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初焱),初焱律师微信(Paul_3T)⭐️
这两年衍生出很多使用虚拟货币进行线上支付的支付平台,一些头部交易所也上线了平台虚拟货币支付卡,也称U 卡。U 卡的普及核心是:1、通过虚拟货币直接消费,解决出金的问题;2、虚拟货币兑换成外币的消费,解决了跨境支付的需求,现在很多海外的新兴平台都支持虚拟货币进行会员充值支付。那么这种U 卡的运营方到底有哪些法律风险呢?
U 卡的业务模式简介
1、注册开卡
U 卡运营平台一般采用中心化的模式为用户提供服务,所以用户在使用时需要先注册账户,KYC以及申请虚拟卡(U卡)。用户申请的虚拟卡主要依托U 卡运营商与上游发卡机构,以及Mastercard、VISA卡组织的协作,这种虚拟卡会明确标明支持的消费场景、手续费、支付方式、地域限制等,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支付开卡费进行开卡。
2、充值
U 卡用户消费的资金来源于外部充值,一些平台会提供用户在平台的充值地址,用户使用链上转账的方式将 USDT 等虚拟货币充入平台。
3、支付结算
在完成USDT 等虚拟货币的充值后,用户在中心化 U 卡平台的账户中就拥有了消费支付的资金。上面提到不同的虚拟卡在开卡时明确标注出支持的应用场景,用户在消费时将充入的虚拟货币兑换成法币,使用虚拟卡进行支付消费。有些平台直接支持 USDT 等虚拟货币进行支付,那么用户可以直接进行提币支付,这样还可以减少虚拟卡使用过程中的手续费和等待时间,更加经济、高效。
U 卡业务可能涉及的刑事风险
1、部分 U 卡业务模式可能涉及非法经营罪
在之前的文章《通过真实案例揭示币圈 U 商面临的刑事风险》、《当前币圈 OTC 业务面临的刑事风险》中,详细分析了币圈 OTC 业务通过“人民币 -USDT- 其他法币”的方式逃避外汇管制,属于变相买卖外汇,被判非法经营罪。
对于一些U 卡运营平台,为了方便用户使用,降低门槛,业务流程中涵盖了用户人民币充值的部分。那么这种 U 卡的业务模式就和上面 OTC 业务模式一样,都是拿 USDT 这种虚拟货币作为媒介,实现了人民币通过 USDT 转换成外币,那么也会有被认定为变相买卖外汇的刑事风险。
此外,对于在U 卡的使用过程中存在 USDT 与法币的兑换,从而进行跨境支付结算的场景。浦东新区检察官在上海法治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认为通过实际控制的账户接受他人资金,再根据客户订单要求实现虚拟货币与法币的兑换,并从中牟利,充当“中介”的角色,如使用比特币、泰达币等主流虚拟货币作为稳定币实现法币的跨境支付结算,其行为违反《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危害支付市场秩序和安全。
这种行为属于《关于办理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非法买卖外汇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一条第四款中“其他非法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情形,可以非法经营罪予以定罪处罚。
2、U 卡平台需要通过链上反洗钱规避风险
U 卡平台在支持用户使用 USDT 等虚拟货币充值的过程中,都需要做好平台的 KYT 和 KYA 检测拦截。目前使用 USDT 等虚拟货币进行洗钱犯罪团伙很多,中心化交易所都配备了较为完善的链上反洗钱系统。对于 U 卡平台来讲后端接入各种支付结算渠道,很容易被犯罪团伙利用,转移涉案资金。
总结与展望
U 卡因为其应用场景解决了很多国内用户跨境支付的需求,所以被大量币圈外部的流量渠道进行推广。对于 U 卡用户在使用时需要甄别平台资金托管的安全性以及合规性,降低平台跑路造成资金损失的风险。对于 U 卡运营平台,在设计业务流程时,需要提前做好资金流的切割,不要为了用户入金体验大包大揽。在平台风控中必须要加入资金来源检测的流程,降低刑事风险。
本文为个人观点,仅供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不构成任何法律、投资意见。
微信
初焱律师 垦丁(北京)律师事务所 微信:Paul_3T
曾任职于头部交易所、区块链安全公司,负责监管合规产品的设计、区块链、加密数字货币相关链上数据溯源及分析,多次配合司法机关进行涉案虚拟货币流向追踪、链上数据分析、交易所调证数据分析等工作。协助北京、山西、山东、江苏、四川等多地公安破获某比特币被盗案、某网络赌博案、某电信诈骗案、某交易所假 APP 钓鱼案等涉币刑事案件,熟知币圈业务场景及相关法律问题。
透过 MEME 项目 SHAR RUG 解析币圈 KOL 宣发推广的法律风险
结合 MiCA 法案解析 OKX DEX 为什么暂停服务【Web3&AI&创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