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研究 | 北京“涉案虚拟货币处置”研讨会,重点内容有哪些?
2025-02-07 17:00
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2025-02-07 17:00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2025 年 1 月 19 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等多家机构联合主办的“涉案虚拟货币处置”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会议期间,来自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实务部门代表,以及法学理论界、律师界、企业代表等近 60 人参加,从法律属性、政策规范、技术应用等多个角度对我国虚拟货币处置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既回应了实践中对涉案虚拟货币处置的现实需求,也为未来监管政策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近年来,虚拟货币因其去中心化、匿名性和跨境流动的特点,成为网络犯罪的重要工具,涉及诈骗、洗钱、盗窃等多种类型案件。这使得如何在现行监管政策下规范涉案虚拟货币的处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是我国在虚拟货币治理领域的重要探索,更体现了司法与技术结合、法治与创新融合的治理思路。
那么,从研讨会的讨论中,我们能看到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会为接下来的司法处置带来什么新发展?
本篇文章,曼昆律师就结合我国近年来在虚拟货币监管和处置领域的实践,以及本次研讨会的重点内容,探讨虚拟货币司法处置的未来优化方向。

虚拟货币司法处置现状

近年来,随着虚拟货币在犯罪活动中的频繁出现,我国的司法机关在处置涉案虚拟货币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为了有效应对虚拟货币相关犯罪,我国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采用了一些创新的处置方式。例如,在资产追踪方面,通过与区块链分析企业合作,借助链上数据分析工具,对资金流向进行精准定位;在资产保全和冻结方面,探索了将虚拟货币转换为法币或通过托管平台进行管理的模式。此外,一些地方公安机关通过委托第三方技术平台完成涉案资产的变现或托管,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有效的技术支持与司法联动机制。
尽管已有探索,但虚拟货币的特殊性仍使得现行的司法处置机制面临多重困境:
  • 法律属性认定模糊。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尚未明确,导致司法机关在案件定性上存在争议。虚拟货币究竟是财产、商品还是证券,不同案件中可能适用不同标准,增加了司法工作的复杂性。
  • 跨境追赃难度大。虚拟货币的跨境流动性使得执法机构难以追踪和冻结流入海外的涉案资产。此外,国际司法协作的机制不完善,进一步限制了跨境案件的办理效率。
  • 被害人权益保护不足。在当前的处置机制下,涉案虚拟货币的变现及分配多由公安机关主导,被害人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往往得不到充分保障,导致部分受害者难以获得公平的赔偿。
  • 术手段与司法能力不匹配。虚拟货币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对技术侦查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地区司法机关在技术手段上存在不足,难以完全适应复杂的链上追踪需求。
而这些难题在本次“涉案虚拟货币处置”研讨会上得到了全面剖析,与会专家不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思路,还描绘了未来司法实践可能的优化路径,为虚拟货币处置的规范化与法治化指明了方向。

虚拟货币处置政策变化

从本次研讨会中不难看出,我国在虚拟货币处置方面正逐步从实践积累向政策优化过渡。与会专家提出的多个建议,不仅明确了当前政策的短板与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些讨论还回应了司法实践中的难点,也为未来监管的系统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指引。
  1. 明确法律属性:从模糊到清晰

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长期处于模糊地带,但本次研讨会的讨论中,专家建议从简化操作的角度出发,将虚拟货币视为一般等价物进行处置。这种界定既有助于规避“货币”或“证券”属性认定上的争议,又为司法机关在定性和操作上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同时,专家们也呼吁通过立法明确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减少司法实践中的不确定性,为后续监管提供统一的法律依据。
  1. 监管协同:强化多部门联动

虚拟货币案件中,刑事司法与行政监管的割裂是制约处置效率的主要瓶颈。
研讨会提出,通过强化多部门协作,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案件侦办和资产处置效率。例如,在资产追踪环节,通过引入区块链分析技术,实现执法部门与技术平台的深度合作;在资产保全环节,加强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法院的联动,确保资金冻结和处置的合法性和高效性。
  1. 被害人权益保护:提升透明度和参与度

目前,涉案虚拟货币的处置流程多由执法机关主导,但被害人往往难以参与其中,缺乏透明度。
研讨会建议,未来政策应更加注重被害人的参与感和知情权。从处置规则的合法性和公开性出发,优化财产返还机制,为被害人提供更多法律保障。例如,可以引入公开听证程序,确保处置过程公平公正,同时赋予被害人参与选择财产处置方式的权利,保障其利益最大化。
  1. 跨境合作:解决国际协同难题

虚拟货币的跨境特性,使得许多案件在管辖权和资产追踪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专家们提出,应加强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合作,通过签订双边或多边协议,共享虚拟货币交易数据,形成联合执法机制。同时,通过推动全球范围内的法律与技术协同,探索国际通行的虚拟货币处置标准,为跨境追赃提供更多可能性。
  1. 技术赋能:提升处置效能

虚拟货币案件的复杂性要求技术手段的进一步优化。
研讨会指出,司法机关在处置虚拟货币时,应更加依赖先进的区块链分析工具,如链上交易追踪、电子证据鉴定等,同时加强与第三方技术公司的合作,利用专业化的服务实现高效处置。与此同时,还需建立技术规范,对第三方服务的合法性、透明性进行明确约束,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
曼昆律师总结
虚拟货币处置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也是法律与技术深度结合的典型场景。此次“涉案虚拟货币处置”研讨会展现了我国在虚拟货币治理领域的思路演进,也为未来的政策与司法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曼昆律师结合研讨会的讨论成果,进一步提出以下推进方向与建议:
  1. 加快虚拟货币财产属性立法

研讨会中提出将虚拟货币视为一般等价物,以简化司法操作。曼昆律师认为,在此基础上,通过立法明确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不仅能减少定性争议,还能为资产冻结、拍卖及返还提供法律依据。这将有效缓解司法实践中定性模糊的问题,推动虚拟货币的规范化处置。
  1. 强化跨部门联动机制

研讨会建议加强刑事司法与行政监管的协同,优化案件侦办和资产处置流程。我们认为,应以数据共享为核心,探索建立全国性虚拟货币案件信息共享平台,集中管理资产追踪和冻结信息,实现执法机构与技术平台的实时协作,为复杂案件提供高效支持。
  1. 提升被害人参与度

当前,涉案虚拟货币的处置多以公安机关为主导,缺乏被害人参与机制。研讨会提出透明化的返还机制,曼昆律师进一步建议,可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开平台,通过智能合约实现资产返还全流程的透明化管理。这不仅能提升被害人的信任,也能增强司法处置的公信力。
  1. 构建国际合作新机制

研讨会讨论了跨境追赃的难题,但在具体合作机制上仍显不足。曼昆律师建议,通过区域性合作(如亚洲范围内的司法协作)或加入全球区块链监管联盟,推动国际司法协作常态化,特别是在数据共享、资产冻结与返还等方面,形成明确的多边协议和技术规范。
  1. 加强技术标准化与合法性约束

当前,虚拟货币处置的技术手段依赖于第三方工具和服务,但技术工具的使用在法律上仍缺乏明确的规范。曼昆律师建议,制定司法技术工具的应用标准与合规指引,对区块链分析、电子证据鉴定等关键环节明确约束,防范技术滥用及法律漏洞的产生。

/ END.



* 本文为上海曼昆律师事务所的原创文章,仅代表本文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对特定事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意见。欢迎更多 Web3 从业者投稿、爆料。如需转载及法律咨询,请添加客服:mankunlawyer。

本文作者


关于曼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曼昆区块链法律服务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