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发展全球研报第三卷第 13 期(2025/3/24-2025/3/30)
本期综述公共摄像头 RWA 资产化相关内容,供参考。
经过多年以来的“智慧城市”、“数字中国”建设不断发展,我国公共摄像头数量已经非常巨大,这些摄像头主要由政府统一规划安装,覆盖交通要道、公共场所、治安重点区域等,主要服务于“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等需求如交通管理、犯罪预防、应急响应等场景。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一方面我国公共摄像头体系确实提升了社会治理能力,但仍需在防范网络安全漏洞和数据泄露风险,以及加强隐私保护,且需要不断维护老旧设备提升其安全防护等级,在技术自主性及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持续优化;另一方面,其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居高不下的同时,其累积的相关数据却在城市治理服务社会经济中还远未发挥出其应用的效能。
因此,公共摄像头通过 RWA 实现资产化设想,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一场社会治理模式的变革。
一、从“成本中心”到“价值枢纽”升级
基于激励驱动的可信安全运维。通过 RWA 激励公共摄像头可信安全运维,核心在于构建通过行为激励保障数据可信的的链上协作体系。
技术路径上,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摄像头数据(包括运行状态、故障率、维护记录等),数据上链后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评估设备健康状况,触发代币奖励分配:市民提交有效故障报告可获治理代币,管理方审核确认后维护方完成修复任务后链上结算收益,形成业务闭环。经济模型上,将摄像头数据资产收益(如交通分析、广告投放、精准运营等)部分与代币池关联按贡献比例分配,确保参与者利益绑定,此举将原来的成本中心可能转变为价值中枢,不仅降低政府管理维护成本,以更加透明的机制和规则构建信任机制。
着眼数据运用激活沉没资产价值。通过 RWA 激活公共摄像头数据资产,核心在于将沉没数据转化为可流通、可交易的数据资本。
技术层面,借助区块链与物联网设备等相关数字技术,实时上链摄像头脱敏数据(如人流量、车流量),确保数据真实性与可追溯性;经济层面,将数据使用权代币化,企业通过购买代币获取交通分析、安防预警等数据服务,收益通过智能合约按比例分配给政府、维护方及代币持有者,形成可持续商业模式,如物流公司购买实时路况数据优化配送路径,广告商通过人流量分析精准投放,收益按代币比例分配。
通过集约化管理打破设施孤岛优化配置。通过 RWA 实现数字基础设施的集约化管理,能够借助区块链技术整合碎片化资源、优化配置效率。
其核心路径包括数据技术整合,即利用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如摄像头能耗、服务器负载),通过联盟链实现多部门数据互通,构建可信资产池。如将城市摄像头、数据中心等设施统一代币化,形成可动态调度的“数字基建指数资产”;智能合约驱动,即自动匹配资源需求,如根据交通流量动态分配算力资源,通过代币激励开放各生态方参与运维,降低管理成本;收益共享激励,即设施使用权或数据收益权代币化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收益按链上规则分配,推动公共资产市场化运营。
二、安全风险与法律合规
公共摄像头 RWA 化是技术创新与多元治理的双刃剑,其核心风险集中于数据隐私、技术可靠性与跨域合规,而法律挑战则需通过监管穿透、多元协作与运营责任明晰来化解,需进一步推动技术标准化与监管框架协同,方能在安全与效率间取得平衡。
(一)安全风险
数据隐私与泄露风险。公共摄像头涉及大量个人隐私数据(如人脸识别、行为轨迹),若脱敏处理不规范或链上数据被恶意破解,可能导致隐私泄露。包括我国《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其他地区如香港《个人数据(隐私)条例》(PDPO)在内的法律法规,均要求跨域数据传输严格合规,但区块链的透明性与不可篡改性可能加剧隐私保护难度。零知识证明(ZKP)等技术虽可增强隐私性,但其应用成熟度仍待验证。若数据加密或访问控制存在漏洞,可能被黑客攻击利用。
技术漏洞与运维失效。若合约代码存在缺陷(如逻辑错误或权限漏洞),可能导致收益分配错误或资产控制权被篡改。区块链智能合约自动分配收益,但其安全性高度依赖代码审计。摄像头硬件故障或网络中断可能影响链上数据同步,导致资产估值失真。如果基于区块链通过物联网技术追踪设备状态,但物理设备维护的不可控性仍是隐患。
(二)法律合规
跨域数据合规。公共摄像头资产若涉及跨域融资(如香港 SPV 结构),需同时满足我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法规及标准以及香港特区、欧盟等相关法规要求。摄像头所有权归属(如政府或生态参与方运营商)可能引发链上代币与实际资产的法律绑定争议,需明确权属证明与司法衔接机制。
金融监管合规。若 RWA 代币被认定为证券(如赋予收益权或治理权),需遵循金融监管门牌照管理要求和有关信息披露要求。如香港证监会要求对有关代币化适用其所关联底层资产来监管的规则;又规定需区分合格投资者与散户,避免向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的群体销售高风险代币。
公共利益维护。公有链交易匿名性可能被用于违法活动,因此需确保落实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要求,如通过 token 相关合约标准通过智能合约执行身份验证。跨域融资需符合内地外汇管理局的审批要求防止非法资金流动,如香港 SPV 需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申报资金用途确保合规汇回。
用户权益保障。在实际操作中要防止项目运作虚假宣传、市场操纵甚至集资诈骗。因某 RWA 项目大都属于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容易引发刑事合规风险,凸显用户权益保障重要性。建议项目方需要定期与监管部门沟通、提交合规报告确保风险可控。
(三)应对策略
技术设计上采用零知识证明与联盟链(或在沙盒中采用公链)架构平衡隐私与透明性,定期进行智能合约审计与链上数据验证。风控体系上建立链上风险监测工具(如交易异常预警),与监管机构共享数据。设立储备金池应对收益波动,并通过 DAO 引入多元治理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合规设计上构建跨域法律沙盒(如香港 Ensemble 项目),试点多法域协调机制, 同时分类适用证券、商品或支付工具监管规则以明确代币性质。
三、有关项目 RWA 化设想及其思考
公共摄像头 RWA 化设想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城市安防资产数字化创新方案,旨在通过 RWA 代币化模式激活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的价值潜力,并有效降低运营维护成本。该设想以公共摄像头网络为核心资产,结合物联网设备、边缘计算与智能合约技术,构建物理设备共建、数据资产共治、数字权益共享的闭环生态。其核心价值在于,在经济层面将沉没的公共资产转化为可交易、可增值的数字资产;在社会层面通过经济激励重塑市民与城市的关系,从“被动服务者”变为“共同价值创造者”;在技术层面推动城市治理基础设施升级。
未来这一模式或可延伸至公路、天然气、电网、水务等甚至覆盖所有公共基础设施领域,最终实现基础设施与数字技术的完全融合。但需要我们不忘初心,始终在隐私等权益保护、公共管理权力制衡、技术创新风险对冲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场变革才能真正服务于公共利益。
主编 丨 张烽
出品 丨 数字治理研究 / 万商天勤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