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进入「青少年时期」,以太坊未来如何发展?
2024-09-27 16:58
Ebunker
2024-09-27 16:58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加密货币已经进入了「青少年」时期,但在可用性方面发展仍比较迟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往高昂的交易费用和笨拙的用户界面造成的。


撰文:Ebunker



加密货币进入「青少年时期」


最近,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 TOKEN2049 会议上发表演讲,讨论了加密货币的可用性、加密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使用、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全性等话题。他认为现在加密货币已非初始发展阶段,但其可用性还处于早期阶段且实际可用性正在增强。加密货币已经进入了「青少年」时期,但在可用性方面发展仍比较迟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往高昂的交易费用和笨拙的用户界面造成的。


以太坊 L2 的成功及其低费用


Vitalik 表示,在以前网络拥堵高峰期间,以太坊 gas 费曾飙升至 200 美元以上。过去,他为了保护交易的隐私性,曾被迫为单笔交易支付超过 800 美元的费用,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这要归功于以太坊 L2 的发展。L2 将部分交易从主网转移到二层区块链,对于降低以太坊主网成本和提高其可扩展性至关重要。



近期,行业中有声音质疑以太坊 L2 的发展削弱了以太坊 L1,但是,根据 vitalik 的说法,L2 的低交易费是整个以太坊生态系统的重要里程碑,因为它解决了主流采用的主要挑战。目前,Optimism 和 Abritrum 等 L2 之所以生态蓬勃发展,正是因为它们已成功将费用降低到 0.1 美元以下。不仅如此,rollups 也实现了这一里程碑,使交易变得更加安全,用户也能负担得起其低廉的费用。


在保持去中心化的同时满足主流需求


除了交易成本外,Vitalik 还谈到了以太坊在交易「时间」所取得的成功。在以太坊合并(the merge)和向 PoS 权益证明过渡之后,成功地将下一个区块的平均等待时间减少了一半,这使得交易等待时间减少到 5 至 15 秒,以太坊 L2 网络上的交易时间则降至约 1 秒。


Vitalik 还提到,加密货币行业的另一个普遍挑战是:满足需求的同时保持去中心化。


值得注意的是,Vitalik 近期在 X 上发布了一篇帖子,希望以太坊 L2 更加去中心化。他认为,在实践中,L2 应该继承它们所基于的 L1 的安全性。目前的问题是,尽管以太坊 L1 是去中心化的,但基于以太坊的 L2 却不一定是去中心化的。事实上,L2 很难做到像 L1 一样去中心化。例如 Coinbase 的 Base 链,它也将自己呈现为以太坊的 L2。


Vitalik 表示,从 2025 年开始,他将只会公开承认在去中心化工作中达到 Stage 1 或更高阶段的 L2,该阶段的 L2 网络需要理事会 75% 的共识才能推翻证明系统,而且至少要有 26% 的理事会成员独立于 rollup 团队。他认为「这种要求是合理的,并且对于网络的安全是必要的。而且,其他专注于零知识技术的 L2 也正在接近 Stage 1。」


以太坊的「用户体验革命」和发展方向


Vitalik 还强调了账户抽象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体验革命」。目前,主流社会仍有理由不使用加密资产,例如「加密货币效率低下」,但这并不是因为技术的局限性。区块链已经在赋予互联网权力,充当「数字混凝土」的角色(区块链能够创造一种数字硬度,创建坚固且可以抵抗破坏的持久数字结构,就像用混凝土制造出坚硬的物理结构一样)。


实际上,目前用户可以创建一个简单的真实账户(智能合约钱包),只有当用户生成一个证明,证明自己控制着特定电子邮件地址时,才能从中发送交易。因此,现在基本上可以将 Web2 的社交恢复功能引入 Web3 世界。


Vitalik 还提到,需要提高钱包的安全性,尤其是要保护它们免受中心化参与者的侵害。他评论了极端自我主权钱包(助记词冷钱包)或依赖受信任第三方的传统选择(CEX),认为这两种选择都存在固有缺陷。


相比之下,他认为多重签名智能钱包是一种更折中解决方案。通过要求多个私钥来授权交易,多签钱包可以为用户资金提供增强的保护,同时仍保持高度的隐私性。(注:多重签名安全意味着用户拥有多个密钥,例如有 6 个密钥,而发送交易时需要 4 个。甚至可以设定自定义规则,对于小额交易只需要 1 个密钥)。


此外,Vitalik 还谈及以太坊主网上正在进行的技术改进,例如增强去中心化、减少确认时间和提高可扩展性,这些进步将在以太坊未来的成功中发挥关键作用。


根据他的预测,未来以太坊生态系统将朝着社交网络、支付系统、私人矿池、零知识和人类证明技术的方向发展,同时兼具去中心化和实用性。


让我们拭目以待,这个处于「青春期」的协议逐渐走向成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Ebunker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