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前段时间在与 Stagwell CEO 对话中提到,2026 年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量产将增加 10 倍,目标是 5~10 万台,2027 年甚至会再扩大 10 倍到 50 万台。
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容量,马斯克认为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达到 3:1 甚至更高 5:1,也就是 200~300 亿台人形机器人。
这意味着什么呢?他认为是经济将面临重构,而钱的概念也会变得更加模糊,除了 Sam Altman 提出的全民基本收入或许还有更高的普遍收入。
当然,这个阶段离我们还很遥远,那么机器人产业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黄仁勋在 CES 上表示,他们这一代人将主要关注如何应用计算机来解决芯片设计和软件工程问题,而新一代创业者则需要思考如何应用 AI 来解决所有这些基本问题。
比如,如何将 AI 应用于林业?如何将 AI 应用于海洋学?诸如此类,每个行业,每个科学领域都将受到影响。”
从产业生态来看,已经有不少海内外人形机器人都加入了英伟达的生态,而英伟达如同 CUDA 与 GPU 的软硬绑定策略,CES 上宣布了新的 AI 超级计算机、Issac Sim 仿真平台以及 Jetson Thor 人形机器人计算机三张牌,这些构成了其下一阶段增长动力的生态系统。
从英伟达近期对台湾数字孪生 + 合成数据 + 世界大模型初创公司 MetAI 的最新投资也能看出其在工业 AI 机器人产业链的布局思路,机器人的核心离不开 —— 机器人本体、大模型、算力以及数据。
国内市场,以华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为例,除了在 2023 年成立全资机器人子公司“极目科技”,也在去年 11 月宣布正式运营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由华为和深圳前海合作区管理局共同建立,吸引入驻的企业包括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禾川人形机器人以及兆威机电等 16 家企业。
同样的拿浙江来讲,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去年公布的《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到,浙江省力争到 2027 年有效引领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培育至少 5 家以上创新载体。
除了差点去浙大的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一支“浙大系”机器人军团也渐渐浮现。1 月 15 日,A 股上市公司凯尔达投资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王宏涛与浙江大学交叉力学博士金永斌联合创立的机器人公司镜识科技正式发布四足机器人“黑豹Ⅱ”,据说是全球跑最快的机器狗。
同样在上周,浙创投、联想控股、宁波通商基金以及中控技术便一起投资了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 A 轮投资,注册资本增至 6177 万人民币。
从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的取名便能推测其成立背景,其前身浙江创新中心由浙大熊蓉教授团队与宁波政府联合创立,核心团队也是由中控集团创始人褚健教授(前浙大副校长)、熊蓉教授与周忠祥博士等浙大系团队组建,技术团队曾就职于之江实验室、阿里巴巴、华为、网易等。
熊蓉教授不仅是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同时也是迦智科技的创始人,迦智科技也是一家专注于智能机器人技术研发的公司,致力于为各类工业和消费场景提供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而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则是布局人形机器人,覆盖工业机器人 + 通用机器人两大场景。
✦ 最“新”活动 ✦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