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主网因为要专注安全和去中心化,所以就把在性能扩展的任务交给了二层扩展。
这个发展思路确立之后,以太坊的二层扩展便开始蓬勃发展。早期,二层扩展的发展还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但后来无论是 OP Rollup 还是 ZK Rollup 都有团队推出了成熟的开发包,这使得二层扩展的开发门槛变得越来越低。
根据 l2beat.com 的最新数据显示,现在以太坊生态中的二层扩展已经有好几十个了。而且新的二层扩展还在层出不穷的出现。
这些二层扩展上的生态进展得怎么样呢?
在早期比较长的一段时间,Arbitrum 的 TVL 一直在二层扩展生态中居首位。去年,随着 AI 代理赛道的崛起,借着 AI 代理之光,Base 的 TVL 开始后来居上并赶超。现在,随着 AI 代理代币价格的大幅下跌,Arbitrum 的 TVL 又再度回到了首位。
TVL 排序的不断改变说明在这个赛道暂时还没有哪个项目能够取得明显的优势。大家都在为吸引有限的生态项目持续内卷。
二层扩展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TVL 的排位又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二层扩展之间到底有没有护城河?到底有没有哪个二层扩展所能提供的服务或价值是其它二层扩展所不具备的?
最早的时候,我比较看好 ZK 系的二层扩展,因为理论上它能提供更好的安全性。但这些年的发展表明,这个特点似乎并没有明显的把 ZK 系的系统和 OP 系的系统区别开来。
我想这有没有可能是因为不管是 ZK 还是 OP,以太坊最终都提供了安全方面的保障,所以 ZK 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不是太紧迫?另外加密生态中目前对安全要求很高的项目很多原本都在主网上运作了,即使有一些在二层扩展,重要性也不是那么明显?
另外,早期不少二层扩展都在比谁的费用低、谁的交易速度快。
但这真的算得上门槛吗?
既然安全性都能由以太坊保障,为了降低费用、提高速度,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二层扩展甚至可以用完全中心化的方式来运作从而把费用一降到底,把速度拉高到极限。
即使不用这样极端的做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似乎很难形成门槛。比如最近 Base 就声称能把交易效率提高到 200 ms 以内。再比如近期火热的 MegaETH 更是声称能把交易速度提高到百万级别。
如果这些都很难形成二层扩展的差异化,那什么可以呢?
我觉得腾讯建立生态联动的做法可能是一条路径,而且 Base 这两年努力的方向似乎就是在建立生态项目之间的联动。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 Base 在这几年一些有名的项目或者时髦的代币都是在某些生态项目(比如 Farcaster)发起然后扩散到生态中的其它项目。从早前的一些迷因币到后来的三层扩展再到最近的 Clanker 都是如此。
如果这个生态联动能够建立起来,或许 Base 能在二层扩展的竞争中形成自己的差异化。
但 Base 最大的问题是它没有代币,无法将生态的价值赋能到代币,更无法将这种利益传递到其他人。这就相当于公司再好没有上市,对旁人来讲也只能干看着。
但是,如果这个生态联动建立不起来,那二层扩展的差异化竞争怎么体现?如果这种差异化无法体现,二层扩展会不会本身是一个商业模式非常差的赛道,根本就不值得投资?
就像段永平在书里写的:某些行业(比如航空业)很难有好的商业模式,很难建立起差异化竞争,那些行业根本就不值得投资。他几乎看都不会看那些行业。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