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 2024
同学社 Academy
“故乡有两个,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想象的。”
“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理解中国社会也是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
临近年关,在外漂泊的游子大都期盼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共度新年。可谈起家乡,对多游子来说,那里似乎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存在。熟悉的是我们年少时的记忆,生活过的乡村或社区,接受教育的学校和市长同伴,一同玩耍成长的邻里伙伴,甚至是我们玩乐过头的一个下午,或者曾经逗留发呆的一个湖边 / 书店 / 公园 / 山坡……
陌生的是,家乡的一切正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或失去原有的样貌。
面对变迁,每年一度回家之旅,我们或多或少都曾产生过这样的问题:这个地方,我为什么要反复离开,又往复返回?家乡于我,究竟是何种关系?这些年,家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故事?这里的老年人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和信仰?这里的青年人对某些问题持有怎样的看法?
……
而说到家,同家乡一样,我们或许也有同样的熟悉与陌生。家里的父母亲友伴随着我们长大,甚至直今仍陪在我们身边。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其实从未真正跟他们产生过对话。探地行动 Fieldwork 在过去组织的青年谈话中,几乎所有的谈话者都曾有过类似的表达:随着成长,父母已经不知道现在的我们是怎样的人了;同样的,我们也从来不知道父母过去是怎样的人。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急速变迁中,这或许是代人必然要面临的父母子女关系。
我们的父母及亲人,他们在怎样的环境成长?他们长大的年代是怎样的?他们是怎样的人?有过怎样的经历和故事?他们是否经历令人骄傲的时刻?他们是否也面临困境?他们是否要遭遇过改变一生的重大选择,他们当时是怎样做决定的?翻翻家里的老照片,他们年轻时候是什么样子?跟自己相比,有着怎样相同或者不同?自己所在的家族又有怎样的经历?而这一切,与此时此刻的“我”以及“我是谁”又有怎样的关系?
如果你对「家与家乡」议题感兴趣,想要了解家乡、家乡的文化与人群、父母、家族的历史,以及通过对“家与家乡”的探索来了解自己,不妨借助这样一个由头,利用寒假和年假时间,采用影像人类学学的方法,对自己的家庭、家族和家乡进行一次观察和记录。
根据往期在地行动的经验,只要我们敢于迈出脚步,进行行动,在这次探索中一定会发现很多值得被看到、探讨、记录和展现的问题,以及真实的故事和生命经验,比如改革开放前后的家庭变迁史、九十年代下岗潮中的真实经历、春节习俗中的乡土人情社会群像、宗族与祭祀、消失和未消失的附近、故乡社会中的性别观念、老一代的爱情观念与故事、家族变迁史等等。
迷你作品探索课:影像人类学课程
同学社 Academy
迷你作品探索课 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互动、讨论、调研、创作、辅导和作品展示等具体实践,帮忙学员挖掘兴趣,探索某个学科或议题,完成简单的迷你小作品,包括理论课程和集体辅导两个部分:
1、理论部分:
(1)理论课程:嘉宾讲解相关专业的理论和技能,比如田野调查方法、口述史方法、摄影和摄像方法。
(2)案例分享会:嘉宾分享相关的实践经历、观察发现或者学术性的研究历程。
2、集体辅导课
理论课学习完成后,在嘉宾协助下,通过小组集体探讨学习的方式,挖掘可能的主题和材料,初步构建自己的迷你项目探索方案,并着手开展方案,尝试进行一些探索创作,完成一个迷你作品,比如个人生命口述史、田野材料、摄影、摄像等,并在小组分享交流。包括三节集辅导课:
(1)第一次集体辅导课:讲师讲解课前发送给学员的调研或项目计划表模板,与学员一起进行集体头脑风暴,讲师针对学员选题和填表时遇到的困惑进行答疑;
(2)第二次集体辅导课:在学员第一次实践行动的基础上进行回顾和交流讨论,讲师针对学员行动的困惑进行答疑,给学员的下一步行动提供建议;
(3)第三次集体辅导课:项目展示,学员展示各自的迷你作品,讲师给予点评,以及提供后续可能的行动建议。
集体辅导课的辅导内容包括:
- 创作一部纪录片:从构想到制作;
- 怎么去发现采访人物、做好前期纪录片策划、发展故事构想;
- 怎么制定拍摄计划(含表格等拍摄文件的分享);
- 怎么去落地拍摄,并就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和反馈建议;
- 点评作品,提供后续的行动建议;
此次影像人类学迷你作品探索,学员可选择如下主题进行实践:
1、面孔:家庭的或村庄的人物影像(家庭历史、村庄切面、家庭成员故事)
2、习俗:用民族志纪录片的方法呈现一个生活的小片段,可以是习俗(如包饺子、祭祖)的过程性记录
3、用影像著史:用影像记录一位老人的历史(个人生命史),建立用影像作为口述史方法的意识,建立文字的及影像的个人生命史
4、其他学员自己感兴趣的主题;
此次影像人类学迷你作品探索,学员可收获如下作品产出(其一):
1、家族图谱和全家福的影像集(收集家族成员的老照片或建立最新的影像库);
2、纪录片影像(15mins 以内,或根据学员行动增加时长);
3、影像口述史影片;
理论课程:视觉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
课程介绍
视觉人类学不仅是一个记录和实践性的科学,它同时也提供方法论。本课程将首先介绍「视觉人类学」的起源和发展。同时,课程聚焦于「民族志纪录片」,探讨影像 + 人类学背后的实践与反思。最后,课程将会介绍纪录片拍摄的制作过程,以及拍摄过程中的方法与经验,帮助大家开启属于自己的「纪录片」之旅。
课程目录:
第一节、「真实的边界」:民族志纪录片的伦理思考
- 伦理问题:以 BBC 纪录片作为例子;
第二节、「视野的改变」:从电影制作到人类学
- 电影制作决定去读人类学;
- 以人类学视角重新看待影像创作;
嘉宾介绍
Jecci,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视觉文化、医疗人类学,毕业论文主题关于「死亡文化」和「安宁疗护」,在中国台湾台北、台中进行田野调查。本科就读于国内中外合办电影电视学专业(制作),曾多次担任导演、编剧拍摄获奖短片和广告。
案例分享介绍
我们如何长大?在一般的语境中,是 18 岁。但在布朗族的语境中,是从加入青年组织的那一刻起,成为一位有责任感的青年,这个阶段青年属于村庄,一直到成婚后才能回归到家庭。类似的集体组织,存在于不同的社区不同的村落,这个分享,将从一个布朗族的青年群体展开,讲述如何用影像去追溯一段濒临消失的历史,理解一位布朗族孩子长大成人的故事,一个社会组织存在的意义,从人类学的视角,做一个群像样貌的影像呈现,再现一部民族志纪录片的完整制作过程。
第一部分:
调查者的第二故乡——村落或社区的观察
主要分享如何获得对一个村落、社区以及社会群体的观察,并从中建立情感连结的过程。
第二部分:
从印象到轮廓——群像的绘制
分享如何从零到一建立一个群体知识库,构建一个越来越丰满的群像。主要从主位与客位视角、访谈、参与观察几个角度展开。
嘉宾介绍:
熊红艳,云南大学民族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人类学、民族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在云南泸沽湖、建水团山、西双版纳章朗村、湖南勾蓝瑶寨等地做田野调查。纪录片作品《皇恩府》、《团山村落影像志》、《章朗青年》。其中,《章朗青年》获 2023 年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展乡村与社区单元优秀奖。
影像人类学课程(理论)时间安排:
理论课程一:影像人类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真实的边界」:民族志纪录片的伦理思考
报名信息 / 2024
同学社 Academy
2、地点:线上 · 腾讯会议(理论课结束后,录播回放有效期为 3 个月)
3、课程对象:同学社参与学员多为 16 岁以上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小伙伴;如对课程有浓厚兴趣,也欢迎其他年龄段学员报名。
4、报名费用:
380 元 影像人类学理论课课程(两节理论课程 + 一节案例分享会)
980 元 影像人类学理论课课程 + 三节集体辅导课(根据学员想要探索的选题,由课程组分配集体辅导课的嘉宾,学员最终将单独产出一项迷你影像作品)
备注:只参与理论课程但不参与集体辅导课的学员,也可以在课程群内自由组队,进行影像创作的交流分享和共学;
5、课程优惠:
早鸟价:原价基础上优惠 20 元,早鸟报名截止日期为 1 月 5 日。
双人以上团购价:原价基础上优惠 20 元。
早鸟加双人以上团购价:原价基础上优惠 40 元。
同学社课程分享福利:将此文分享到朋友圈,报名课程可再减免 30 元。
同学社老学员分享福利:
(1)曾经报名过同学社任一付费课程 / 营地的学员,可在以上优惠基础上再减免 30 元;
(2)曾经报名过同学社任一课程 / 营地的学员,转发课程到朋友圈及百人以上微信大群,可以免费试听一节理论课或案例分享课;
6、报名方式:请添加同学社小助手微信:tongxueshe12345 或扫描下方微信二维码。简单自我介绍后,联系同学社 Academy 小助手进行微信或支付宝转账。营地成行后,小助手会将导师和学员加到同一微信群进行后续课程交流。
7、退费说明:课程成行后,活动前 21 天之前取消的,退还 90% 活动费用;活动前 14 天之前取消的,退还 70% 活动费用;活动前 14 天内及当天取消的,不予退款。
《2021 暑期营地:泉州搜神记,民间信仰人类学田野调查|同学社 Academy·营地预告》
备注:如果您有意与我们取得联系,可扫描添加同学社 Academy 小助手微信:tongxueshe12345 并备注来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