带来了好奇心和创造力,也为社区注入了最初的生命力。短短一年内,随着名气扩大,慕名而来的数字游民不断增多,DNA 社区入住人数攀升至 70 人,甚至出现“一房难求”的盛况。为满足更多游民的入住需求,团队迅速启动了二期扩建——利用20 个集装箱增设了 20 间独立客房。从 2022 年 11 月动工到次年 5 月完工,短短半年,一个个创意十足的集装箱小屋在竹林旁落成。经过改良设计,这些集装箱住所隔热、隔音、防潮性能俱佳,既环保又富有现代感。二期还改造了一栋钢结构楼,用作多功能的创客空间,满足游民们直播、展示、工作室等多样化需求。如今,DNA 公社常住的数字游民维持在100 人左右,社区长期处于满员状态。年轻人想来这里度过几星期乃至几个月,往往需要提前预约排队。


走进 DNA 数字游民公社,仿佛置身于一个“会呼吸”的社区有机体。你会看到连绵起伏的茶山、苍翠笔直的竹林环绕四周,社区内各种独立的小楼错落有致,其间布置着共享厨房、联合办公空间、露天剧场、艺术展厅等功能区。这里没有都市写字楼的刻板拘谨,取而代之的是休闲松弛的氛围和无处不在的创意火花。社区里的住客背景各异——有诗人、小说家、策展人、咖啡师、音乐制作人,也有程序员、独立设计师、手办模型匠人,甚至有房车旅行爱好者。五湖四海、千奇百怪的人聚在一起,彼此交流灵感,激发出源源不断的点子,这种多元而自由的氛围正是数字游民们最看重的。没有刻意安排的活动时,他们可能自发组织飞盘赛、清晨山林跑团、傍晚“乡村漫步”等运动休闲项目;到了夜晚,篝火边、星空下,又可能临时举办起即兴音乐会或电影放映。在 DNA 社区,生活与工作的边界被打破,年轻人找到了归属感,也找到了创作的源泉。

(SeeDAO 乡建考察团在安吉 )


更难能可贵的是,DNA 公社自始至终都强调社区自治和本土融合。项目启动之初就引入了深耕数字游民文化的“大理社群”主理人作为核心团队,他们深知游民群体需要什么样的空间和氛围,也有号召力带来更多志同道合者。社区建成后,并没有因某个项目结束而停止生长,反而在游民们的共同参与下不断演化:大家根据需要调整功能布局,比如增设了作品展示厅供陶艺师和画家们办展,布置了公共大屏方便新媒体工作者演示创作。“一个有生命力的社区,种下种子,自己会生长,” 正是对 DNA 公社最生动的写照。从这一角度看,DNA 模式为乡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充分信任和依靠年轻人的创造力,让社区能够自我更新,而不是由外部力量牵线木偶式地运转。如今的 DNA 数字游民公社,已成为安吉“白茶原”32 平方公里乡村振兴项目中的一张闪亮名片。它证明了只要找准定位、打造出留得住人的环境,再偏远的山村也能汇聚起年轻人的活力与梦想。


乡村振兴与个人发展的 “双向奔赴”

无论是四川资阳的乡野创客社区,浙江安吉的青年合伙人计划,还是福建屏南的政策引导实践,都折射出数字游民与乡村振兴的互促共赢。一方面,数字游民群体在乡村找到了施展才华的新天地。他们逃离了城市的高压和内卷,在青山绿水间获得了更低的生活成本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在这里,互联网让他们不再受限于地理位置,可以继续从事程序开发、设计创作、内容运营等喜爱的职业,同时拥抱自然、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借助乡村广阔的空间和资源,开启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业:有人开咖啡馆办市集,把兴趣变成事业;有人做民宿、搞农业文创,让久违的梦想落地生根;还有人组建团队创业,为当地创造就业。当数字游民们在乡村安居下来,他们不再只是过客,而逐渐成为扎根当地的“新乡民”。这种身份的转变,也赋予了他们更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既要成就个人价值,也要为社区的共同繁荣出一份力。


另一方面,乡村因数字游民的到来而焕发新的生机。过去,农村人口流失、产业单一、缺乏创新是普遍难题。而数字游民往往是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见识的高素质人才,他们自带资源和创意,能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如屏南县政府所总结的:“数字游民涌入乡村不但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年轻化,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是科技工作者、艺术家和创业者等高素质人才,与资本、技术和市场资源相连,能够为乡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些新乡民帮助乡村引入了新产业、新技术:从数字内容创作、电子商务,到文化创意、户外运动,再到宠物经济、研学旅游等等,不一而足。他们还带来了城市的人流和消费,催生出乡村的新消费场景。例如成都温江的高山村,因为数字游民共创的“大蒜咖啡”意外走红,每年卖出7 万杯奇特口味咖啡,吸引大批青年游客前来打卡。又如安吉余村的骑行旅游、资阳仁里村的露营和采摘节,都是数字游民与村民合力打造的新活动,极大提升了当地的人气和收入。可以说,数字游民社区正成为连接城市创意和乡村资源的纽带,一头汇聚着年轻人才和创新理念,一头激活着乡村广阔的土地和人文宝藏。


更深层次看,数字游民与乡村建设的结合还带来了社会价值的重塑。在这个过程中,都市人与村民不再是隔膜对立的两种群体,而是在共同生活、共创事业中逐渐形成命运共同体。数字游民们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深深融入了当地社区:他们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开展环保和公益活动,帮助提升乡村教育和文化水平,让乡村既保留田园牧歌的恬静,又兼具现代开放的思维。反过来,乡土淳朴的人情味也滋养着这些城市来客,让他们在物质成就之外,找到精神上的充实与安宁。正如黄山日报的评论所言,从数字游民的角度看,乡村为他们提供了理想的精神栖息地;而站在乡村的角度,数字游民运用自身技能激活了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力量。二者相互成就,彼此奔赴,绘就了一幅人与乡村共生共荣的新图景。


写在最后:奔赴乡村,拥抱诗和远方

当前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城市白领开始思考人生的另一种可能:与其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卷入无休止的竞争,不如到广袤的乡野间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数字游民与乡村建设结合的一个个成功故事证明,逃离城市内卷并非逃避现实,而是换一种舞台去拼搏。在这里,你依然可以“在线”工作、赚钱,实现职业理想;同时,你也能以数字游民的身份为一座村庄注入新生命,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当城市的高房租和快节奏让你身心俱疲,不妨看看远方的山川田野:那里有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有淳朴真挚的邻里关系,有广阔丰饶的天地等待你去挥洒才华。


当然,离开舒适圈投入乡村并非没有挑战。初到乡村,你或许需要适应基础设施的不同,学习与本地居民相处,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然而,就像前文的案例主人公们一样,只要你怀揣热忱与毅力,乡村终将以丰厚的回报回应你的付出——可能是一份欣欣向荣的事业,一个团结温暖的社群,抑或是一种身心平衡的生活方式。这条道路上,你不是孤身一人:各地的数字游民社区正蓬勃兴起,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为你提供支持和保障。当越来越多有梦有干劲的年轻人选择赴乡创业,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就会从理想走进现实。


让我们重新审视内心的渴望:也许你向往的诗和远方,并不在钢铁丛林的楼宇深处,而在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丽乡村。趁青春年华,何不大胆迈出这一步? 正如那些走在前面的数字游民所体验的,在乡村这片广袤天地之间,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告别内卷的泥淖,奔向乡野的星辰大海吧!去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新村民”,在乡村这方热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奋斗故事。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等待你的参与;田园梦想的画卷已经展开,期待你的挥笔。是时候响应这场时代的号召——奔赴乡村,成就更好的自己,也成就更美的乡土中国!



作者:SuanNAI

图片来源:SeeDAO 乡建考察团

  • 引用及参考资料:

  • 澎湃新闻:《“数字游民”乡村新生态:从边缘走向主流》,2023 年 8 月。

  • 财新网:《“数字游民”或成乡村振兴新力量》,2023 年 7 月。

  • 第一财经:《安吉 DNA 数字游民社区:乡村振兴新样本》,2023 年 4 月。

  • 新华网:《浙江安吉乡村复兴的数字游民实践》,2023 年 3 月。

  • 四川日报:《资阳:数字游民小镇助推乡村振兴》,2024 年 5 月。

  • 四川在线:《四川资阳:从“数字游民”到“新村民”》,2024 年 4 月。

  • 南方都市报:《乡建新趋势:数字游民村落》,2023 年 12 月。

  • 新京报评论:《城市内卷与数字游民的乡村出路》,2024 年 2 月。

  • 人民日报:《乡村与数字游民:新时代的新融合》,2024 年 3 月。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The SeeDAO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