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记者 | Devcon 前夜,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螺旋式上升
2025-02-21 15:22
Uncommons
2025-02-21 15:22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时差记者 | Uncommons

「时差记者」是 Uncommons 的以太坊及其他加密会议、全球快闪共居城市的前线报道原创专栏,汇聚华语语系的参会人在加密线下语境的声音。区分于行业媒体报道,本专栏将更聚焦于参会人员的一线主观真实视角,置身事内,锚定于共同体,周游于多样性。


欢迎联系 WeChat: RealUncommons 投稿,或开设你擅长并且感兴趣的专栏。本专栏公开征稿,专栏类文章每篇稿费以加密货币或法币结算。




written by / Yoko

edited by / Uncommons


▲ 以太坊议题 Panel 现场
有 Vitalik 的活动人都会比较多
 



在 Devcon 来临之前,清迈闪现的 Pop-Up cities 让泰北加密浓度愈渐浓烈。从黑山 Zuzalu 分散演变开来的 pop-up city ,Zuzalu 在,亦不在,这就是去中心化的魅力。



Crypto 是共产主义的吗


“Web3 的是跟国家政权是对立的吗?“


“必然是。”


Wamo 两日复兴活动在一个私人会所里举行,活动不完全对外开放,会所外围着栅栏,电子密码输入框被木板上“高压勿触”四个字挡住,掀开木板输入密码后,还要通过走廊右转开门才能入会,这让这场 cypherpunk movement 带着 under ground revolution 的味道。


在清迈谈论的 Web3 变得共产主义,以太坊是一种宗教吗?Kind of,这里更多是一种比喻。同样是一种“cult”,宗教和以太坊建设者都是因为共识相聚,宗教是神圣威严的,有唯一的神,以太坊有一个 V 神。在清迈 Pop-up city 的各活动现场,Vitalik 闪现的地方听闻者都会赶来,V 神在哪人围起来的圈就在哪。不管是 Zuzalu 后的 Pop-up city 还是 Network school, 大家某种程度是是因为 Vitalik,因为 Balaji 聚集在一起。


有人问出:当我们讨论去中心化时,为什么大家都用币安?


人群无声。 


▲ 窗外的 wamo 现场,照片来自主办人 



产品人的落寞和身份认同


在任何一个开启对话的场合,第一个问题都是:你是做什么的?


产品人 Emily 诉说道:在 Web3 PM 是边缘的,不是我把自己边缘,是遍地都是 founder 的市场把你边缘。


Emily 原是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被 crypto 的去中心化的概念和社区所吸引,All in web3,现在是一个跨链项目的产品经理。刚进 Crypto 时被行业里的人问及想在 Web3 做什么时,Emily 很坚定地说:做一名产品。他们告诉 Emily:Web3 不需要产品经理,Crypto 里的产品需要懂技术,往往开发者自己就是产品经理。当时觉得略微尴尬和迷茫,但这两年 Emily 确实都在做产品,做链上的协议和跨链的产品。当 AI 浪潮来临的时候,她更相信 AI 和 Web3 需要产品经理,需要链接现实,需要有想象力的应用。


两年后的境遇依旧是如此尴尬,在收到项目通告说,这次曼谷 Devcon 活动产品组取消只有市场组来时,Emily 迷茫了一天,她想做接近市场的产品,她愿意 cx 项目, 但是没有一个 position 或者动力支撑她去 cx。离开曼谷前,她带着很多疑问:在 Web3,我到底是我个人还是某个项目的职位?Emily 在观察 Crypto 世界的生态关系图谱时,重新思考她在 Crytpo 里的角色。


同为产品的我,当我以项目方的身份向 Vitalik 开启话题——介绍我们项目时,I feel shame,因为我竟然不是跟他讨论以太坊正在面临的问题、公共物品的建设和区块链对人类的真实改变,而是 sale 一个赚钱项目,因为没有追逐富有激情的理想一时间我迷失在为什么来 Web3 的问号里。


在 Web3 世界里,大家崇拜技术,崇拜 founder 和 VC。每个人都在 sale 什么,sale 自己项目的产品、社区的理念和个人创业历程。我没有什么可以 sale。



基础设施

在 Mass Adoption 的尴尬境遇


在山海坞领卡的时候看到 d.id,想像中:哇!我终于有链上身份了(朋友圈文案都编辑好了),我参加的活动都可以在链上看见哎,下次参加山海坞还能用吧,说不定可以和其他 Pop-up city 活动联动,集龙珠召唤神龙。


现实一问:只是一个门禁卡。


真实用户体验无人在意。


带着一些疑问,问 Xu 当时 d.id 是怎么考虑跟山海坞合作的,并向其吐露了我的期待。Xu 说道,这是商业合作时利益不一致导致的问题,d.id 提供比较完备的基础设施:.bit 链上身份,ckb 可以验证所有链上的地址,绑定资产;padge(infra) 可以让活动经历通过 SBT 的形式去记录下来,绑定在 d.id 上,但他们(山海坞)不用也没办法。因为 d.id 不能为山海坞带来更多的人,也不能强迫用户都用 .bit。


我问道:2b 上的合作除了商业利益上的不一致还碰到什么障碍吗?


Xu:我们需要拥有足够多的有效的数据,才能有更多的这些商业的伙伴去和我们合作。d.id 努力的方向是确保获取这些数据是足够真实的,使用的阶段也要足够真实……但目前我们没办法提供比较多及时的收益。


如今 d.id 最成功的是公司在联盟链上的打卡项目,身边也有朋友在玩,这些应用让 Web2 用户感知不到区块链,同时也弱化区块链优势。我们想要的完全开源,不可篡改,互通性强,最后构建新的社交图谱的未来似乎依旧是遥不可及。



缘何 Pop-cities?

美国学者约翰·杜翰·彼得斯在其著作《对空言说》中提到“交流是一种错觉”。如果交流是一种错觉,那我们聚在清迈的 Pop-cities、曼谷 Devcon 的交流是源自什么样的渴求?


Zuzalu 在黑山聚集在一起,又在各地发起了自己的“Zuzalu”,我们因为山海坞这些 Pop-cities 聚在一起,在山海坞又发现了各自的爱好(萨普 Sape, digital nomad 群体,做生态农场的南塘 DAO 等等),中心化又再去中心化。


终究,我们存在共同的感质(Qualia),我们共同体验过的认知是唯一能留下的。




滑动阅读全文 👇

Review by Kurt Pan:


此文在揭示加密生態中「中心化」與「去中心化」之間的矛盾與動態關係方面具有一定獨到見解,其現場敘事和個人反思使得論述生動而具感染力。然而,從整體結構來看,文章的主題和論點略顯散亂,各部分之間的銜接略有突兀之感。比如作者針對“Crypto 是否等同於共產主義”、“以太坊是否近似宗教”以及產品經理在 Web3 生態中的邊緣化等問題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觀點,這無疑引發了讀者對加密技術本質和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


不過,部分論點在展開時缺乏更具體的數據或實例來進一步佐證,使得一些思辨看起來過於抽象。加強實證材料和案例細節的補充,將有助於提升論證的力度和說服力。且行文存在中英混雜問題。總體而言,這是一篇具有一定啟發性和前瞻性、提出值得深入探討論題的小品文。


滑动阅读全文 👇

Review by 6-935: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心理学家伽塔利合著过一本著名的哲学理论大作《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或许我们应该写一本《加密主义与精神分裂》来缓解我们自己分裂的人格。这篇文章赤裸却坦诚地展现了许多怀抱理想与美好期盼的“有志之士”来到加密圈后深深的迷茫与困惑。


几组矛盾的现状在这篇文章中得以披露。第一组是对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的矛盾。一方面,到处是去中心化的景象:Zuzalu 裂变成多个 pop-up cities;从隐蔽的围栏,到地下俱乐部式的选址,再到带有‘cult’气息的精神信念,一切都昂扬着朋克的精气神;但另一方面, 蔑视权威的我们却陷入对 V 神的中心化依赖。口号以外,真金白银投票选择出的却还是中心化的交易平台。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我想,我们确实是确诊了精神分裂与认知失调。


第二组矛盾是理想在现实的水土不服。Web2 希望借助已被实证的传统方式将 Web3 的美好理想实在落地,却遭到技术原教旨式的排斥;Web3 怀揣热忱的心救世做好事,却发现宏大的愿景总是距离实际甚至简单的需求遥远。如同文章中 Emily 与 Yoko 的感受一样,这一切充满了变扭。理想并没有坚定我们,反倒带来更多迷茫,甚至是自我审查:‘因为没有追求富有激情的理想’、‘I feel shame,我竟然不是在谈理想,而是在谈一个赚钱项目’。

我们确实处在一切螺旋上升的状态之中吗?或许我们依然没有想好我们真正需要什么。“中心”与“去中心”的持续对立,只会让务实者迷惑;脱离实际的理想,一切依然是僵局。


我不确定上升是否正在发生,但就如 Yoko 所说,在这个精神分裂与混沌的阶段,那个“此中有真意”的部分或许就在我们的身边——那些我们的共同感质。我们一起来过,见到一帮或遥远或近邻的朋友,看到大家不同的生命姿态,有过这样一趟共同的想象与旅程,已经非常足够。

笔者后记 👇

此文不是由学院派作者,而是由感性且虚无的笔者在清迈 pop-cities 后,记录印象较为深刻的片段,无意论证共产主义与密码朋克有何种渊源。小文藏有一二文字迷供读者娱乐,谜底就在谜面上。


「READING」





Uncommons (previous GreenPill CN) is a public sphere where a collective of Commons Builders explores Crypto Thoughts together. Uncommons is a crypto-humanities brand incubated by PlanckerDAO

Uncommons 是区块链世界内一隅公共空间,一群公共物品建设者,在此碰撞加密人文思想。Uncommons 是由普朗克孵化的加密人文品牌,其前身为 GreenPill 中文社区。

Twitter: x.com/Un__commons

Newsletter: blog.uncommons.cc/

Join us: t.me/theuncommons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Uncommons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