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6 广州 | 5.4 诗会招募:何谓诗?关于诗歌的永恒悖论
2025-04-28 20:50
706青年空间
2025-04-28 20:5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诗歌起源于劳动号子、祭祀颂词及民歌,具有实用性与仪式性。中国的《诗经》、非洲的狩猎诗、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等均为早期代表…


人们对诗的定义通常以下三点:


1.抒情言志的载体

诗歌源于人类对情感思想的凝练表达。《毛诗·大序》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强调其抒发内心志向的功能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进一步指出“诗者,吟咏性情也”,突出其情感传递的本质。


2.语言的艺术化凝练      

诗歌语言高度精炼且形象,常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增强表现力。例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夸张的手法强化视觉冲击 。


3.节奏与韵律的结合       

诗歌与音乐同源,早期常与舞蹈、歌唱结合。如《诗经》最初为合乐而歌的歌词,后发展为独立的文学形式。汉语诗歌的平仄、押韵,西方诗歌的轻重音节(如十四行诗的抑扬格),均体现其音乐性 。


而自汉唐以来产生了宋词、元曲这样作为诗歌变体的载体,兼具音乐性与文学性,深入人心并广为流传。


工业年代的现代诗,自波德莱尔《恶之花》起,在诗歌内容里开始打破传统格律和叙事逻辑,转向“自由分行”和意象叠加。



作为“诗之变体”实现音乐性与文学性的融合后,诗歌始终在形式与功能的博弈中演进。而近现代以来的流派分歧(如先锋派、民间写作、学院派之争),更折射出诗歌在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深层张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表述:


一、 形式功能的解构:从音乐依附到语言实验

古典诗歌的音乐基因与近代断裂。宋词、元曲的创作核心在于“倚声填词”,其音乐属性(如词牌、宫调)与文学表达密不可分。例如元散曲的命名需标注宫调(如【般涉调】《哨遍》),而宋词则以词牌(如《念奴娇》)为框架,二者均以音乐规范文本结构 。但自新文化运动后,现代诗主动剥离音乐性,转而以自由分行、口语化重构诗意,这种“去音乐化”使诗歌脱离传统审美惯性,引发形式合法性的争议 。


先锋写作对形式的极端实验。后现代诗歌进一步突破语言边界,例如“垃圾派”以“崇低、反常”为原则,将排泄物、政治戏谑等元素纳入文本(如徐乡愁《屎的奉献》),通过“审丑”消解传统诗意 。这类创作颠覆了古典诗歌“温柔敦厚”的美学标准,导致大众对“诗与非诗”的认知混乱。


二、 话语权争夺:精英与民间的二元对立

学院派的“智性建构”与民间写作的“肉身叙事”。学院派强调诗歌的智性深度与历史意识,试图在西方现代主义框架下重塑汉语诗歌的形而上维度(如臧棣的“丛书诗”)。而民间写作则主张回归日常经验,以口语化、反隐喻的“肉身语言”解构精英话语。


二者的对立实为“诗歌标准应由谁定义”的权力博弈。


媒介变革下的生态分化。社交媒体时代催生“废话体”“乌青体”等等网络媒体诗歌,其短平快的表达(如“天上的白云真白啊”)既被批评为“语言通胀”,也被视为对消费主义话语的反抗 。这种泛化进一步模糊诗歌边界,加剧“何为诗”的争议。


三、 文化语境变迁:从集体抒情到个体解构

古典诗歌的集体情感与现代表意的私人化。唐诗宋词多承载家国情怀(如杜甫《春望》)、人生哲思(如苏轼《赤壁怀古》),其情感具有公共性。而现代诗转向个体经验的私密书写(如海子《面朝大海》中的理想主义乌托邦),甚至后现代诗歌以“隐而不发的念想”解构宏大叙事,将诗意锚定于日常碎片。这种转向挑战了大众对诗歌“载道”功能的期待。


后现代诗学的价值消解。后现代诗歌通过戏仿、拼贴等策略消解意义确定性。例如琳达·哈琴提出的“戏仿”理论认为,诗歌应寓居于评判对象内部进行颠覆,而非外部批判。这种“反本质主义”倾向使诗歌的评判标准趋于流动,与传统“意境”“格调”等范畴形成断裂。


四、 历史循环与创新焦虑

文学形式的代际更替规律。从《诗经》到元曲,中国诗歌始终遵循“民间兴起—文人雅化—形式僵化—新体替代”的循环(如宋词因过度雅化被元曲取代)。现代诗的分裂本质上是这一规律的延续:当学院派陷入“纯诗”窠臼时,民间写作以“反叛者”姿态寻求突破。


全球化与本土传统的冲突。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融合催生新范式,但一部分读者仍以“唐诗宋词”或“译式经典”为唯一标杆。例如欧阳江河的《玻璃工厂》以工业意象重构哲学思考,其陌生化表达挑战了传统田园诗的审美惯性,从而这种文化身份的焦虑也加剧了诗歌评价的分歧。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诗歌的现代性探索始终面临自身与外界的冲突。因为理论移植具备片面性,例如西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更多停留在形式实验层面,而缺乏深层的哲学根基。


但诗歌的争议性恰是其生命力的见证性。从元曲对宋词的革新到后现代诗歌的自我解构,每一次裂变都伴随着“何为诗”的追问。


诗歌可能不再寻求统一标准,而是在多元共生中探索“诗意的最大公约数”——既容纳学院派的智性深度,也接纳民间写作的烟火气,更包容先锋实验的刺点。如里尔克所言:“诗是经验”,而当代诗歌正在重新定义何为“经验” 。


诗歌始终是人类精神的诗意栖居。




活动主理人

太渽

游荡的喃喃自语者,有著诗集《無 达》,其风格或可暂归类为后现代主义实验诗歌,有象征主义与颓废主义的美学融合特质,同时渗透了对存在本质的哲思追问、对「完成性」的消解:若诗集宣称“完成”,实则暗示所有文本皆是未完成态的「废墟」



这是一个以诗会友的活动,欢迎大家报名来玩儿!



活动流程

1. 破冰环节

开放麦一首

(表演诗不限念、读、写、演、舞,文体不限制)


2. 交流环节

聊一聊你的想法


3. 对话环节

与活动主理人聊聊



活动信息

限 15 人

5 月 4 日 周日  14:30-18:30

越秀区迎宾路 32 号失地空间


活动费用

15.4 元 / 人



活动报名








失地空间的定位是一个共创的、非盈利性的文化活动空间。“城市生活的另外一个'家'”,是我们一开始就提出的一个理念。它还是一个自助式的自习和公共阅读空间,我们也会在这里玩玩桌游、弹弹琴、聊聊天、做做活动。


欢迎你来坐、来聊、来发起有意思的活动。


起源于宇宙中心五道口,是中国第一家青年空间,试图创造一种新型的实体空间形态,目前已在国内外数个城市共创了数十个 706 据点,同时也孵化了具有潜力的合伙人项目。

706 通过社群分布式运作模式,倡导新型的教育、旅行、居住和社交理念,让青年人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706 广州为 706 青年空间在广州的在地社群,于 2019 年 9 月开展发展,前后成立了 3 个共居生活实验室,多次发起建设城市客厅项目。目前 706 广州建有六榕寺·生活实验室,并联合共创失地空间。

加入 706 青年空间社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706青年空间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