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4 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小组以来,我国对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和试点测试已历经十余年。截至 2024 年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已覆盖跨境贸易、政务服务等领域。在这场货币形态变革中,多个经济体央行亦正基于自身战略定位陆续推进数字货币布局。近期,多个经济体央行宣布了有关数字货币的最新动向。
韩国央行的数字货币试点计划近期进入实操阶段。3 月 24 日,韩国央行宣布,将于 4 月 1 日启动名为“Hangang”的央行数字货币真实交易测试。该测试计划邀请 10 万消费者及 7 家金融机构参与,允许用户将传统存款转换为数字代币,在便利店、现代家庭购物等 4000 余家线上线下商户进行支付,单笔交易限额 500 万韩元。测试重点包括分布式账本技术在实时结算中的应用,以及智能合约在政府补贴发放等场景的可行性验证。值得关注的是,韩国央行亦在同步推进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测试,与国际清算银行合作探索数字货币在跨境证券结算中的应用,其技术方案已实现碳排放权交易与支付的智能合约绑定。
面对美元稳定币和美国科技公司主导的电子支付系统对欧洲金融体系的渗透,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菲利普·莱恩近日在公开演讲中强调,数字欧元的研发已成为维护欧元主权的核心任务。根据欧洲央行 2024 年支付市场报告,美国支付公司 Visa 与 MasterCard 占据欧元区信用卡交易 65% 的份额,苹果支付、谷歌支付等数字钱包服务覆盖 42% 的线上商户。莱恩警告称,加之 99% 的稳定币市场由锚定美元的代币构成,这种结构性失衡可能导致欧元区支付体系间接“美元化”,削弱欧洲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应对这一挑战,欧洲央行计划于 2025 年 10 月完成数字欧元原型系统评估,其设计将引入离线交易、假名化等技术,并设定个人持有上限以平衡隐私保护与金融监管。
瑞士国家银行(瑞士央行)则一直是探索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的开拓者。该行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披露,正在评估另一种“合成型央行数字货币”,即由央行资金支持的私人代币化货币方案。瑞士央行强调,该方案需与现有支付系统协同运行,并将与批发型数字货币试点同步测试,以评估技术兼容性与风险控制机制。目前,瑞士央行尚未确定最终技术路线,但表示将优先考虑系统安全性、交易效率及监管合规性。
从多个经济体央行的最新动向可以看出,其数字货币的技术路径及应用场景愈发呈现多元化趋势。
注:文中素材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于网络
编 | Black 审 | 林蛋壳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资讯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