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自私
2025-04-09 12:58
可无中生有
2025-04-09 12:58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人活着只有一条正道:找到自己、忠于自己、发挥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所谓起心动念,心从自我而生,念因需求而起。若一个人的起念不是源于清晰的内在感受,而是被外界的恐惧、匮乏与不安驱动,那这个念就不是来自真正的自我,而是混淆之后的反应。

想要识别真实的需求,必须先穿透恐惧。恐惧会把“社会期待”、“安全焦虑”等投射成表面的欲望。人常常以为自己是在追求什么,其实只是害怕落后、孤单、失败。一个人若未曾与这些恐惧正面相遇,他就难以看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最终走的也不会是属于自己的路,即不是正道。

古人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自我,二是需求,三四五才是展开在人世间的表达、关系与创造。若一和二尚未识清,三四五不过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影子,看似丰富,实则无根。我们常见有人事业成功、关系热闹,却依旧空虚焦虑,大多缘于此。

但人终究不能独行。在通往自我满足的道路上,我们必然会与他人相遇,也因此会产生关系、摩擦与互动。而正是在与他人交汇的过程中,“自私”才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议题。

所谓自私,不是争,不是抢,也不是强烈地表达自身意志。一个走在正道上的人,也会竞争,也会主张,也会据理力争。真正的自私,是在未明自我之下,因无知或执念,去干扰他人走上他们自己的路。

当一个人尚未厘清自己的方向,也无法分辨他人与己的界限时,便容易将内在的不安投向外部。他可能执着于让他人认同自己的方式,也可能下意识地干预他人的选择,而未察觉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对自我与他人之道的混淆。

真正忠于自我的人,是不自私的。他清楚自己的边界,也尊重他人的方向。他不需要证明自己对,也不需要否定别人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道与道并不交叉,却可以并行。彼此之间不必干扰,也无须退让。

人我之间的理想状态,从来不是融合,而是各自清晰。能量相合的,自然靠近;频率不合的,自然分开。

当恐惧减少,真实显现;当自我清晰,关系也就清晰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可无中生有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