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VASP 的定义范围、架构设计、信息披露义务以及 AML/KYC 监管要求,都呈现高度趋同的趋势。
撰文:Iris、毛捷豪
在曼昆律师发布的《曼昆研究 | 开曼新规速览:虚拟资产合规进入「监管深化期」》中,我们详细分享了开曼群岛 2024 年 VASP 修订案对 Web3 项目架构、审计、牌照等方面的严格规定。而此前,我们也曾分别解读过迪拜、香港发布的 VASP 法案。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VASP 的定义范围、架构设计、信息披露义务以及 AML/KYC 监管要求,都呈现高度趋同的趋势。
那么,为什么全球 VASP 法案会呈现出如此惊人的趋同?难道只是巧合,还是背后另有「看不见的裁判」?
这里,曼昆律师可以给大家一个明确答案:在全球监管趋同的背后,有一个真正推手,就是 FATF(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
那么,FATF 到底是谁?它又凭什么影响到各国 VASP 法案的走向?
先简单介绍一下:FATF(Financial Action Task Force),即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成立于 1989 年,由 G7 发起、OECD 支持,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反洗钱(AML)与反恐融资(CFT)政策制定组织。其制定的《40 项建议》已成为全球金融监管的「底线标准」。
虽然 FATF 本身并无直接执法权,但其通过成员国立法传导与定期互评机制(灰名单、黑名单),持续施加金融合作压力,直接推动各国立法与私营部门(交易平台、托管商、DeFi 项目)承担具体合规义务,最终影响到每一个 Web3 项目方与投资者。
截至目前,FATF 共有 39 个成员国,包括美国、中国、英国、新加坡、迪拜、开曼群岛等众多 Web3 热门法域。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近年纷纷依据 FATF 的要求出台了高度趋同的 VASP 法案。
作为全球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政策的最高标准制定者,FATF 发布的《40 项建议》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的重要蓝本,尤其是在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以及近年来兴起的虚拟资产领域,其制定的规则几乎等同于「全球金融合规底线」。
FATF 对 Web3 行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 2019 年。当年,FATF 首次将虚拟资产(Virtual Assets)及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纳入监管框架,并发布了《针对虚拟资产和 VASP 的指导方针》,明确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将 VASP 纳入本国反洗钱、反恐融资体系。
对于 Web3 创业者来说,从这一年开始,项目的治理架构设计、资金链透明度、跨境业务布局,就已经开始逐步被纳入全球合规监管视野。
随后的每年,FATF 都会发布补充文件或评估报告,比如 2021 年 10 月《虚拟资产更新指南》、2022-2024 年多轮《互评报告》《合规进展审查》以及「灰名单」「黑名单」,持续扩大对 NFT、DeFi、稳定币等新型业务模式的监管覆盖。
虽然 FATF 不直接介入项目方,但正是通过成员国立法与私营部门监管传导,最终影响到每一个 Web3 创业者和投资者的商业决策空间。那么,FATF 是如何一步步将这些标准落地到各国 VASP 法案呢?
曼昆律师认为,是从以下几条清晰路径着手:
1. 直接制定监管底线标准
FATF 明确 VASP 广义定义,涵盖中心化交易所、托管钱包、OTC 服务商,也囊括拥有治理权或控制权的 DeFi 协议、NFT 平台。各国 VASP 法案几乎是以此为蓝本设计其适用范围,定义边界不断扩展,擦边避规的空间越来越小。
2. 推动核心规则「Travel Rule」落地
FATF 要求各国将「Travel Rule」写入本地法案,VASP 在虚拟资产转账过程中必须传递发起人和接收人的身份信息,直接打通 KYC 链条,与银行等传统金融体系无缝接轨,资金流全程透明。
3. 定期互评,施加压力
FATF 每年对成员国开展《合规互评》与《跟进评估》,将执行不到位国家列入「灰名单」或「黑名单」,限制其国际金融合作、外资流入。为了避免被列入名单,各国纷纷加速出台 VASP 法案,严控行业风险。
4. 持续更新指导意见,扩大纳管范围
FATF 通过发布补充文件,持续将 NFT、稳定币、DeFi 等新兴业务模式纳入监管范畴,各国也不得不同步修订法案,确保「不留死角」。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事实。2023 年,阿联酋曾被 FATF 列入灰名单,彼时大量本地交易平台、托管商面临合规审查升级,外资入场受阻。该限制一直持续了大半年,直至整改完成后 2024 年 3 月,阿联酋才被正式移除。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韩国、新加坡,充分展示 FATF「无形裁判」对全球监管走向的深远影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开曼、迪拜、香港等法域看到的 VASP 法案,表面上各有特色,但核心条款高度一致,其背后的「看不见的裁判」,正是 FATF 设定的全球顶层标准。
当然,这也意味着,随着全球 Web3 监管进程的加速,很快所有成员国将会陆续为 Web3 行业安排上基于 FATF 制定的更为清晰的监管法案。
曼昆律师认为,在 FATF 的全球标准下,VASP 项目乃至投资者面临的,无外乎三大影响与挑战:
而在这全面的趋势下,Web3 项目方、投资方的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呢?
在 FATF 标准成为不可回避的监管底层逻辑之下,如何降低合规成本、保持长期竞争力,是每个 Web3 项目方与投资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那么,在全面遵守 FATF 监管方案之余,曼昆律师建议 VASP 项目方以及投资方可以提前做到以下几点,避免被动应对合规压力:
1. 法域选择
以当前监管较为清晰且对加密友好的的热门地为例,开曼,适合托管、发行、基金型 VASP 项目,但须提前优化股东架构,避免股东穿透审查障碍;迪拜,适合技术研发、创新型业务,通过监管沙盒快速入场,但 Travel Rule 合规配套需提前布局;新加坡、香港,则更适合交易平台、托管服务,需提前满足严格的 AML/KYC 要求和资本金要求。
2. 项目架构设计
提前梳理自己项目的治理架构,特别关注治理权是否集中以及项目的金融属性是否过强,避免因实控人认定问题被强制纳管。同时,建议提前配备专职合规官或独立董事,完善项目治理结构和合规体系,以便更顺利地通过牌照申请及后续监管审查。并且,在开发、运营基础设施类项目时,注意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实质性隔离,避免因分离不清晰导致牵一发动全身。
3. 针对 Travel Rule
提前设计符合 FATF 要求的跨境交易数据传输方案,特别建议交易平台、托管商考虑引入 MPC(多方计算)、ZKP 等隐私增强技术,打造合规友好又兼具用户信任的技术解决方案,反而可能形成自身竞争壁垒。
4. 全球 VASP 牌照布局
随着以 Binance 为代表的主流交易平台陆续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申请并取得 VASP 牌照,VASP 牌照布局的必要性与战略意义愈发显著。同时。随着 FATF 标准推动下的合规同步,曾经「靠开曼、BVI 单一法域构架绕监管」的路径已逐渐失效。未来趋势是多法域 VASP 牌照 + 资金来源透明 + 治理穿透成为标配。因此,曼昆律师也建议项目方可根据自身业务模式及市场定位,在新加坡、迪拜、欧洲(如爱沙尼亚、立陶宛)等多个法域提前布局 VASP 牌照,以构建稳健的全球合规网络,降低单一法域合规风险,并提前享受政策红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