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鸿沟|Web3 如何从极客文化走向大众共鸣
2025-04-08 20:30
万向区块链
2025-04-08 20:3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Web3 真正破圈并不是依靠「教育用户」,而是通过解决现实问题的产品,赢得大众的自然使用。


时间:2025 年 4 月 7 日

活动名称:HK Web3 Festival

主持人:杜宇,万向区块链执行董事、万向区块链实验室负责人

嘉宾:何一,币安联合创始人


4 月 7 日,在刚刚落幕的香港 Web3 Festival 上,币安联合创始人何一通过线上连线形式,参与了以「跨越鸿沟|Web3 如何从极客文化走向大众共鸣」为主题的炉边对谈,与万向区块链执行董事杜宇展开深入交流。


在对谈中,何一分享了她对 Web3 发展的长期观察,从区块链概念初兴到如今的技术普及,她认为技术定义不应成为束缚,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同时她也指出,Web3 真正破圈并不是依靠「教育用户」,而是通过解决现实问题的产品,赢得大众的自然使用。


除了行业观察,何一也谈到了创业者的初心与责任,强调持续创造真实价值、长期回馈社区的重要性。


以下为完整对谈实录整理:


开场


杜宇:


欢迎来到圆桌对话环节,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币安联合创始人何一,也就是大家熟悉的「一姐」。在正式开始前,一姐,跟大家打个招呼吧。


何一:


大家好,首先感谢杜总的邀请。我是大家熟悉的「币安首席客服」。一直以来,币安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社区用户和业界伙伴们的支持,包括杜总、肖风总等。也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能用中文与大家现场交流。


虽然我今天没能亲临现场,但已经感受到香港的热情氛围了,谢谢大家!


关于 Web3 的演变与理解


杜宇: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跨越鸿沟:Web3 如何从极客文化走向大众共鸣」。你 2013 年就进入了这个行业,我也刚好十年。这十年间,我们经历了「区块链」到「Web3」的话语演变,有人会疑惑这是不是换了个说法。


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如何看待「Web3」这个概念?在你十多年的行业经历中,对「区块链」或「Web3」的理解是否发生过变化?你曾说「希望币安成为 Web3 的 Google」,那币安在 Web3 中扮演的核心服务角色,究竟是金融服务还是更广泛的应用平台?


何一:


我自己其实并不喜欢被过度定义。很多时候我们定义一个新概念,是为了在更长的历史维度上找定位。


从人类社会来看,我们经历了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再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每个时代的核心资源不同:农耕时代是土地,工业时代是机器和组织管理,信息时代则是数据和连接。但我们现在依然在寻找「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资料。


在这种背景下,Web1.0 是信息传递,Web2.0 是人与人的连接,Web3 则可能是我们试图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新的信任机制和组织方式。但这些定义并不绝对,和「元宇宙」「RWA」等热词一样,总是在不断演化。


币安一直坚持的 Slogan 是「Exchange the World」,我们搭建的是一个平台,让人们可以交易、支付、聊天,甚至拉群交朋友。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站在哪个技术阶段做什么,而是是否为用户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就像乔布斯说过的,技术本质是服务用户的工具,不能解决用户需求的技术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希望用区块链技术,不只是做交易,而是构建生态基础设施,比如 BNB Chain,帮助更多创业者探索可能性。


Web3 如何实现大众化


杜宇:


是的,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用户。那我们来谈谈大众共鸣的问题。我看到一组数据:截至 2024 年底,全球拥有加密资产的人数约为 6.59 亿人,其中只有 2 亿是真正拥有 Web3 钱包的用户。相较于整个互联网用户,这比例其实很小。


币安目前有约 2.7 亿注册用户,你也曾多次提到「吸引下一个十亿用户」的愿景。那你觉得,目前 Web3 走向大众的过程中,主要阻碍是什么?币安和其生态系统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何一:


首先我不太赞同「教育用户」的说法。我本身是学教育的,也很讨厌被「教育」。用户真正接受某项技术,是因为它能切实改善他们的生活。


比如拼多多,无论是 80 岁的老太太「砍一刀」,还是 60 岁的果农在上面卖苹果,他们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而是因为这个产品对他们有用。同样地,区块链产品也必须有「真实价值」。


举个例子,我们在迪拜举办 BBW 时,一位肯尼亚的小哥分享他会用币安把工资汇回家,成本低、速度快。这就是「用得上」的真实体验,根本不需要他去理解什么叫区块链。


很多人把「交易所」和「钱包」割裂开来看,其实并不必要。对我而言,我不炒币,交易所账号就是我的钱包。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边界并不泾渭分明,关键在于是否解决了用户的某个具体需求。


公众印象与监管趋势


杜宇:


的确,技术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核心。但公众对这个行业的认知仍然偏向负面,部分因为媒体关注价格波动,部分因为一些行业乱象。同时,各国也在逐步加强监管。你觉得币安作为行业领导者,应如何建立积极正面的行业形象?如何「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何一:


公众的误解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人性本能追求秩序和安全,所以每一项新技术诞生之初都会被质疑。

工业革命时,修铁路都要被拿着大刀的人阻拦;互联网刚兴起时,我们上网都得偷偷摸摸。回到现在,Web3 也是一样。


中本聪最初的设想确实是「反传统」,所以早期参与者很多是理想主义者。但我认为,今天的关键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那个「甜蜜点」。Web3 的技术确实带来了效率提升,帮助我们构建更高效、更优雅的金融系统。


监管的逐步介入也是好事,它代表传统体系开始承认 Web3 的价值。我们需要做的,是持续发出积极的声音,让公众看到真实的技术应用和价值。


AI 与 Web3 的融合想象


杜宇:


说到新技术,我想补充个话题——AI。这两年从 ChatGPT 到 DeepSeek,AI 正在影响各行各业。你之前也在采访中提到看好 AI 赛道。那你如何看待 AI 对 Web3 的影响?所谓的「AI Native」加上「Crypto Native」,你觉得两者结合会带来哪些新机遇?


何一:


我认为 AI 是「生产力的革命」,而区块链是「劳动关系的变革」。


币安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当年只融了 1500 万美元,但今天回馈了无数 Token 持有者。技术带来了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你能结合有效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会产生巨大变革。


那进一步问题就是:你要用 AI 或区块链技术解决什么问题?谁是你的用户?他们是否愿意为此付费?这些是创业中最关键的事。


很多 Web3 项目,初衷很好,但不赚钱。赚不到钱,用户就会骂你「割韭菜」。我不是那种很 Web3「原教旨」的人,我就是一个很传统的生意人逻辑:产品好、有商业模式、社区能持续发展。


如果你真心想帮助用户,就需要考虑长期性和责任感。Web3 创业不是「割一波」就走的模式。每一个代币的发行,其实都是一份责任。


对华人创业者的建议


杜宇:


我们也祝贺币安刚获得阿布扎比主权基金 MGX 的 20 亿美元投资,这也是近年来华人创业者获得的最大规模投资之一。很多人都说 Web3 缺应用,而华人其实在应用开发上特别有优势。你能不能简短地给华人创业者一些建议?


何一:


我习惯把问题放在一个组织框架里去看。


我们这代人受益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也拥有极高的勤奋和韧性。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但我想提醒大家,别被世界的「割裂」吓倒。你要做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在最悲观的土壤中,开出最乐观的花。


成功不在于你是否一帆风顺,而在于你是否愿意坚持,是否愿意为社区回馈。当你拥有了成功,更要「不忘草木青」,不要忘了是社区支持你走到了今天。


杜宇:


谢谢一姐精彩的分享!今天时间有限,意犹未尽,也期待我们下次能线下见面,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谢谢一姐,也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万向区块链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