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的 5 个传统
2025-04-02 08:33
碳链价值
2025-04-02 08:33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图片

作者: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Zoellick),曾先后在美国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和小布什政府内任职,担任过国务院顾问、副国务卿、白宫办公厅副主任、美国贸易代表以及常务副国务卿。

美国的外交经验有一些积累下来的传统。本书列出五个指导了美国的愿景和实用主义的外交传统。这五个传统都已经在在富兰克林的故事里露过面了。虽然这些传统中所包括的一些主题也是其他国家外交政策的组成部分,但美国外交在应用它们的过程中还是有着明显的美国特色。

第一,美国的注意力集中于北美——也就是它所处的这块大陆——以确定美国的地理、面积、边境、人口、共和国性质、安全、经济和邻国关系。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都试图主宰过各自的区域,但只有美国成功地控制了整个大陆。今天,美国人的兴趣仍然在他们自己的边界、安全、人口跨境流动、商业、信息和环境上。21 世纪,北美将成为美国在全球——尤其是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彼岸——的权力部署中的基地。我们希望它成为尽可能最好的基础。

美国领导人们有时会把大陆视角扩展到美国与美洲各共和国之间的特殊关系上。他们希望新世界的国家能改变旧世界的运转方式。美国很可能将继续追求西半球各国的伙伴关系承诺。

第二,美国的跨国科技贸易关系不仅决定了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乃至安全关系。美国的诞生始于殖民地人民抗议大英帝国侵犯他们的自由,而这些行为中就包括征收贸易税。从建国开始,美国就把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联系在了一起,并且坚信私人团队应该肩负起商业使节的使命。美国的商人们践行了一种新型的跨国国际主义。美国总是要求其他国家「打开国门」做贸易。20 世纪,美国官员发现了贸易与金融和健康的经济体、政治以及安全之间的联系。美国创造了一种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依赖于大学和私营部门,还有联邦拨款的支持。美国的企业家精神和跨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21 世纪,美国与贸易、科技和金融的关系将成为未来的秩序和伙伴关系的基础。

第三,美国外交反映了美国人对同盟的态度,以及对国家间秩序关系的态度的变化。在建国之初的 150 年里,美国人一直都铭记着华盛顿和杰弗逊的警告,不与欧洲强国结盟。为了寻找替代方案,美国人尝试了各种在安全的国际体系中保持国家独立的方式。各共和州组成联邦的经验——尤其是在南北战争中的联邦得以保留之后——也在数十年间影响了美国人对国家秩序的思考。即使到了今天,美国人依然会考虑贸易安排、国际法、军备控制以及区域内的权力平衡。

二战结束后,为了防止全球分裂和苏联建立霸权,美国组织起了规模空前的同盟体系。美国的同盟成为了一种新的政治 - 安全体系,提供了一个政治经济方面的互惠框架。美国的同盟伙伴大多数都是自由共和国,或是在和美国同盟后变成了民主国家。冷战之后,美国调整了规模有所扩大的同盟体系,以适应新的设计。

今天,特朗普总统和其他人对美国同盟体系的成本和作用提出了质疑。我在职业生涯中曾经和这些盟友合作,以推进美国的利益和价值观,但我也认为美国可能需要重新对其同盟体系的范围、承诺和共同承担的责任做出评估。美国可能需要考虑能够代替同盟体系——或与其互补——的官方和民间途径,以继续和各个国家及它们的人民保持合作和竞争。如果美国打算这么做,那么决策者可能就需要先审视一下美国最初为什么会同意和特定的国家建立同盟,以及美国是怎样让这些盟友起到好作用的。

第四,美国外交的主事者要懂得如何引导或回应公众的态度。包括乔治·凯南在内,许多杰出的外交思想家都曾困惑于如何将外交政策融入民主共和国的体系内,并承认国会的权力。最有手腕的政治家都会在国会中寻找关键的盟友。许多的政治元素构成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础,美国外交的成功领袖需要在这些政治元素的架构下行事。

最后,美国外交反映出了这样一种信仰,即美国是一个特殊的、正在进行的实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关系上都是如此,而这个实验应该为一个更高的目标而服务。美国的开国元老们都很用心地学习了他们那个时代的世界秩序。他们意识到,一旦他们的共和国实验成功,那么就有可能改变当时存在的帝国秩序——用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话说,就是「让世界重新开始」。

1782 年,国会秘书查尔斯·汤姆逊(Charles Thomson)拿出自己设计的美国国玺图案请求批准,并解释了这个图案的象征意义(对美国国玺不熟悉的人可以找一张 1 美元的钞票,国玺的图案就印在背面)。国玺上画着一座未完成的金字塔,共 13 层,象征着当时的 13 个州。金字塔上方画着上帝之眼,下方则是拉丁文「Novus Ordo Seclorum」,也就是「时代新秩序」。汤姆逊说,1776 年象征着「美洲新纪元的开始」。第一个教我外交史的教授则说:「美国历史上,有一个问题经常是含混不清的,那就是‘美国的’(American)到底是一个有地理限制的概念,还是一种更广义上的描述」。

通过《独立宣言》这样的政治方式所表达的启蒙思想属于国际主义的范畴。建国后的两个多世纪里,美国外交挑战、征服并重塑了世界秩序。美国的使命应该是——或可能是——什么?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多年来也一直在演进。即使是在美国的权力巅峰期,美国外交也没有接受当时的世界秩序。美国人总是寻求改变——他们通常都认为改变会通向进步。

美国人现在又在对如何让国家实验和国际目标同步起来的问题展开辩论。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国家主义和国际主义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现在美国又要再一次面对这个问题了,那就是美国是否应该塑造一个「时代新秩序」,以及该如何塑造。 

本书后面要讲的故事反映了许多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整本书都是建立在许多作家的学术工作基础之上的,我会在注释中一一说明。我也从自己的外交实务经验出发,补充了一些我个人的解读。你还可以看到对外交行为以及政策设计的评价。刚才讲的五个传统会在讲述中体现出来,我也会在全书结尾讲到近期的历史时重新回顾这五个传统。在你思考美国国际关系的未来之时,我也希望你能喜欢这些故事、人物和思想。

内容简介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外交官员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书中主要叙述了美国自建国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冷战结束的外交活动,其中涉及美国 200 多年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或影响的多位总统和国务卿,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书中回顾了这些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参与者和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美国外交的局内人,作者提供了诸多相关一手资料和深刻的洞见。作者还总结了「美国与世界接触过程」中遵循的实用主义精神,并梳理出五个关键传统:对北美的重视,对国际贸易自由的重视,同盟关系的转变,对公众和国会支持的依赖,以及对美国承担着宏大使命的想象。这些传统为美国历任总统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

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B.Zoellick),1953 年生,曾先后在美国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和小布什政府内任职,担任过国务院顾问、副国务卿、白宫办公厅副主任、美国贸易代表以及常务副国务卿。他以其卓越的外交和贸易谈判能力而闻名,参与了两德统一谈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等,在其中起到过重要作用。卸任政府职务后,他曾出任世界银行行长,推动了多项重要改革,致力于减贫和全球发展。佐利克现为哈佛大学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佐利克是美国政界的“中国通”,积极推动中美两国的互动与合作,支持中国成为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提出视中国为“利益攸关方”的外交新理念,对中美关系稳定、正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亲爱的读者们,请星标《碳链价值》,不然会收不到最新推送。我们精心创作和精选的每一篇内容希望都能为读者们带来理性思考与启发。 

图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碳链价值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