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高科技低生活;当工具人遇上完美的工具人
在 ChatGPT 掀起新一轮技术狂潮的今天,大多人似乎陷入了一种集体焦虑与存在虚无:当 AI 可以写论文、编代码、做设计,甚至模拟人类情感,人的价值究竟何在?
唐晗分享 AI 时代人类存在危机的担忧,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真实感丧失的思考。为什么人们生活越来越没有实感?
胡翌霖教授从哲学角度,特别是 “一” 的哲学概念出发,探讨了在 AI 时代如何保持自我认同和寻找意义,并指出哲学并非提供现成答案,而是引导人们进行自我反思和灵魂修炼。
最后,嘉宾们还讨论了 DAO 的意义、技术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精神困境,如沉迷网络和消费主义。
在线下通过互动、具体的情况分析和深入的讨论,帮助听众理解在 AI 时代,哲学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精神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个数据背后是令人不安的隐喻——掌握着最前沿技术资源的精英群体,似乎更倾向与机器智能达成某种共生协议。有位 Google DeepMind 的研究员在自由讨论环节直言:"与其徒劳抵抗,不如让 AGI 尽快到来,人类或许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生态位。"
更令人不安的是,近来的观察与发现:AI 的影响已从硅谷蔓延至中国乡村——孩子们不再与父母交流,转而依赖 AI 的“指导”与“交流陪伴”,代际经验传承的链条正在断裂。
“父母的经验被 AI 碾压,传统伦理秩序崩塌,年轻人宁愿活在虚拟对话中。”
当社会价值观以“生产力至上”为核心时,人们将自己工具化,而 AI 恰恰是更完美的工具。这种自我工具化与 AI 的碰撞,正在制造一场深层的身份危机。
02. 解构当代的真实与虚拟,人们为何活得越来越像“NPC”?
吊诡的是,电子游戏构筑的虚拟世界却提供了更强烈的存在反馈。玩家在《魔兽世界》锻造的史诗武器永远镌刻着角色 ID,在《动物森友会》布置的岛屿景观承载着独特审美选择——这些数字痕迹构成了德布雷所说的"记忆载体"。游戏机制通过即时数据反馈构建起存在性闭环:玩家的策略调整会改变 NPC 的行为模式,审美偏好会重塑虚拟空间的形态,这种"我即世界"的互动关系,恰恰符合海德格尔对"存在"的本质定义。
由此引发关于实感的认知革命:当我们用掐手臂验证梦境时,本质是在测试意志与反馈的耦合强度。传统认知中"肉体疼痛=现实"的等式正在崩塌,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以"行为反馈密度"作为实在性标尺。
在脑机接口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当虚拟世界的多模态反馈超越物理现实的感知分辨率,柏拉图洞穴寓言正在发生惊人的当代反转——那些投射在岩壁上的光影,或许比转身看见的"真实"火焰更具存在重量。
唐晗也以江西·景德镇“风火仙师”童宾的故事对比古今:古代工匠用生命烧制熔缸,技艺与信仰融为一体;而现代人困在算法推送的信息茧房中,灵魂逐渐缺席。
技术本应服务于生活,如今却让人沦为数据的奴隶。
03. 哲学的意义:在碎片化世界中叩问 “一”
“一性” 的丧失与现代科技的影响
面对 AI 的冲击,胡教授将哲学比作 “灵魂的健身器”。
西方哲学始终在追问 “一”——世界的统一性与个人的完整性。从泰勒斯“万物皆水”的朴素思考,到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帮助人建立内在的一致性。“
AI 能解答具体问题,但无法替你回答‘你是谁’。”
当下,传统知识获取模式正遭遇根本性质疑:我花一年的时间读一本书,找 AI 五秒钟就生成这本书讲什么,那我为什么还要花一年的时间去读书呢?
我的答案是?当然还是值得读的。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那个结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和它去对话。
如果信息摘要能替代文本细读,那么沉浸式阅读的价值锚点何在?还是要锚定在现象学层面:阅读的本质是主体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其终极产物不是知识增量,而是认知结构的拓扑变换。当我们与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苏格拉底辩论时,实际上在进行跨时空的主体间性实践,这种思维体操锻造的认知弹性,是任何知识蒸馏工具无法复现的。
某种意义上,哲学追求的不是一些具体的结论,而在于自我对话的过程。
西方哲学界,特别是英美哲学,也比较堕落。它变成一些搞命题、搞结论,搞一些争论,一些具体的细枝末节的问题。我是偏向于欧陆哲学,也偏向于古典哲学。
哲学传统上研究什么?我的答案是,西方哲学从一开始一直到今天,哲学的最基本的主题就是「一」,是「一之为一」的问题。
像最早的哲学家,类似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他们在说什么,说万物皆水,万物皆树,万物的本源是火,诸如此类命题。
这是什么意思?是用一来解释多,世界上有水有火、有负数的东西。他们说万物皆水,火的本质也是水,用一来解释多,万物看似复杂。
一是什么?巴门尼德说:“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其实也是讲「一」的问题。一样东西,它是一样东西,那它就是一样东西。那么它怎么可能变化呢?变化就是一样东西变成了另一样东西,变成两样东西。
还有苏格拉底,他又回到了个人,回到了自己。自己要怎么过?
苏格拉底把「一」的追求,从外物又回归到自己。
我的生命、我的思想,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统一的东西,这个统一性在哪里?如何知行合一,如何保持自我的一致性,又回到灵魂的统一性。
灵魂的统一性,某种意义上也是需要去修炼的,这也是西方哲学的另一个线索。以不同的方式追求「一」,从外物上追求统一性,最后变成了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说变化当中不变的东西,就是「一」,最后用一来解释多,就变成了科学;然后另一部分变成了神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等。它在讨论个人统一性的问题。你为什么是一个人,我为什么是统一的,是一个自洽的、完整的生命,完整的思想等。
所以这是哲学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在 AI 时代也不会被取代,因为你要追问的最终是你自己。
你自己认识当中的世界是需要统一的,你自己认识当中的个人也是需要统一的,不然人会支离破碎,人会有所谓的虚无感。
人有一个一致的追求、一致的趣味,一个统一的感情世界诸如此类,才会有一些行动的目标。人生活的目标都需要你的一致性来支持。所以我觉得 AI 时代,人只要还受到肉身的束缚和限制, 就永远会有「一」的困惑和追求。
如果说「意识上传」,可能就是另一回事。意识上传,可能也没有「一性」了,因为上传一份就可以上传两份,谁是你啊?这是很可怕的一个事情。
人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在和世界相处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
另一厢,唐晗从实践角度补充:“读哲学不是为了对抗 AI,而是为了在技术洪流中锚定自我。” 以沉迷刷手机的经历为例,指出“灵魂训练”的重要性:唯有保持反思,才能避免被算法驯化为“标签化的碎片”。
04. 破局之道:在技术狂潮中重建 “人的尺度”
胡教授批判现代社会“生产力崇拜”的异化逻辑:“若将人生视为永无止境的效率竞赛,人类注定输给 AI。” 呼吁回归“内在目的”——那些本身就充满意义的活动,如恋爱、创作、与自然共处。“
当人们为 KPI 疲于奔命时,是否想过赚钱本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唐晗提出“高科技低生活”的现状必须改变。以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为例,设想一种新技术伦理:利用区块链和 AI,构建尊重个体话语权的小型社群。
与其让算法控制我们,不如用技术创造更多线下相遇的可能。
胡教授推荐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认为“向死而生”的哲学能唤醒人的主体性:“死亡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事。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才能跳出‘为未来而活’的陷阱,珍视当下的每一刻。”
线下讨论尾声,一位听众的提问引发共鸣:“如果技术注定让人庸俗,我们还能做什么?”
胡教授的回答充满希望:“印刷术曾推动文艺复兴,互联网也能孕育新文明。关键在于,我们选择让技术服务于人性,还是让人性屈从于技术。”
唐晗则分享了独立书店「白读书屋」的创业故事:“与其焦虑未来,不如立刻做一件让灵魂在场的事,直指人生目标。”
每一次真实的对话、每一本被认真阅读的书,都是对“算法吞噬时间”的温柔抵抗。
AI 时代,哲学不会提供标准答案,但它教会我们如何提问——关于真实、关于意义、关于“人何以为人”。
或许正如胡教授说:“重要的不是结论,而是在追问中,让支离破碎的灵魂重新完整。” 当技术狂奔时,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智慧:在机器与数据的缝隙中,守住属于人类的温度与光芒。
以上为圆桌交流的部分精华内容,邀请扫码收听完整播客:
线下听众与嘉宾的交流中还有:一位母亲担心 13 岁的孩子沉迷于 Minecraft 游戏,通过讨论却意外地拓展出在虚拟世界中构建和创造的能力,引发了对技术与创造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年后,胡教授将再发起读书会;唐晗在社区发起提案《成立「超人类主义」翻译及活动小组》如果您对这些感兴趣,微信添加小助手 seedao2023,进入 2025 新手营。
整理:文倩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