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梳理 Polygon:以太坊扩容瑞士军刀的现状、未来增长点和估值分析
2022-10-26 15:12
Mint Ventures
2022-10-26 15:12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Polygon 如果能在下轮周期中的公链竞争中继续脱颖而出,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撰文:李雨轩、王叶

 

报告要点


核心投资逻辑


Polygon 围绕以太坊的扩容提供了非常综合的方案,综合素质比较优秀,属于值得长期关注的项目,具体关注逻辑总结如下:

 

  • 以太坊扩容是目前加密行业想要引入更多用户所面临的头号问题,扩容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 Polygon PoS 的过往发展积累了较好的用户和开发者口碑,也始终与以太坊社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用户、开发者以及以太坊社区的良好关系为 Polygon 提供了比较稳固的基本盘
  • 团队大力投入的 ZK Rollup(Zero Knowledge Rollup)是目前最被看好的扩容技术方案之一,并且 Polygon 通过持续的资金投入和几次成功的并购,在 ZK 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先发优势,是未来极有希望的业务增长点
  • 团队具备比较优秀的战略水平和执行力,体现为良好的业务前瞻水平、快速的业务落地能力以及出色的市场营销和商务拓展能力,其在引入传统企业和非 Web3 互联网企业的成绩尤其出众
  • 横向比较其他公链项目,其总体估值水平目前处于偏低区间


主要风险


  • Polygon PoS 在后续的公链竞争中失速,无法吸引和留存开发者和用户
  • 以太坊扩容发生重大技术路线转变,ZK Rollup 方向不再被社区所认可,冲击 Polygon 相关业务的前景
  • Polygon 的 ZK Rollup 子项目的研发进度大幅不及预期
  • Polygon PoS 的官方跨链桥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估值


通过横向的指标比对,即使在不考虑 ZK Rollup 子项目价值的情况下,我们判断 Polygon 市值相对其他 Layer 1 项目的估值也处于偏低位置;通过对比自身历史数据,我们判断目前 Polygon 的估值处在中位区间。

 

更多内容,详见估值水平一节。

 

本文由笔者基于撰文时的项目信息、市场背景写就。受限于作者的认知和信息局限,文章内容可能存在数据、事实、分析推演层面的错误,欢迎同业交流指正,本文所有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业务范围


Polygon 致力于解决以太坊的扩容问题,旗下共有 6 种扩容方案,具体包括:


  • Polygon PoS:是一条 EVM(以太坊虚拟机,Ethereum Virtual Machine)兼容的侧链,于 2020 年 6 月 1 日上线,是目前 Polygon 的主要业务。
  • Polygon Avail:目标是成为区块链世界通用的数据可用性层(各种侧链、Layer2 将完整交易记录上传到以太坊主链验证和存档,并且确保可以随时调取和使用) 在 Avail 的设想中,各种侧链、Layer2 将所有的交易数据统一上传至 Avail,Avail 来对交易数据进行排序和记录,通过密码学的手段来保证交易数据准确并且可验证,从而保证了数据可用。如此对于其他的侧链和 Layer2 而言,则可以省去这部分成本。Polygon Avail 已经于 2022 年 6 月 29 日上线了测试网。
  • Polygon Nightfall:Nightfall 是 Polygon 与安永合作成立的一个面向企业客户的 Optimistic Rollup,同时结合了部分零知识证明的特性,目前已经在测试网阶段。
  • Polygon zkEVM:最初项目名为 Hermez,在 2021 年 8 月 Hermez 被 Polygon 收购后更名为 Polygon zkEVM。Polygon zkEVM 是一个 ZK Rollup,拥有操作码层级的兼容度。在 V 神的 EVM 兼容性等级分类中,当前 Polygon zkEVM 与 Scroll 并列为第三级,超过其他 ZK Rollup,在 EVM 兼容性方面处于目前的 ZK Rollup 里的前列。
  • Polygon Zero:2021 年 11 月,Polygon 收购 mir 并改名 Polygon Zero。Poygon Zero 在 2022 年 1 月发布了 Plonky2,据官网材料表示,Plonky2 是世界上最快的递归零知识证明器(后文会详细介绍),也是 Polygon Zero 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Polygon Zero 预计 2022Q4 初步上线测试网,实现分片 +zkEVM。
  • Polygon Miden:2021 年 11 月,Polygon 宣布计划开发以太坊扩容产品 Polygon Miden,Miden 使用 ZK-Stark 技术从而可以对抗量子计算,强调对链下交易验证的能力。Miden 预计 2023Q1 上线主网。


在这 6 种扩展方案里,ZK Rollup 的 3 个项目 zkEVM、Zero、Miden 在设计上具有完全等同于以太坊主网的安全性,而 Polygon PoS 则相对安全性要低一些。

 

来源 :Polygon 官网


除了上述的扩展方案之外,Polygon 还推出了自己的 DID 系统 Polygon ID,以及开发者工具 Edge 和 Supernets。

 

从 Polygon 目前的发展来看,Polygon PoS 是 Polygon 的基本盘,而由 Polygon zkEVM、Polygon Miden、Polygon Zero 和 Polygon Nightfall 组成的 ZK Rollup 矩阵,则是目前较被市场认可的潜在增长点,我们将在下文着重介绍 Polygon 的这两部分业务。

 

项目历史和路线图



业务详情


Polygon PoS


Polygon PoS 于 2020 年 6 月 1 日正式上线主网,是目前 Polygon 正在运行的主要业务。

 

技术架构:与 BNB Chain、Solana 等相对独立的区块链不同,Polygon PoS 是以太坊的一条侧链,我们有必要先来简单了解其架构。Polygon PoS 架构总体可以分为三层:

 

  • 在以太坊链上部署的一系列合约
  • PoS 的 Checkpoint 节点
  • Matic 侧链


 来源:Polygon 官网


在架构中起核心作用的是「PoS 的 Checkpoint 节点」,正是这些节点生产并验证了 Matic 侧链上的所有区块,并且定期地在以太坊和 Matic 侧链之间进行信息同步。具体而言,这些 PoS 节点通过监听以太坊链上的事件将以太坊主网的信息传递给 Matic 侧链;通过定期地将 Matic 侧链生成的多个区块聚合到 Merkle 树发布到以太坊链上,从而实现 Matic 侧链 ->以太坊主网的信息同步。

 

由上述流程,我们也可以发现 Polygon 的以太坊侧链架构与 Rollup 等 L2 以及其他独立的 L1 之间的区别:

 

相比于 Solana 等独立的 L1,Polygon 验证节点的核心工作就包括将信息在以太坊主链和 Matic 侧链之间进行同步,即无法脱离其主链(以太坊)独立存在。

 

而相比于 Arbitrum、Optimism 等 Rollup,虽然 Rollup 的 Sequencer( 排序器 ) 与 Polygon 的 PoS 节点都承担着将侧链 /Rollup 信息同步到主网的作用,但是 Rollup 的 Sequencer 向以太坊主网的智能合约传递信息时需要进行严格的校验,因而使得其能够继承以太坊主链的安全性。而 Polygon 的架构中,信息从 Matic 侧链 ->以太坊主网的步骤更多的是结果同步,而不是校验,因而整个 Polygon PoS 的安全性事实上是由其 PoS 节点来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而言,Polygon 则与 Solana 等独立的 L1 一样,需要自行来保障其安全性。

 

生态进展:自 2020 年上线以来,Polygon PoS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蛰伏期,进入 2021 年二季度以后,Polygon 的发展非常迅速,是继以太坊、BNB Chain 之后第三条具有比较完善生态应用的公链。

 

分业务领域来看,Polygon 在 DeFi 领域的追赶相当迅速,在 2021 年的相当长时间内,Polygon 的 TVL 都仅次于以太坊和 BNB Chain。

 

这种快速发展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与其他要做「以太坊杀手」的公链相比,Polygon 从最开始就把自己定义为以太坊的一个补充,团队也邀请了以太坊基金会的成员来做顾问,其侧链的定位也可发现其对以太坊的友好态度。正是这种和以太坊社区尤其是开发者的良好关系,使得 Defi 龙头 Uniswap、Aave、Curve 在进行多链扩张时,第一个选择的链都是 Polygon。

 

二是在 2021 年 4 月底,Polygon 推出了 1.5 亿美元的 DeFi 发展基金,来补贴用户使用 Polygon 网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 Polygon 的 Aave 存借或者 Curve 做 LP 都可以获得 Polygon 官方给予的 MATIC 代币奖励。

 

数据来源: Defillama


不过或许是由于 DeFi 龙头们的品牌效应太过明显,Polygon 链上 DeFi 项目的创新度略显不足。从 TVL 角度来看,在排名前 10 的项目中,只有 Quickswap、KlimaDAO 是 Polygon 原生的项目,其他项目均源自其他链,而 Quickswap 是 Uniswap v2 的 Fork,KlimaDAO 则可以被视作 Ohm 的 fork。

 

在 NFT 方面,Polygon 展现出了强大的布局眼光,在 2021 年 6 月底,Opensea 支持了 Polygon 链,Polygon 与以太坊几乎各自分走了 NFT 的高端与低端市场。此后,受益于廉价快速的交易体验,Polygon 链上 NFT 交易量一度接近甚至超越以太坊的水平线。但 Polygon 链上 NFT 交易均价极低,常常不足 100 美元,总交易额也大幅低于以太坊,在 NFT 熊市来临时,专注低端 NFT 市场的 Polygon 表现出了更明显的下滑趋势。

 

来源:Opensea,Mint Ventures 整理

 

数据来源:Crypto Slam,Mint Ventures 整理


在游戏和元宇宙方面,元宇宙的两个龙头项目 Decentraland 和 The Sandbox 分别于 2021 年的 4 月和 6 月部署在了 Polygon 链上。根据 Footprint 的数据统计,Polygon 链上的活跃游戏项目在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都仅次于 BNB Chain,而在今年 7 月份更是反超了 BNB Chain,成为活跃游戏项目最多的区块链。

 

数据来源:https://www.footprint.network/chart/Active-Projects-by-Chain-New-fp-28725?on_date=past365days~


在 2021 年 7 月,Polygon 宣布成立 Polygon Studios,专注在 NFT、Gaming 和 Metaverse 领域的投资。到今天为止,根据 Messari 的数据,Polygon Studios 已经投资了超过 36 个项目。另外 Polygon 的联合创始人 Jaynti Kanani 和 Sandeep Nailwal 也是非常活跃的天使投资人,他们分别投资了 25、69 个项目。而这些项目几乎都会部署在 Polygon 链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ave 团队的底层社交协议 Lens Protocol 也选择构建在 Polygon 上,主打碳中和的 Toucan Protocol 以及 KlimaDAO 也部署在 Polygon,显示 Polygon 也支撑了一部分 Web3 领域内稀缺的方向性创新。

 

在链下的扩展方面,鉴于 Polygon 在以太坊生态内的特殊地位,以及相比以太坊而言更优秀的环境友好性(ETH Merge 之前)和低廉快速的体验,Polygon 是 Web2 及传统企业想要试水区块链或者 web3 的最佳选择之一。仅近半年内,Polygon 与 Web2 及传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情况就包括:

 

  • 9 月 27 日,股票和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Robinhood 宣布推出基于 Polygon 的 Web3 钱包;
  • 9 月 12 日,星巴克宣布与 Polygon 合作,利用 Polygon 提供的区块链技术来支撑其会员和合作伙伴忠诚度平台–Starbucks Odyssey;
  • 7 月 18 日,梅赛德斯奔驰推出了构建在 Polygon 上的数据市场 Acentrik;
  • 7 月 13 日,Polygon 入选了 Disney 的加速器计划,是同批 6 个项目中唯一的公链项目;
  • 5 月 23 日,电商巨头 eBay 在 Polygon 链上发行了其首个 NFT 系列,用户可以直接在 eBay 网站上购买 NFT;
  • 5 月 10 日,社交巨头 Meta 宣布与 Polygon 合作为 Facebook 和 Instagram 创建 NFT 平台;


如何引入更多的用户,是整个 Web3 世界的长期课题。传统企业以及 Web2 巨头具有数千万乃至上亿、上十亿的用户,从实现路径而言,与他们合作是 Web3 引入用户的切实可行之路。在这方面,Polygon 所取得的进展要远远好过其他公链。虽然上述探索都还在早期,不过我们可以期待,未来 Polygon 与传统企业以及 Web2 巨头会有更深度的合作,从而为 Polygon 乃至为整个 Web3 世界带来更多的用户。

 

以上,我们或许可以勾勒出 Polygon PoS 生态发展的一些脉络:

 

  • Polygon PoS 发展的最核心基础是其低廉的费用和以太坊社区的支持。虽然 Arbitrum 和 Optimism 也同样有以太坊社区的支持,但是其链上的 Gas 费用 ( 单次几十美分~几美元 ) 对于高频交互而言仍然太贵。在以太坊生态内,如果想要做一些链上交互较为频繁的应用,Polygon 几乎是唯一选择。
  • 以交易和借贷为代表的 DeFi 协议是链上的基础设施,支撑着链上的各类活动。蓝筹 DeFi 协议具有被用户所认可的体验、尽职负责的团队、以及优秀履约历史带来的信任,重复造轮子必要性不大,所以 Polygon 采取了简单的补贴龙头策略,Aave、Curve、Uniswap 以及 Quickswap,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 DeFi 需求。
  • 游戏和元宇宙领域更重视独特的体验,不同项目之间的体验差异较大,Polygon 在这个领域采取了投资 + 孵化的策略进行了广泛的布局,通过投资给 Polygon 链上带来更多的优质项目。
  • 在 Web3 之外的更广阔的世界里,Polygon 积极地与各个巨头进行合作,从而实现「将世界带入以太坊」的愿景。


ZK Rollup


Rollup 是以太坊目前执行层最被认可的扩容方案,其核心是在以太主网之外执行事务,而只将数据发布到以太坊主网,从而实现扩容的目的。

 

目前 Rollup 有两种主流方案,Optimistic Rollup 以及 ZK Rollup,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主网如何来验证 Rollup 上传的交易。

 

Optimistic Rollup 并不验证这些交易,而是「乐观地」假设交易默认都是善意的,设置了一段时间(7 天)的挑战期,任何对这些交易有疑问的人都可以在挑战期内通过提交「欺诈证明」来挑战这些交易。

 

ZK Rollup 则是将链下运行计算的结果汇总成一个「有效性证明」,然后将这个「有效性证明」提交到以太坊主网。在零知识证明的机制下,以太坊主网的合约虽然并不「了解」交易的实际情况,却能通过对这个「有效性证明」的验证来验证这一批交易的真实性,从而保证 ZK Rollup 可以在继承以太坊主网安全性的前提下实现扩容。

 

ZK Rollup 是 Polygon 所深度布局的业务方向,在 21 年 8 月宣布要使用 10 亿美金来支持 ZK 技术,Polygon 的 zkEVM、Miden、Zero 3 个扩容项目也都是 ZK Rollup 的方案(Nightfall 也用到了一些 zk 的技术)。相比 Optimistic Rollup,ZK Rollup「随着 ZK-SNARK 技术的改进,中长期内会在所有用例方面胜出」(Vitalik, 2021),只不过由于开始发展的时间较晚,目前 ZK Rollup 的整体发展进度受制于 EVM 兼容不足,Polygon 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不过赛道内也有 Scroll、Zksync、Starkware 等强劲的竞争对手,关于 ZK Rollup 的竞争格局,我们将在 ZK Rollup 赛道格局一节详细讨论。

 

Polygon zkEVM:强调 EVM 兼容性的 ZK Rollup


Polygon zkEVM 原本叫做 Hermez,Hermez 曾经有个 1.0 版本的产品,已经在 2021 年 3 月成功上线,这个版本可以支持转账支付场景,但是并不兼容 EVM。

 

在 2021 年 7 月,Hermez 团队宣布开发 zkEVM(Hermez 2.0),开发完成后将为以太坊带来一个完全兼容的 zkEVM。紧接着在 2021 年 8 月,Polygon 以 2.5 亿美元收购 Hermez,原 Hermez 代币 HEZ 按照 1 HEZ = 3.5 MATIC 的汇率进行兑换,通过代币的形式完成了收购,同时 Hermez 团队的 26 名成员也并入了 Polygon 团队。

 

Polygon zkEVM(Hermez 2.0)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来源:https://docs.hermez.io/zkEVM/Overview/Overview/#zkevms-architectural-overview


Polygon zkEVM 的详细架构较为复杂,不过官方文档有比较清晰的描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前往官方文档了解更多,我们在此简单描述 Polygon zkEVM 的架构:

 

  • zkNode,其中包括排序器 (Sequencer)、聚合器 (Aggregator) 和同步器 (Synchronizer)
  • Sequencer 接收来自用户的交易,将它们作为一个批次进行预处理,然后将该批次作为有效的交易提交给 PoE(效率证明,Proof of Efficiency) 智能合约。任何拥有运行 zkEVM 节点所需软件的人都可以成为 Sequencer,提议有效批次的 Sequencer 可以收到交易请求者或网络用户支付的费用的激励。
  • Aggregator 的任务是为 Sequencer 提出的 L2 交易提供有效性证明。除了运行 zkNode 之外,Aggregator 还需要专门的硬件–zkProver 来创建 zk Proof(零知识有效性证明)。作为提供这个服务的报酬,Aggregator 可以向 Sequencer 收取 MATIC 费用。
  • Synchronizer 负责从以太坊区块链读取事件,包括新批次以保持状态完全同步。同时 Synchronizer 对外提供接口来获取数据,其中包括 Sequencer 发布的交易数据和 Aggregator 发布的有效性证明。
  • zkProver 是 Polygon zkEVM 的核心组件,也是最为复杂的模块。核心的计算和执行过程都是在 zkProver,也就意味着 EVM 的兼容性需要由 zkProver 来保证。zkProver 内部还细分一个主状态机执行器、一组辅助状态机,以及 SNARK 证明组件和 STARK 递归证明组件。

 

zkProver 架构 来源:官方文档


  • 效率证明 (PoE) 共识算法。在 Polygon zkEVM 中,产生新的批次的 Sequencer 可以获得维护网络共识的奖励,PoE 机制主要用于选择哪个 Sequencer 可以来提交批次,PoE 算法可以尽可能高效、去中心化地维护整个 Rollup 网络的工作正常进行。
  • Layer X 到 Layer Y 的桥,负责将资金从任意 Layer 传递到其他 Layer 。


在今年 7 月 20 日,Polygon 开源了其 zkEVM 的代码,计划在今年 Q3 开放无许可的公开测试网,并在 2023 年初正式主网上线。

 

Polygon Zero: 极快的递归证明


Polygon Zero 的前身是 Mir。Mir 在 2019 年成立,一直在探索递归 ZK 证明。递归证明简而言之就是「对证明的证明」,即可以通过对「一个交易」的验证来验证「一组交易」,从而提高对证明的验证效率。Mir 团队在 2020 年发布了递归证明 Plonky,可以在 15 秒内生成递归证明。

 

在 2021 年 12 月,Polygon 以 4 亿美元 (1 亿美金 +1.9 亿枚 MATIC 代币 ) 收购了 Mir,并将 Mir 更名为 Polygon Zero,此次收购与对 Hermez 的收购一样,也同时将 Mir 团队全部并购到了 Polygon 团队中。

 

在收购的同时,Zero 宣布发布了 Plonky2,可以在 Macbook Pro 上仅用 0.17 秒就生成一个递归证明,比现有的方案速度提升了 100 倍,同时也可以在 20 秒的时间就完成任意证明(不仅限于递归证明),Plonky2 已经在 2022 年 1 月开源。

 

Polygon Zero 希望建设由 Plonky2 支持的 zkEVM,如果实现,这将可能是最高效快速的 ZK 证明系统。Zero 目前并没有详细的公开文档,根据官网及 Mir 的部分文档,Polygon Zero 的系统内的证明流程如下:

 

来源:Polygon 官网


  • 系统对每两笔交易生成一个聚合证明。
  • 再对两个聚合证明生成一个新的聚合证明,层层递归,最终形成一个针对整个区块内全部交易(最高 3000 笔)的聚合证明。
  • 再对这笔聚合证明生成一个区块证明。
  • 最终将这个区块证明上传至以太坊主网。


Plonky2 所提供的快速递归能力是实现上述流程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架构下,Zero 将会有如下几个显著的优点:

 

  • 递归证明的特性大大降低了新的验证者在加入网络时验证历史交易的成本。
  • 递归证明的大小只有 45kb。
  • 由于最底层的证明生成是可并行的,这就给予了 Zero 的架构「横向扩展」的能力:仅需在网络中添加更多的机器就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这也就意味着协议的吞吐量不受网络上最弱节点的限制,而仅受网络内的总计算量限制。


除此以外,并行的递归证明架构,还使得 Polygon Zero 的节点天然地获得了分片特性。

 

分片的核心,是将一段时间内的交易记录,分给不同群体各自处理一个分片,然后整合成完整区块。例如原先系统每秒处理 100 笔交易,现在把系统分为 10 片,每片每秒处理 100 笔交易,理论上系统将拥有每秒 1000 笔交易的并行处理能力。

 

然而分片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整个区块的负责人,必须验证每个分片内的记录都是正确的,因为每个分片都相对中心化和易出错,假设原先 51% 攻击才能修改主网的一笔记录,而直接攻击分片一笔记录的门槛是 5.1%。

 

显然,在验证时,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验证者完整重算原先各种分片内的交易,这样分片就完全失去了扩容的价值。而在传统领域中,整体区块是无法直接验证单个分片的。因而,以太坊等公链的分片,通常采取如下的策略:

 

  • 每个分片内部必须存在博弈,例如将打包者和出片者分拆,让打包者各自打包后向出片者竞价出售,出片者则保证绝对随机产生。
  • 总体的验证委员会也需要分工来保证效率,但必须是每次足够随机的分配,且委员会需要经常进行重分配,否则验证者只需攻破一个验证组就可以轻松地删除记录。
  • 通过 KZG 承诺 (Kate-Zaverucha-Goldberg 多项式承诺 ) 等方案,让验证者各自验证碎片,来尽可能降低数据缺失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打包 - 出块 - 验证的过程中,需要有若干基于博弈的复杂机制来保证安全性,这是相对低效的并行处理(分片)模式。

 

 

来源:https://mirprotocol.org/blog/Recursive-proofs-on-Mir


但是在 Polygon Zero 中,由于递归零知识证明的特性,使得整个区块的负责人可以轻松从每个细分区域的证明中轻松直接读取交易的有效性。因此,Polygon zero 分片(并行处理)的机制,要远比传统基于博弈论的分片简单高效。

 

来源:https://mirprotocol.org/blog/Recursive-proofs-on-Mir


当然,ZK Rollup 级别的分片只能促进 Layer2 自身的高效运转,若要实现全系统的扩容,还需要增加整个 ZK Rollup 对交易的压缩率。

 

Polygon Miden:基于 STARK 的开源 zkVM


Polygon Miden 是一个基于 STARK(Scalable Transparent Argument of Knowledge) 的 ZK Rollup。目前绝大多数的 ZK Rollup 都是基于 SNARK(Succinct Non-Interactive Argument of Knowledge) 的,只有 Starkware 和 Polygon Miden 在开发基于 STARK 的 ZK Rollup。

 

关于:STARK 与 SNARK

 

ZK-SNARKs 在 2012 年提出,相关的研究和实践(Zcash、Loopring 以及摩根大通)较多,总体更加成熟。在验证时间、压缩效果、Gas 消耗等指标方面均占有优势。

 

ZK-STARKs 在 2018 年正式发表于学术论文,提出者是 Starkware 团队,相比 SNARK 主要具有免初始化可信设置、量子抗性的优势,被认为是长期来看更加安全的证明方案。

 

两者之间的对比可见下表:

 

来源:https://consensys.net/blog/blockchain-explained/zero-knowledge-proofs-starks-vs-snarks/


Miden 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来源:Polygon 官网


  • 交易首先会分发送给 Miden 的执行节点;
  • 执行节点一次将 5000 笔交易捆绑到区块中,并生成 STARK 证明;
  • Miden Layer 2 将 200 个区块聚合在一起,生成一个 STARK 证明 a,来证明这 200 个捆绑的区块(每个包含 5,000 个交易)是有效的;
  • 最终 STARK 证明 a 将会被上传到以太坊来达成共识。


Miden 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 Miden VM 和 Winterfell:

 

Miden VM 前身为 Distaff VM — 第一个基于 STARK 的虚拟机。Distaff 自 2020 年初以来一直处于开发阶段,并经历了多次开发和用户测试迭代。

 

Winterfell 则是一个高性能的 STARK 证明器,由 Miden 的创始人 Bobbin 在 Facebook 时领导开发。

 

根据官方的介绍,我们总结 Miden 的主要特点如下:

 

  • 相比采用 SNARK 证明的 ZK Rollup,Miden 采用了长期来看更加安全的 STARK 证明 ( 虽然短期更贵,但是后续可以通过递归证明的方式来处理 );
  • 相比同样采用 STARK 证明的 Starkware 相关产品,Miden 是完全开源的。
  • 对开发人员友好:Miden 的目标是让开发人员甚至无需学习任何有关密码学或 zk 证明的知识,即可在此 zkVM 之上运行智能合约。
  • 支持多种编程语言:除了 Solidity 之外,团队正在努力增加对多种编程语言(包括 Move)的支持。


Miden VM 目前已发布 alpha 版本,在 8 月 22 日刚刚发布了图灵完备的版本 v0.2,其正式版本计划于 2023Q1 上线。

 

Polygon Nightfall:面向企业的区块链解决方案


21 年 9 月,Polygon 和会计与企业服务的巨头安永 (EY,Ernest & Young) 建立了合作关系,随后发布了 Polygon Nightfall。在 22 年 5 月,Polygon Nightfall 上线了测试网,计划在今年上线主网。

 

安永其实从 19 年开始就进行了 Nightfall 的相关工作,其目标一直是面向企业的区块链服务,所以在 Nightfall 的相关设计中,一直强调交易的隐私性,即用户的链上交易并不是完全公开的。他们最初希望在以太坊主网构建,后来发现在以太坊主网拥有隐私过于昂贵,于是转向 L2 并最终选择和 Polygon 合作。

 

Polygon Nightfall 的架构 来源:Polygon 官网


Polygon Nightfall 本质上是一个 Optimistic Rollup,然后叠加了诸多零知识证明的特性,从而实现了交易记录的匿名性(待 zk 技术成熟后,未来 Polygon Nightfall 将采用完全的 ZK Rollup 方案)。

 

对于企业而言,Nightfall 的主要优势是安全、隐私和效率:

 

  • Rollup 的特性使得 Nightfall 继承了 ETH 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信任成本;
  • zk 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无需对外泄露完整的交易记录,便于某些业务的开展;
  • Rollup 模式大幅地降低了网络的成本。此外,Polygon Nightfall 采用资金池模式,即资金池提供者代替企业完成 7 天欺诈证明期,从而协助实现高效的企业运转。


根据 Polygon 官网的介绍,Nightfall 主要的目标用例是供应链行业,相比于现在的供应链行业,Nightfall 可以提供:可追溯不可篡改的供应链数据,高效的数据核对和真实性证明,以及安全的支付方式、快速的结算能力和低廉的交易成本。

 

虽然实际的业务情况还需要等待上线之后才能检验,不过与安永的这次合作显示了 Polygon 团队不俗的战略构思和落地能力:可以借助安永在全球范围内对企业服务的广阔渠道来进行推广;同时在产品路径上也不拘泥于技术路径,选择最具有实操性的 Optimistic Rollup+ZK+ 资金池的方式来切实的满足业务需求。

 

融资和团队情况


融资情况


  • MiH Ventures 参与 Polygon 种子轮投资,投资金额 16.5 万美元。
  • 2019 年 4 月 24 日,官方宣布在币安进行 IEO,以 $0.00263 的价格筹集 500 万美元,占代币总量的 19%。
  • 2019 年 4 月 30 日,官方宣布获得 Coinbase Ventures 的 45 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占代币比例为 1.71%。
  • 2020 年 12 月 20 日,Polygon 宣布获得天使投资人 John Lilic 100 万美元的投资。
  • 2022 年 2 月 7 日,Polygon 获得红杉资本(印度)领投的 4.5 亿美元融资(没有披露融资成本),参投方包括 Tiger Global、软银、Galaxy Digital、Republic Capital、Makers Fund、Alameda Research、Alan Howard、Alexis Ohanian、Steadview Capital、Elevation Capital、Animoca Brands、Spartan Fund、Dragonfly Capital、Variant Fund 和 Kevin O’leary 等其他 37 家机构和个人。


团队情况


 


Polygon 团队最初共有 4 名联合创始人,其中三位来自印度:

 

Jaynti Kanani,联合创始人&CEO,2011 年毕业于印度 Dharmsinh Desai 大学工程学院,此后一直从事开发工作,直至 2017 年共同创办 Matic Network。

 

Sandeep Nailwal,联合创始人&COO,毕业于印度孟买国立工业工程学院,曾在德勤做过咨询,后来一直从事运营方面的工作。

 

Anurag Arjun,2006 年毕业于印度尼尔马大学理工学院,曾在多家公司担任产品和项目经理。

 

Mihailo Bjelic, 联合创始人。曾经在贝尔格莱德大学学习信息系统工程。

 

在一系列的并购之后,团队又吸纳了如下的核心成员:

 

David Schwartz, 原本是 Hermez 的项目负责人,David 在 IT 行业拥有超过 20 年的经验,自 2018 年开始接触区块链,除了 Hermez 之外,还创立了 DID 方向的项目 Iden3,这个项目也是 PolygonID 的底层协议之一。

 

Jordi Baylina, 是 Polygon zkEVM 的技术负责人。Jordi 是一位资深的 Solidity 开发人员,也是白帽集团的联合创始人,曾经在 TheDAO 和 Parity Multisig 黑客事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参与审计了 MakerDAO 以及 Aragon 等项目,在以太坊开发者社区中很有影响力。

 

Antoni Martin,负责 Polygon 与企业的对接,他在银行系统有着近 20 年的工作经验。

 

Bredan Farmer 和 Daniel Lubarov, 这两位原本是 Mir 的联合创始人,Bredan 此前在 Duke 大学从事研究工作,Daniel 在支付公司 Square 以及 Google 都有过工作经验。他们两位提出的 Plonky2 可以在 0.17 秒内生成递归证明,极大提高了递归证明的商用进程。

 

Bobbin Threadbare, 负责 Miden 业务,他在 zk-STARK 的领域做出了诸多贡献,是 STARK 领域的专家。

 

另外,Ryan Wyatt 负责领导 Polygon Studios ,他曾任谷歌全球游戏合作伙伴主管和 YouTube 游戏主管, 并且曾经游戏评论员参与过电子竞技项目,在游戏领域有着不俗的影响力。

 

Polygon 的顾问团队也非常强大,包括在 Zcash 和以太坊的核心贡献者 Hudson Jameson、Bankless 的联合创始人 Ryan Sean Adams、Coinbase 的钱包工程主管 Pete Kim、以及亿万富翁 Mark Cuban 等等。

 

 

总体而言,Polygon 团队和顾问的背景在 Crypto 的项目中显得非常的多元化,在人员履历方面也显示了他们技术和运营两个条线并重的特点。

 

在一路的发展过程中,Polygon 团队最初想做的 Plasma 扩容方案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掉队,但是 Polygon 却几次及时地调整业务方向,表现出了非常强的战略布局能力和务实的落地能力,体现在:

 

  • 在 20 年 6 月 DeFi Summer 开始之前,Polygon 就上线了 PoS 架构的侧链,上线时间要早于 9 月 1 日上线的 BNB Chain。同时在 BNB Chain 依靠开发者补贴成功地吸取以太坊流量之后,Polygon 团队也迅速响应,在 21 年 4 月份开始跟进补贴策略,并推出了生态基金,直接对头部应用的用户行为进行补贴,迅速地提升了应用的 TVL 数据,从而使得 Polygon 成为贯穿 2021 年一整年的公链大战叙事的重要参与者。
  • 在 Arbitrum 和 Optimism 这两个 Optimistic Rollup 都还没上线的 2021 年 8 月,就在看好的 ZK 赛道下重注,宣布了 10 亿美元的投资计划,迅速将 Hermez 和 Mir 两个优秀的 ZK 团队通过人员 + 项目一同并购的方式深度绑定入自己的生态,极大的提升了自身在 ZK 领域的技术能力,这也是在 Crypto 领域(目前看来)为数不多的成功并购。而且这种并购在 ZK 领域还产生了很好的协同效应,zkEVM、Zero、Miden 业务方向有所区别又可以互补,比如 Polygon zkEVM 选择 64-bit 的 small field 的 STARK 证明生成就是采取了 Polygon Zero 的建议。


业务分析


行业空间及潜力


根据 Redpoint 的董事总经理 Tomasz Tunguz 的数据,目前全球互联网用户有 50 亿,而链上用户在百万数量级;全球的互联网开发者有大概 2700 万名,而 Web3 的开发者在万人的数量级。如果我们相信在并不遥远的将来,Web3 可以通过更广泛的自由和更便宜的信任引入 Web2 的绝大部分用户,那从用户和开发者的量级来看,目前仍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当然,Web2 用户迁移到 Web3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需要等待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但是这里的巨大发展空间,是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公链所面对的巨大机会。

 

以太坊是智能合约公链的开创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合约公链。在过去的 7 年内,我们看到了智能合约给以太坊带来的巨大可能性:用户可以在链上进行交易、借贷、理财、游戏、创作、社交……在本轮周期我们见到了 Axie Infinity 和 StepN 是如何在一段时间内深入改变数百万人生活方式的。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去信任、无许可的区块链之上,一切行为都被提前公之于众的规则所约束,而对规则的一切修改也都是公开透明的:代码而不是人,约束着这一切。智能合约公链的终极目标——承载几十亿人的各种商业行为,如果实现,在 Web2 时代所真正应该对标的,不是 Google Meta 等公司,而是国家。

 

在 2020-2021 年,链上陆续爆发的 DeFi、NFT 和 Game 的热潮中,以太坊的昂贵和缓慢严重的影响了用户体验,也影响了以太坊自身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一系列主打低廉高速的公链或跨链平台迅速发展,也造就了加密市值排名前 20 的 Solana、Polkadot、Cosmos、Polygon、Avalanche 这一批新项目。

 

本质上,以太坊的扩容方案和其他的 L1 公链解决的都是扩容问题,只不过是选择了不同的实现路径:是基于以太坊还是取代以太坊。虽然目前处于熊市,但是资本在新公链和各个 Rollup 方案上仍然积极地进行投资,也显示了资本对于扩容这一赛道的认可。

 

综上,Polygon 所处的以太坊扩容赛道,行业空间广大,是过去和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整个加密世界最主有吸引力的叙事之一。

 

Polygon PoS 的竞争格局


而在目前的加密熊市背景之下,智能合约公链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Terra 壮烈崩盘、Fantom 偃旗息鼓、Tron 悄悄爬上了 TVL 的第二把交椅,另外新公链 Aptos 和 Sui 近期逐步引发了市场关注,也掩盖了 Solana 的锋芒。

 

传统上,加密投资者通常使用 TVL 以及用户支付的费用作为主要指标来衡量公链之间的竞争。

  

公链 TVL 排名 数据来源:Defillama

 

公链的年化费用 数据来源:Tokenterminal


从 TVL 来看,Polygon 目前有 12.8 亿的 TVL,位居第五。从用户支付的费用来看,Polygon 用户所支付的费用在所有区块链中列第六(如果抛掉 Bitcoin 和 Filecoin 两个非智能合约公链则列第四)。

 

从 TVL 和公链数据来看,Polygon 的竞争对手包括:BNB Chain、Solana、Avalanche、Optimism、Arbitrum、Cosmos、Polkadot。

 

这些公链的特点和竞争态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Delphi Digital 在 9 月初发布的的 Finding a home for labs 一文有了非常详细的描述,我们简要对当前公链的特点描述如下:

 

BNB Chain 依托币安,拥有加密世界内最稳定的用户来源,同时有着持续不断的补贴激励政策,在多项数据方面 BNB Chain 都接近甚至超过了以太坊。不过其生态相较其他公链而言相对「封闭」,也有比较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


Solana 在单链扩容方面做到了目前加密世界的极致,TPS 达到了几千的量级。链上 DeFi 应用繁多,NFT 生态较为繁荣,也曾出现过 StepN 这种百万用户级的爆款应用。不过在大量用户涌入 Solana 之后,其网络「宕机」事件更加频繁的发生,这使得人们对网络安全性产生了根本的担忧。而技术方案以及投资背景都类似的 Move 语言两条新公链也持续取得进展: Aptos 在 10 月 18 日上线了主网,Sui 的测试网在 8 月份就已经上线。类似竞品的快速发展,也对 Solana 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Arbitrum 和 Optimism 两个采用 Optimistic Rollup 的 Layer2 方案具有很好的 EVM 兼容性,同时与 Polygon 一样,他们也吸引了诸多以太坊的蓝筹 DeFi 项目以及对应的开发者,链上的创新项目也层出不穷。不过限于架构,他们虽相对以太坊主网的 gas 有明显降低,但是几十美分到几美元的 Gas 仍然不足够低(虽然在 EIP-4488 之后会有所好转),并且他们的 TPS 并不比以太坊主网高出多少。此外,负责向以太坊主网传递数据的 Sequencer 的去中心化程度问题也受到了质疑。


Cosmos 虽然经历了生态内最大的链 Terra 的崩盘,但是却仍然凭借给予开发者的高自主权和可定制性(比如可以使用自有 token 作为 Gas token、可以自建验证者网络等等)、高互操作性以及丰富的开发工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近期 dYdX 就决定从 StarkEx 迁往 Cosmos。Cosmos 目前的主要问题还是发展进度较慢,目前生态内总的 TVL 并不高,非 EVM 的体验提高了部分用户的门槛。


Polkadot 作为跨链双雄的另外一位,其相对 Cosmos 的优势在于其平行链可以在异构的前提下来共享中继链的安全性,但是这需要以平行链的巨大主权让步为代价。近期生态内的核心平行链 Acala 经历了黑客攻击事件,其他平行链的发展情况比较一般,其生态内项目的活跃程度与 Cosmos 相比也有一定差距。


Avalanche 目前具有较高的 TVL,同时他们也推出了类似 Cosmos 的应用子网的架构,给与了开发者以更高的自主性,目前已经有两个 GameFi 项目–DefiKingdoms 以及 Crabada 成功上线了 Avalanche 子网。


ZK Rollup 赛道格局

 


按照 Vitalik 对 ZK Rollup 的分类,依据在性能和适配性方面的取舍,将 ZK Rollup 一共分为了 5 类项目(如上图):

 

  • Type 1: 完全等效于以太坊 L1 的 zkEVM。目前以太坊基金会的 PSE 团队正在探索这种 zkEVM。
  • Type 2: 完全等效于 EVM 的 zkEVM,其 EVM 与以太坊略有差别。如未来的 Scroll 和 Polygon zkEVM。
  • Type 2.5: EVM 等效, 仅 gas cost 不同 ( 可能会导致细微的兼容性差别 ) 的 zkEVM。这是 Scroll 和 Polygon zkEVM 正在发展的方向。
  • Type 3: 几乎 EVM 等同的 zkEVM。如现阶段的 Scroll 和 Polygon zkEVM。
  • Type 4: 语言层面兼容 EVM 的 zkEVM, 特性和开发者设施会不同, 同时开发者也无法直接手写 EVM Bytecode。Type 4 的 zk EVM 有 zkSync 和增加了 Solidity 到 Cairo 编译器之后的 StarkNet。


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不同类型的 Rollup 并无严格的优劣之分,更多的是在性能和适配性方面进行不同的取舍:序号越大,其性能越好,但是与 EVM 的兼容度越低;序号越小,其与 EVM 的适配性越好,但是性能也会相对差。

 

与 Polygon 在 ZK Rollup 方面有竞争关系的有 Scroll、zkSync 以及 Starknet,其中最为相近的竞争对手是 Scroll。

 

以下这张图可以也可以显示出这几个项目在兼容性方面的区别:

 

来源:Scroll 团队


Scroll、zkSync 以及 Starknet 的融资背景和开发进度如下:

 

  • Scroll 在 2022 年 4 月完成了由 Polychain Capital 领投的 3000 万美元融资,Bain Capital Crypto、Robot Ventures、Geometry DAO 等参与。一些天使投资人,包括以太坊基金会的 Ying Tong 和 Carlos Aria,以及以太坊社区的成员 Anthony Sassal、Ryan Adams 和 Santiago Santos 也加入了这一轮的融资。 Scroll 于 7 月 15 日发布了公开测试的 Pre-alpha 版本,按照路线图,后续还有 Alpha 测试,在年底将会开始完整的测试网测试,在明年上线主网。
  • zkSync 的开发团队 Matter labs 共计完成了 3 轮融资,最近一轮是 21 年 11 月完成的 a16z 领投的 5000 万美元融资,Placeholder, Dragonfly, 1kx 以及其他 70 个机构或个人参与了投资。 zkSync 在 22 年 2 月推出了其 EVM 兼容产品 zkSync 2.0 的测试网,其主网预计在 10 月 28 日上线。
  • Starknet 的开发团队 Starkware 则一共完成了 2.73 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方包括 Paradigm、Sequoia Capital、Pantera Capital 等著名机构,在最近一轮 2022 年 5 月的投资中,StarkWare 的估值达到了 80 亿美元。 Starknet 从 2021 年 11 月已经在主网上线了 Alpha 版本,目前仍有一系列的改进正在进行中。


我们大致可以看出,zkEVM 目前都在开发中,EVM 兼容性越好的项目开发进度越慢,Scroll 的 EVM 兼容性最好,开发进度也相对最慢。

 

在 Vitalik 看来,以太坊的未来并不是单 Rollup 统一一切,而是多个 Rollup 共存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探索 ZK Rollup 的诸多项目方也并不是完全的竞争关系,目前赛道还远未到需要竞争激烈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所有的 ZK Rollup 可能都有着光明的未来。不过中短期来看,哪个团队能够率先主网上线正常运行 zk EVM,则会在竞争中取得很大的先机。

 

从目前的的情况来看,Polygon zkEVM 比较有望成为首个主网上线的 Type 3 的 ZK Rollup。

 

通证模型分析


代币作用


Polygon 的原生代币为 MATIC,目前来看,其作用主要有 2 点:

 

维护网络共识: Matic 侧链使用 PoS 机制达成共识,用户质押 MATIC 代币可以参与出块,获得质押收益。

 

支付网络中的交易费用: Matic 侧链上的交易费用以 MATIC 代币支付(ZK Rollup 的一系列子项目的交易费是以 ETH 来支付)。

 

代币分配与解锁


初始代币共为 100 亿枚,于 2019 年 4 月正式流通。其具体分配如下:

 

  • 私人销售代币占总供应量的 3.80%,这部分代币有 50% 在 TGE(代币生成事件)释放,剩余 50% 锁仓 6 个月后释放。其中:
  • 种子轮(Mih Ventures):以 1 MATIC = 0.00079 美元的价格进行销售,共筹集了 165,000 美元,销售了总代币供应量的 2.09%.
  • 早期支持者(Coinbase Ventures):以 1 MATIC = 0.00263 美元的价格进行销售,共筹集了 450,000 美元,销售了代币总供应量的 1.71%。
  • Binance Launchpad 销售代币占总供应量的 19%。它于 2019 年 4 月进行,总共筹集了价值约 5,000,000 美元的 BNB,每个代币约 0.00263 美元,占代币总供应量的 19%,此部分在 TGE 完全流通。
  • 团队代币占总供应量的 16%。此部分代币锁仓 1 年,从 2020 年 4 月开始,每半年释放 1/5,在 2022 年 4 月释放完毕。
  • 顾问代币占总供应量的 4%。此部分代币在 TGE 后 6 个月、12 个月、18 个月分别释放 1/3,在 2020 年 12 月释放完毕。
  • 网络运营代币占总供应量的 12%。此部分代币在 TGE 释放 1/3,剩余部分分 32 个月线性释放,在 2021 年 12 月释放完毕。
  • 基金会代币占总供应量的 21.86%。此部分代币在 TGE 释放 1/5,其余部分每半年释放 1/5,在 2021 年 4 月释放完毕。
  • 生态系统代币占总供应量的 23.34%。此部分代币在 TGE 释放 1/8,其余部分每半年释放 1/8,在 2022 年 10 月释放完毕。


代币释放节奏如图所示:

 

 


目前,所有的代币已经是理论上的流通状态,不过仍然有 10% 的基金会代币未参与流通,以及 2.7% 的代币仍然留在解锁合约内,Binance 等交易所都采用了 87.3% 作为实际流通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Polygon 在今年 1 月上线了类似 EIP-1559 的更新,MATIC 将会受益于网络的繁荣,目前总计销毁 MATIC 数量为 311 万枚,占总量的 0.03%

 

 

来源:https://burn.Polygon.technology/


风险


就 Polygon 现在的发展情况而言,PoS 是其基本盘,而 ZK Rollup 的几个子项目则是其未来重要的潜在增长点。项目的潜在风险点包括:

 

  • Polygon PoS 在公链竞争中失速,无法吸引开发者和用户
  • 以太坊扩容发生重大技术路线转变,ZK Rollup 方向不再被社区所认可
  • Polygon 的 ZK Rollup 子项目的研发进度大幅不及预期
  • Polygon PoS 的官方跨链桥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初步价值评估


五个核心问题


项目处在哪个经营周期?是成熟期,还是发展的早中期?


Polygon 目前处于发展中期。作为侧链的 Polygon 已经是一条较有影响力的公链,链上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形成比较完整的生态;而团队布局的 ZK-Rollup 项目则将会在未来 1 年内陆续上线,仍有值得期待的新增长点。

 

项目是否具备牢靠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自于哪里?


Polygon 在激烈的公链生态大战中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这些竞争优势从重要性角度降序来看依次有:

 

  • 在 ZK 领域具有的优秀人才积累,以及技术和产品上的先发优势
  • 公链生态的用户、开发者增长已经形成正向循环,尤其是与那些非 Web3 但又具有海量用户的大型企业落地了不少合作案例,生态飞轮开始转动
  • 专注做以太坊生态的扩容方案聚合器,与人才、创新最为丰茂的以太坊社区关系良好
  • 产品业务线虽多,但在技术、生态上存在比较好的协同效果


而以上这些竞争优势是 Polygon 团队在不断的判断和选择中累计起来的,其背后是团队出众的行业前瞻和生态运营能力,体现出了较高的战略水平。

 

然而目前公链生态的战争还远未至终局,Polygon 团队对于未来的判断能否得到验证,提前重兵重金投入的资源能否开花结果,进而形成更为坚实的护城河,这仍然有待观察。

 

项目中长期的投资逻辑是否清晰?是否与行业大趋势相符?


项目中长期的投资逻辑清晰,与行业大趋势是相符的。

 

相较于比特币的价值储存逻辑,如何引入更多的用户参与到区块链这一全球结算层,是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公链的核心叙事,也是贯穿本轮周期乃至下轮周期的最主要的投资主题。Polygon 作为以太坊生态的坚定支持者,与行业大趋势相符。

 

而在以太坊生态中,Vitalik 明确提出,「以太坊的未来以 Rollup 为中心」,「在中长期,随着 ZK-SNARK 技术的改进,ZK Rollup 将会在所有用例方面胜过 Optimistic Rollup」。从 Polygon 在 ZK Rollup 领域的发展,尤其是在 ZK EVM Rollup 的发展来看,已经是领域内最重要的玩家之一。

 

项目在运营上的主要变量因素是什么?这种因素是否容易量化和衡量?


在 Polygon PoS 方面,可以通过观察活跃地址数、TVL、活跃 Dapp 数量等指标来衡量 Polygon PoS 的发展状况。

 

在 ZK Rollup 方面,由于几个核心项目都尚未上线,主要变量在于各项 ZK Rollup 的开发和上线进度。目前几个核心产品的代码都已经开源,可以通过 Github 跟踪代码提交的形式来(Polygon 曾经宣布在 7 月份实现 EVM 等效性 zkEVM,但是实际并未达到预期效果;zkEVM 曾经预期在今年 Q3 正式上线,而目前 zkEVM 的上线时间已经被更新为 23 年)。

 

项目的管理和治理方式是什么?DAO 水平如何?


项目的管理和治理主要依靠核心团队,从过往的历史来看,核心团队的交付成果比较优秀。

 

估值水平


Polygon 的业务主要分为两部分,Polygon PoS 链和 ZK Rollup 的一系列子项目。

 

Polygon PoS 的估值


我们采取横向对比估值和纵向对比估值相结合的方式为 Polygon PoS 进行估值。

 

横向数据对比


智能合约公链的估值是一个复杂且困难的课题,DeFi 协议可以采用收益倍数等方式进行估值参考,而智能合约公链更加类似一个国家,以「综合国力」的视角来评估公链的现状和潜力或许更为恰当。而公链的「综合国力指标」应当考虑活跃 dAPP 数量、活跃用户数、TVL、链上总资产价值、活跃开发者人数、链上转账数量、链上转账总价值等等数据,并通过一定的加权处理得出,然而目前并没有类似指标。

 

因此,笔者重点选取了资产、用户量、业务活跃、开发者四个维度的指标,将 Polygon 与其他公链竞争对手进行比对。

 

  • 资产指标:TVL。用户愿意将有价资产放在某条链上,表明了用户对该条链的安全性、可用性、投资价值的综合认可度,也是目前公链估值所最常用的数据指标。(事实上更好的资产衡量指标应该包括链上的 NFT 资产,但是这方面并无可准确的数据)所以我们在此以 defillama 所统计的同质化资产的 TVL 作为近似的资产衡量指标,并且采用流通市值 /TVL 作为横向比对的资产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其单位流通市值对应的链上资产数越多,估值也就越低。
  • 用户指标:链上活跃地址数。我们选择 30 天的平均日活跃用户数作为衡量该链的活跃用户情况,并且采用流通市值 / 日活跃用户数作为横向比对的用户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其单位流通市值能够承载更多的用户,估值也就越低。
  • 活跃度指标。每日消耗 Gas 的美元价值和每日 tx 总量。链上交易的活跃度是对公链而言较为难以衡量的一个指标,传统上,通常使用每日消耗 Gas 的美元价值来作为估值对比项,其逻辑是通过用户支付 Gas 这一成本(对用户而言)的行为,更加客观的评估用户的真实链上活跃意愿。不过这一指标的问题显而易见,高 Gas 价格从本质上而言是不利于链的发展的,或者说,降低用户链上交互的成本本就是以太坊扩容以及各种竞争链的目标,若这一指标具有很好的说服力,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扩容、不应该为了提高 TPS 而努力。但是笔者也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单独指标能较好的衡量活跃度(如各位有更好的思路欢迎与笔者探讨)。所以我们采用每日消耗 Gas 的美元价值和每日 tx 总量相结合的形式,将最近 30 天消耗 Gas 的美元价值,以及 30 天的 tx 数量折算成年化数据,从而得到二个可以横向对比的指标:市值 / 年化 gas 消耗金额、市值 / 年化 tx 数量。同样的,这两个指标也是数值越小,代表该条链的估值越低.
  • 开发者指标:链上验证合约数。活跃 dApp 数量也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可惜这个数据并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我们采用近 30 天平均每天在官方区块浏览器新验证的合约数来衡量该条链上的开发者活跃情况,并且采用流通市值 / 日均验证合约数作为横向比对的用户指标。该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其单位流通市值能够承载更多的开发者,其相对估值也就越低(由于该数值普遍较大,我们在比较时进行了一定的位数处理)。

 

TVL 排名前十的区块链 来源 Defillama


此外在进行对比之前,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排名前十的区块链的 Layer 1 代币用例也有较大的差别。比如 BNB 除了是 BNB Chain 的原生代币还是 Binance 交易所的平台币(CRO 也类似),而 L2 的 OP 代币无法作为网络 gas 等等,如果将这些项目进行直接比较,其结果的参考性并不理想。

 

我们以「代币主要用例是维持网络共识,并且可以作为 Gas 费用来支付链上交易」作为智能合约公链的主要特征,以此来选择 Polygon 的可比对象,最终选取 Avalanche、Solana、Fantom 作为 Polygon PoS 的横向可比对象。同样的,我们也收集了以太坊的各项数据作为比较基线供读者参考。

 

横向数据对比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

 

  • 在与 Avalanche 的指标比对方面,除了资产指标之外,在用户、活跃度以及开发者的对比指标方面,Polygon 都具有显著的估值优势,尤其是活跃用户数、tx 数量以及开发者数据方面具有数量级上的差距。
  • 在与 Solana 的指标比对方面,除了每日 tx 数量指标(以及不可得的开发者活跃度指标),Polygon 也是全面的低估。
  • 与 AC 出走之后走向萧条的 Fantom 对比,polygon 在用户比对指标、开发者比对指标、每日 gas 消耗指标方面都非常相近,只是在资产指标方面有比较大的估值差距。


综上,从 Polygon、Avalanche、Sol

 

纵向数据对比:


我们同样选取上述横向对比指标,来对 Polygon PoS 的估值截取每个季度第一天进行纵向对比,得到结果如下:

 

 

除去业务数据和市值快速攀升的 21 年上半年的数据之后,我们可以看出,Polygon 当前的估值水平总体而言在历史上处于中等水平。拆分来看,相对于其市值,Polygon 的用户数据、活跃度数据以及开发者数据的表现比较出色,而在资产指标方面,则呈现出估值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另一方面来看,相比于各项估值数据都几乎是最低的今年 6-7 月,当前的估值水平全方位上升,显示了本轮反弹仍然更多的是由估值提升所推动。

 

此外,上述所有的估值都未将 Polygon 的 ZK Rollup 子项目纳入,关于 ZK 项目的价值估算详见下一节。

 

综上,在横向与其他公链项目的对比中,我们判断 Polygon 相对其他 Layer 1 估值偏低;在纵向与自己历史估值的对比维度上,我们判断目前 Polygon 的估值处在中位区间。

 

Polygon ZK Rollup 子项目估值


在 ZK Rollup 的方面,由于所有的 zkEVM 都没有正式上线,没有可评估对比的业务数据,所以也无法进行比较直观的量化估值对比,我们仅对各个项目已经披露的融资和估值情况进行罗列。

 

ZK Rollup 相关项目 2021 年来的融资信息


从一级市场来看,Starkware 的估值从 2021 年 11 月的 20 亿美金上涨到 2022 年 5 月的 80 亿美金,而 Polygon 在 ZK Rollup 领域另外的两个竞争对手 zkSync 以及 Scroll 最近一轮融资都没有披露估值。

 

虽然 Starkware 除了主打 zkEVM 的 Starknet 之外还有 StarkEx 业务,其估值并不完全对应他们 ZK Rollup 方案的估值,但是在纵向比对 Starkware 的一级市场估值时,我们可以忽略这部分影响。由 Starkware 的案例来看,我们可以粗略认为,市场对一个正常发展中的 ZK Rollup 项目,在 2022 年 5 月的估值相比 2021 年 11 月提升了 4 倍。

 

若我们同样以 4 倍的估值上升来衡量 21 年下半年 Polygon 收购的 zkEVM 和 Zero,则其在 2022 年 5 月的估值分别为 10 亿美元和 16 亿美元。 (需要再次指出的是,这种估值的类比非常粗略。)

 

纵观 Polygon 的发展历程,他们围绕着以太坊的扩容这一目标,技术方案从逐步被淘汰的 Plasma 转变到如今的 PoS+ZK Rollup,其市值也从 Binance Launchpad 时的 2000 万美元,增长到目前的逾八十亿美元。客观地说,Polygon 在发展初期时,核心团队的背景、资源乃至资金储备,在同期的公链中并没有显著优势,但是依赖出众的行业前瞻能力和生态运营能力,在关键的资源上持续、果断地落子,Polygon 市值亦向前十迈进,并且有望在未来的公链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位置。

 

下一轮周期,是整个加密世界从叙事落地到大规模商用的关键时间窗口。搭建能够承载几亿乃至几十亿人商业行为的、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其蕴含的价值不言而喻。如果能在下轮周期中的公链竞争中继续脱颖而出,Polygon 仍然具有巨大的市值空间。

 

参考内容

Polygon 白皮书 https://github.com/maticnetwork/whitepaper
 
zkEVM 官方文档 https://docs.hermez.io/zkEVM/Overview/Overview/
 
https://blog.Polygon.technology/zk-and-the-future-of-ethereum-scaling/
 
https://pitch.com/public/caf3ac93-440a-4b69-8136-f1da966f59e2/7de76264-e2ce-443e-981b-fa54dfd17523
 
Messari:Polygon: A Multi-Sided Approach to ZK Scaling https://messari.io/report/Polygon-a-multi-sided-approach-to-zk-scaling
 
详解 Polygon 全栈 zk 扩容方案:Hermez、Nightfall、Miden 和 Zero 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071784
 
一文了解 Polygon 团队为 zkEVM 开发的新共识机制 PoE https://www.chaincatcher.com/article/2070039
 
Delphi:Finding a home for labs https://members.delphidigital.io/reports/finding-a-home-for-labs
 
Foresight Ventures: 从 Polygon zkEVM 出发,理解 zkEVM Rollup 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13244
 
Pedro: Polygon Miden Deep Dive: A STARK Based zk-Rollup https://medium.com/@pedronv/Polygon-miden-deep-dive-a-stark-based-zk-rollup-600564264613
 
Pedro: Polygon Nightfall Deep Dive: A Private Rollup For Enterprises https://medium.com/@pedronv/Polygon-nightfall-deep-dive-a-private-rollup-for-enterprises-a01b298721c5
 
Pedro: Polygon Zero: The Most Performant zk-Rollup https://medium.com/@pedronv/Polygon-zero-the-most-performant-zk-rollup-a3c53b786364
 
Vitalik: Understanding PLONK https://vitalik.ca/general/2019/09/22/plonk.html
 
Vitalik: The different types of ZK-EVMs https://vitalik.ca/general/2022/08/04/zkEVM.html
相关Wiki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Mint Ventures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