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行「地」:区块链如何助力双碳目标
2022-09-24 21:54
ForesightNews 速递
2022-09-24 21:54
订阅此专栏
收藏此文章
第八届万向区块链全球峰会第五日主题为「江河行『地』」,一文看尽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教授李国权等嘉宾的精彩观点。


整理:Foresight News


TL;DR


  • 《「标识解析 + 区块链」赋能工业数字化碳管理》—— 上海华峰创享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费海平
  • 围炉谈话:碳中和如何成一个生态游戏?—— 摩联科技首席执行官林瑶(主持人)、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NCS 亚太区 5G 及 IOT 转型高级总监 Chiew Tze Eng
  • 《双碳与社会:区块链 / 元宇宙智能与平行生态科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实验室主任王飞跃
  • 《新加坡及全球科技助力双碳目标》—— 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教授李国权


《「标识解析 + 区块链」赋能工业数字化碳管理》—— 上海华峰创享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费海平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华峰创享的费海平。很高兴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聊一聊「标识解析 + 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工业数字化碳管理。今天我的分享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双碳简介;第二部分,数字化碳管理;第三部分,实践应用案例。


双碳简介


「双碳」相关话题近年来非常火热,相信大家也都比较关注。自 2020 年 9 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提出「3060 计划」, 即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政府侧和产业侧积极性都非常高,相关工作也在大力开展。

 

从政府侧看,中央政府及相关委办、地方政府这两三年出台了大量政策和行动方案。从产业侧看,绿色、低碳、发展不是要给经济发展设置天花板,而是要带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来说,一方面需要应对欧盟即将征收碳关税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后续碳交易市场相关的准备工作。因此,谁抢占了绿色低碳发展的先机,谁就可以摘得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大树上的果实。

 

数字化对于「双碳」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年 7、8 月发布了两个相关重量级文件,一个是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环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里面明确指出要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加快数字化低碳解决方案应用推广。具体讲了三点:第一,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第二,建立数字化碳管理体系;第三,推工业互联网 + 绿色低碳。

 

8 月三部委(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生环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里面明确提出碳排放统计核算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基础,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这点也很好理解,只有基于准确的碳排放核算数据,才能开展其他的相关工作。具体也列了三点:

第一,要建立全国及地方碳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第二,要完善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机制;

第三,要建立健全重点产品碳排放核算方法。

 

显然,核算相关工作也需要基于数字化手段。事实上,当前工业领域的碳排放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碳资产管理体系普遍缺失,相关工作包括刚刚提到的核算标准、数据库、因子库等都还在建设过程中。因此,数字化手段对推进工业领域的「双碳」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具体来讲分为四部分:第一,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碳排放管理的成本;第二,数字化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尤其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碳排放管理体系的建立不仅仅需要核算,还包括管理制度、组织流程、碳排查执行、新技术研究及减排行动等等。因此,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需要数字化系统去支撑落地;第三,帮助企业寻找最佳降碳路径。通过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帮助企业以更细的颗粒度探寻企业自身降碳减排的关键环节,帮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成本最低的降碳方式确定最佳的降碳路径;第四,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碳资产管理,为后续的碳贸易税、碳交易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当然,其他数字化相关技术赋能工业企业碳管理还有更多其他的价值,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数字化碳管理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数字化赋能碳管理。很早之前国家就已经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也有其庞大的自身体系架构,涉及到很多的技术。今天我们主要聚焦其中的标识解析和区块链。相对来说,区块链大家都比较熟悉,然而标识解析有些人可能是第一次听说。事实上,如果大家关注工业互联网的话,这几年标识解析是里面很热的板块。



以上是工信部在今年 7 月份启动「工业数字化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里的一段要求,明确提到承建单位的数字化建设基础要好,要充分掌握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为什么这么多数字化技术只提到这两个技术呢?这背后肯定有其原因的。



标识解析技术属于工业互联网大体系架构里的网络体系,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首先来看看工业互联网,小范围来看工业互联网主要连工厂内网,但更多的是连工厂外网去链接产业链上下游,包括用户、设计企业、物流企业、金融机构、产品的后服务市场等等。当然,更主要的是供应链自身的上下游全部要链接起来实现万物互联之后再去采集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实现各种创新的应用模式,进而实现业务的协同。

 

然而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本来不联网的工业对象,进入到网络空间之后成了数字对象,大家互相之间是不认识的。因为以前的编码是私有编码,但现在产业链上下游一贯通,私有编码不再适用,这时候就需要有一套标识解析体系。标识解析国际上已经有成熟的现有体系,国内于 2018 年开始,由工信部主导建设我国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主要有国家顶级节点北上广、重庆、武汉等 5 个以及南京、贵阳 2 个灾备节点。2019 年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已经建成并运营了,对上对接国际上成熟的标识体系,实现互联互通。对下要建综合型或者重点行业型的二级节点,通过二级节点的运营,服务工业企业,实现产业链互联互通。



截止到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二级节点超过 230 个,覆盖了 29 个省以及 37 个行业。接入标识解析体系的用户企业已经接近 20 万家,标识注册量超过 1800 亿,基于标识解析的典型应用,比如说产品质量追溯、产业链协同、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等等。

 

因此,标识解析体系一开始建立的时候显然不是针对「双碳」的,但它应用于「双碳」却非常契合。因此从去年开始,工信部也在大量推基于标识解析的数字化碳管理。简单讲,标识解析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个层面,标识编码规则。

 

通俗来讲就是给工业品,不论是设备、产品、物料、人员等实物对象,还是算法、模型等虚拟对象,赋予全球唯一的工业身份 ID。比如说「88.101.10001/……」,斜杠前面的叫标识 ID 的前缀,「88」是国家代码,「101」是行业代码,「10001」是行业里的某家企业,每家企业在体系里都有唯一的身份。斜杠后面是企业内部的私有编码,产品的编码、设备的编码、人员的编码等。前缀和后缀就构成了全球唯一的工业 ID/ 工业身份证。



第二个层面,标识数据解析。

 

有了 ID 之后,更主要的是被标识对象相关的数据,或者各类属性信息。比如一个化工材料基布,有它的长宽高、颜色、质量标准、合格证、质检证书、合格证书等信息,如果标识解析用于「双碳」, 就可以把产品生命周期碳排放的相关数据、碳核算的结果、碳认证的证书注册上去。有了唯一的身份,再将相关数据注册上去,在这套体系上实现跨系统、跨企业、跨地域的数据互通与业务协同。大量使用之后,可以汇聚行业、产业链的大量数据,实现数据分析和数据价值的挖掘。当然,基于标识解析实现了唯一标识和数据流通,结合区块链技术,还可以实现数据的资产化、数据的可信存证,以及可信价值传递。

 

工信部在 2018 年启动国家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之后,2019 年、2020 年又在这套体系的基础上启动了国家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星火·链网」。它跟标识解析其实有相似的层次结构,上面是超级节点,包含监管节点,其次是骨干节点,最后再去链接各种服务节点。由于时间关系,不多做展开,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搜相关的公开材料,有很详细的介绍。

 

标识解析与碳管理融合创新应用。一方面通过标识解析体系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比如用电、用油、用气、用煤等数据,还有像电力、统计、经信等部门的数据进行统一的编码和采集,打通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通过标识解析采集的数据进入到碳核算引擎,核算分析之后得到企业层面的碳排放,各类产品碳足迹的分析等等,进行披露和公示、认证。这些计算得到的结果还可以继续注册到标识解析体系里对外披露,通过工信部的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网站,可以查询到组织碳排放、产品碳足迹等数据,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公信力。基于产业链贯穿的产品碳足迹,基于标识解析来实现就非常合适。

 

中国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基于标识解析开展的另一项工作叫「企业碳效码」。现在买家电,家电上一般都有能耗指标,比如说能耗是 1 级、2 级、3 级等等,看产品是否节能。后续可能在买的很多其他的产品上也会有碳效码 / 碳标签,看看这个产品或者产品的生产企业是不是绿色、低碳的。比如说碳排放指标可以用来指明这家企业在全工业领域所处的碳排放水平,还有它自身所处的行业碳效率水平,及这家企业的碳中和进程的快慢,是不是已经快要实现碳中和了等等,这也是工信部在推进的相关工作。

 

前面提到标识解析主要解决了唯一标识和数据基于标识解析体系的流通作用。但是,碳排放的数据还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采集上来的数据是不是真实的、准确的、可靠的、不可篡改的。这些数据怎么样能够资产化,能够进一步去流通?这就需要区块链技术来实现了。区块链主要解决碳排放、「双碳」数字化管理里面的数据不可篡改,增加数据的可信度,以及能够多维度验证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作用。

 

基于标识解析、区块链以及其他的数字化手段,具体可以帮助工业、产业链做哪些事呢?

 

首先,最基础的就是企业的碳管理,尤其是一些重点的能耗企业,帮他们梳理界定企业的碳源流,做企业碳排放的核算。一方面,企业自身需要掌握碳排放数据,另一方面,针对化工、钢铁等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政府也要求每年、每个季度、每个月上报相关的数据。基于数据帮企业做分析,如何降碳及企业减碳、进行碳减排的综合管理和能效评估。


其次,产品碳足迹。

 

产品碳足迹是针对企业层面的,因为相对比较独立且重要性也很高,所以把它单独拎出来。简单来说,以后我们去买一双鞋,去超市里买一斤牛肉,或者买一辆汽车等,这个商品从源头的资源到使用,到最后废弃,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情况是怎么样的?一方面,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品牌形象的展示;另一方面,也是让企业向消费者传达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加环保的产品。

 

目前,一些终端品牌企业已经开始在产品上挂碳标签。品牌企业挂碳标签自然要求上游材料企业、生产物流环节、制造环节也要实现碳标签、材料碳足迹的核算。因此,最近几年遇到大量的企业,不管是做终端产品的,还是做材料的,甚至物流的,都在关注他们的产品和服务的碳排放,而这些必须要基于数字化手段去实现。

 

 

还有,园区碳管理。

 

从政府侧、产业侧来说,这两年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零碳的工业园区。低碳工业园区分成两方面:一方面是园区整体层面的,园区的公共服务、公共设施之类的碳排放;另一方面是园区层面的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可以服务园区内的工业企业数字化碳管理,还有产品层面的绿色低碳的产品、碳足迹核算,以及如何支撑绿色低碳产品的设计等等。因此,绿色低碳园区、零碳园区也是数字化赋能工业碳管理的重要领域。

 

前面提到的基本都是采集碳排放相关的数据,采集之后进行分析,核算及认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形成闭环,如何支撑工业企业、产业链实现降碳。近年来,部分企业、政府也在建立降碳知识库,用知识库帮企业做诊断,生成减碳的策略,指导企业如何一步一步实现碳达峰,再逐渐实现碳中和。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要不断优化调整策略,所以还有策略的成效评估,最后从数字化碳管理角度实现价值闭环。

 

今天我为什么要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呢?华峰创享是一家专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服务商,从 2018 年工信部启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开始,就承担了华峰新材料行业的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这几年也支撑国家电网、上海电力公司、国药控股、上海建材、江西铜业等一些企业开展标识解析相关的工作。除了常规的数字化,也有很多绿色低碳相关的工作在支撑。2021 年,我们获得了上海市首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运营牌照,这个是由工信部通信管理局颁发的。同时华峰创享也是上海经信委,包括工信部下的中国信通院相关服务商名录里的企业,或者官方的合作伙伴。因此,基于标识解析、区块链技术开展绿色低碳工作,也是我们这几年的重点工作。


实践应用案例

 

最后讲一个实际案例,案例是支撑华峰集团开展「品标码 + 碳足迹」的工作,华峰集团是中国 500 强企业,主业是化工材料和金属材料。不论是化工材料还是金属材料,绿色低碳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线。因此华峰集团对「双碳」工作非常重视。一方面是企业层面,另一方面更多是产品碳足迹层面。

 

一方面,华峰集团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自身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要引领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从内生产业转型升级的诉求。另一方面,华峰下属的很多产业公司需要向政府上报碳排放相关数据,接受相关政府部门监管,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企业社会责任和担当的体现。华峰集团下游的品牌商,如衣服、鞋子、箱包、汽车等等终端品牌商也都要求华峰材料供应商提供材料绿色低碳的碳足迹相关证书,这是来自下游客户的要求。另外,华峰集团很多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可能若干年后要征收碳关税,因此现在必须为这些工作做准备。

 

对华峰集团这样一家制造业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来说,开展绿色低碳、碳核算、数字化碳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我们跟华峰集团签了「品标码 + 碳足迹」的战略合作协议,协议除了华峰集团的高层参与,还有像相关部门,像市场部、IT 部、HSE 部负责人都来参加,因为低碳相关的工作跟这几个部门都是强相关的。

 

签了合作协议之后,其实有些工作早就已经开展了,比如在华峰新材料这家公司做了相关组织层面、企业层面的碳核算,还有重点产品的碳足迹相关工作。比如说其中一种核心产品叫聚氨酯原液,也就是鞋子的鞋底材料,华峰集团的鞋底材料是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聚氨酯原液有分 A 料、B 料、聚酯多元醇等等,去算这些产品碳足迹的时候,有些是从原材料端代入进来的碳排放,有些是仓储物流,有些是生产过程中的电、气、油等等,还有包装过程中的固废排放。我们通过标识解析手段,采集各个环节的数据,再通过区块链实现数据的可信存证,最后按照品类,把产品的碳足迹,比如说 1 公斤聚氨酯原液 A 料的碳排放是多少,进行核算。

 

核算认证只是一方面,更多是生成降碳策略,怎么样把碳降下来,使华峰新材料这家公司的产品是绿色低碳的,去引领整个产业层面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或者引导终端消费者,比如说一双鞋子,最后消费者扫码看到聚氨酯原料材料的碳排放量相对来说是很低的,能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算出来产品的碳足迹之后,可以有产品碳足迹的证书,一方面证书可以是企业自主的行为,盖企业自己的章。另一方面也可以找第三方有资质的权威机构来做权威的认证,当然权威机构有国内国外的。看到证书「88.101.10037」就是把标识解析码。碳排放数据采集通过标识解析来实现,算完之后的结果再注册到标识解析里,在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的网站上,可以解析查询到产品的碳排放相关数据,这样无疑可以提高数据的公信力。以上是我们实际开展的一些工作。

 

我今天的分享主要是这些,谢谢大家,如果大家有疑问有兴趣,会后可以进一步沟通,谢谢!


围炉谈话:碳中和如何成一个生态游戏?


林瑶,摩联科技首席执行官(主持人)

王允臻,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

Chiew Tze Eng,NCS 亚太区 5G 及 IOT 转型高级总监


林瑶(主持人):大家好!我是摩联科技的首席执行官林瑶,很高兴能成为今天围炉谈话的主持人。今天围炉谈话的主题是「碳中和如何成为一个生态游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圆桌嘉宾将与大家分享他们是如何制定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参与圆桌讨论的嘉宾是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和 NCS 亚太区 5G 及 IOT 转型高级总监 Chiew Tze Eng。首先,请王总介绍一下自己。

 

王允臻:大家好!我是万向区块链的执行总裁王允臻。从 2016 年进入区块链行业,非常期待能和各位在可再生能源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领域进行交流。

 

林瑶(主持人):非常感谢。接下来,有请来自新加坡的 Tze 介绍一下自己。

 

Chiew Tze Eng:非常感谢。我是 NCS 亚太区 5G 及 IOT 转型高级总监 Chiew Tze Eng,但我一直把自己称为「架构技术专家」。我对任何新兴的事物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和区块链、Web3 相关的技术。最近,我和许多企业就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净零碳战略进行了交流。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与各位分享和交流观点!

 

林瑶(主持人):非常感谢 Tze 的介绍。相信两位所在的公司——万向区块链和 NCS 都面临着碳转型的问题。区块链一直被视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赋能碳中和领域的技术。接下来,请两位分享一下,区块链如何在碳中和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请万向区块链的王总先进行分享。

 

王允臻:从区块链公司的角度看碳,我们会思考如何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一代再生性创新」做好准备。目前,我们看到了三种不同类别的机会:


  1. 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措施以及自愿碳减排计划,这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层面。
  2. 在社区层面,如何将「C(Customer,客户)」、「B(Business,商业)」和「G(Goverment,治理)」有机集成,从而形成以碳减排为主要目标的社会和经济生态系统。因此,碳减排目标应当是跨行业、跨社会的共同目标。
  3. 碳基础设施和可再生能源的资产化,这是在投融资层面。企业可以使用「区块链 + 物联网」融合技术来实现碳排放的准确测量,并且基于基准来计算 CCER,并进行有效的资产化和交易。


我们不妨将区块链双碳的产品技术比作「种子」。首先要「播种」,这是我们和摩联在做的工作。然后需要「松土」,才能让种子有机会露头。「松土」是社区所承担的工作,即在社区中传播理念,创造激励机制和治理机制,促使社区成员践行低碳行为。最终, 「种子」要成长,需要水来浇灌,就是为企业碳减排的努力引入金融资源。万向区块链一直在调动、鼓励生态系统共同赋能低碳转型,我们的生态中包括领先的区块链和物联网公司,例如圆桌主持人林瑶先生所在的摩联科技也是我们的生态合作伙伴,此外,我们在金融领域也有重要的合作伙伴。现在,万向区块链的「水」、「土」和「种子」,可以说都已经齐备了。

 

接下来,我们将部署、应用 Web3.0、元宇宙、DAO 等组织和呈现的手段,基于 Web3 基础设施来打造社区,并设计激励机制,进一步确保这些碳减排的倡议不仅能成功地启动,也能形成一个有规模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能源和可持续的世界。

 

林瑶(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总刚刚所做的分享非常重要,也非常有价值。Tze,由于您主要从事行业通信、5G 和物联网,想请您分享一下区块链如何帮助 5G、物联网和电信行业加速实现碳减排。

 

Chiew Tze Eng:首先,我非常喜欢王总提出的类比,这个类比非常精彩。我一直认为实现净零碳的过程必将是一场全生态系统的游戏,所以我自己经常把它比作一个「森林」。在森林中,需要有阳光、土壤、种子,同时也需要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动植物。为了让「森林」的生态系统蓬勃发展,需要所有有机体都发挥作用。通信行业也是如此,行业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参与碳减排,并努力争取碳中和。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关于通信行业的文章,文中提到:通信行业是少数几个率先承诺实现净零碳排放的行业之一。在全球范围内,电信行业、通信行业的能耗占全球能源总消耗的 2%-3%,这个数字虽然不是很大,但也不是很小。电信行业提供了互联互通、数据中心和基础设施的服务。未来,数据消费将呈指数级增长,因此,电信行业的能耗也会呈指数级增长。当务之急就是呼吁同行协同努力,共同减少整个行业的能源消耗,为实现净零碳做出贡献,这已经成为电信行业的一部分。


最近,整个电信行业都在热议 5G,所以我想谈谈 5G。5G 代表的是第五代通信连接,在经历了 3G、4G 时代后,人类现在进入了 5G 时代。就能耗而言,5G 的能耗比 4G 要少 2-3 倍左右,且 5G 的能源效率比 4G 高出 20-30 倍,这点非常重要,因为随着数据消费和数据流量的增长,我们需要在能耗方面做得更好。

 

正如我们需要更节能的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一样,5G 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有提高能源效率,才能减少能耗,并让这个行业更符合碳中和的标准,从而更好地为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这是 5G 可以带来的直接影响,因为它自身的能耗比其他行业更高。5G 次生的影响在于 5G 将赋能各类不同的技术降低能耗,提高能源效率,例如无人车、可自我优化的交通,以及智慧制造 / 智能制造等。如果我们有自组织的交通管理平台和无人车,就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在许多城市,比如曼谷或雅加达,交通拥堵是一个大问题,因为拥堵也会导致碳排放。当我们有自组织的交通管理平台,在 5G 底层的支持之下,可以预见智慧城市的能耗将降低。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例子管中窥豹。

 

林瑶(主持人):非常感谢 Tze 刚刚的分享。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得再深入一点。因为两位都拥有丰富的企业用户、政府合作的经验,所以我想请两位分享一下,和几年前相比,是否有更多企业用户和政府开始探讨区块链对企业 ESG 战略的好处?

 

王允臻:首先,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 ESG 这个缩写词。一个好的缩写词或概念应该能够唤起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自动将组织集中于一个专注的方向,但 ESG 这个缩略词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好。当然,我们都关心环境(Environment),治理也很重要(Governance),积极的社会变革 (Societal) 也很重要,但是如何将这些不同的维度结合到 ESG 这个缩略词一起来,欲言又止,语焉未详,给不少有志于此的企业和个人带来一些困惑。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实施手段和方法论上面,形成一个以碳中和为中心的「ESG2.0」打法。

 

我们已经为此做了不少准备。首先,将 ESG 的宏大命题进行扩展,让它变成更加逻辑严密、有条理的叙事。沿用我刚才提到的比喻,「种子」、「松土」和「浇水」。在「种子」层面,企业的碳排放准备程度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事情。今年年初,万向区块链正式推出了万纳链,并基于万纳链打造了「万碳魔方」,「魔方」是指三维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可以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企业的需求:


  1. 最高层。企业从资产端、投资端、管理端关注其碳排放。这一层主要解决「如何衡量碳减排」,以及「如何投资于更加积极的碳资产」等问题。在三维立方体的层面上,企业战略主要专注于提供战略咨询,为企业提供方法论,提供可以量化的模型。可以说这是「E+G」的落实。
  2. 运营层,即工厂层面。运营层也是可以提供优化解决方案的层面,将物联网部署在生产线上,并将碳减排的激励措施纳入到生产线的运营中。我们为工厂提供能够提高其碳效率的工具,并使工厂可以在总体上成为低碳的践行者,从而为企业战略层面提供服务。
  3. 产品维度。这是非常有趣的维度,不仅是衡量制造过程中的碳排放,也追踪单个产品的碳足迹。长期从事电子行业的人对这应该不会陌生,追踪供应链、追踪各类成本,在产品销售之时有 CRM,在售后也有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等,而我们做的就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产品维度而且提供了 2B2C 的路径,带来了碳中和 + 数字化社区营销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商业可能。可以说,这为「E+S」打开了大门。

 

万碳魔方为产品级的管理不仅提供了一种约束条件,也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产品,并以长尾的方式帮助企业连接客户。例如,某家电厂商和许多 OEM 厂商基于智慧技术打造了智能电子电器设备。顾客购买集成了智慧技术的冰箱,就能够收集并记录冰箱在整个生命周期之内一系列的碳排放。对该家电厂商而言,不仅要做产品级的碳排放核算,更重要的是主动接触客户、与客户互动,并满足客户的碳减排目标。也就是说,现在售后有数字「锚」可以帮助企业与顾客的生活锚定、挂钩,这对 OEM 厂商的持续成功非常重要。

 

接下来,我将为各位介绍万碳魔方产品级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也是我们对企业层级、「种子」层级问题的答案——以「物联网 + 区块链」这种可靠的方式衡量碳排放的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客户提供能够与他们的消费者进行长尾互动的方式。再来聊聊「土壤水平」——如何「松土」,即如何让不同社会维度、不同经济水平的企业、用户共同加入低碳事业。对此,我非常同意 Tze 的「森林」类比。在 20 世纪 80 年代、90 年代,环保者被称为「抱树者」(Tree Huggers),我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兴起,未来可能会有人成为「抱太阳能电池板的人」(Panel Handlers),或者「抱风机的人」 (Turbine Huggers)。在个人层面,不仅可以真正以分布式的方式对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进行小额投资,也可以以众筹的方式来推出新的减碳应用和产品,细颗粒度减少社区的碳足迹。这样不仅带来了绿色能源,同时也创造了一些能够让社区所有成员参与的项目。不仅如此,低碳社区也引入了责任值,但这是软性的、更温和的、奖励式的责任值。目前,所有的激励主要是负面的激励,例如没有优化碳排放结构的单位会受到某种惩罚。但未来会有更多的奖励措施,而非惩罚措施。


「浇水」意味着你需要引入资源,这也是区块链在碳经济中扮演基础性角色的地方。在社交网络上大家有个共同的说法:区块链很棒,但没有杀手级应用。这并不准确,区块链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杀手级应用,主要的杀手级应用之一就是将过去无法资产化的产品进行资产化。例如,过去人们讨论较多的生物资产——肉牛。现在,可以通过将「区块链 + 物联网」创建数字孪生牛,并对牛只进行管理,使肉牛成为一种可投资的资产。但这只是起点,未来在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发电厂等领域也将有很大的作用,例如在为太阳能发电厂筹集资金的场景中,可以划分成可管理的模块,允许不同的投资者参与。

 

太阳能发电厂、风电厂、水力发电厂的共同点是,他们往往处于更加偏远的地区,很多投资者会担心偏远地区的项目是否有足够好的区域治理结构,基于数字孪生和区块链技术,就可以对这些偏远地区的清洁能源电厂的运营实施有效的管理。区块链可以为这些可再生发电资产提供完全的透明度,并使他们更可信、更可靠,这样就降低了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风险门槛,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为低碳行业引入「活水」并开始「浇水」。

 

除此之外,低碳行业需要监管、金融政策、金融市场和政府机构的参与,也需要提升整体环境,这是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的一个现象。然后,这片「森林」的生命周期将会变得更可持续。

 

林瑶(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总给我们分享了非常有价值的案例。回到一开始我们提到的生态和协作,所有碳中和战略不仅需要与大机构合作,同时也需要与企业、个人合作。我想请问 Tze,你觉得「合作」在净零碳方面到底扮演者怎样的角色?是否能够给大家举几个行业的例子?

 

Chiew Tze Eng:今天一直在探讨「森林」,其实「森林」一切都关乎生态。净零碳并不是一项小的成就,这相当于解决世界饥饿的问题,甚至比它难十倍,因为地球环境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有很大的影响。要实现净零碳,企业需要合作,政府也需要合作。除了大的企业之外,所有的个人,所有的公民也都需要做出贡献。这意味着要改变所有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并非易事。

 

当对手是一个庞然大物时,我们必须一点一点克服,即践行低碳需要每个行业共同努力。例如,人类使用汽油车、柴油车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电动汽车出现后,消费者不再去加油站蓄能,这就需要改变基础设施,但所有的电动车充电站并不是一夜之间奇迹般地就出现了,而是需要政府提供激励措施,徐徐引导的。正如刚刚王总提到的,激励措施就像「水」一样,必须有激励措施才能让行业改变他们的行为,让公民改变行为,例如为公民提供税收激励。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有关于挪威的文章,他们在 3-4 年的时间里,成功说服想要换车的人买电动车,因为购买电动车会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税收激励、税收优惠,例如更低的汽车购置税,通过这样的方式鼓励公民改变行为。这些虽然是短期的措施,但是如果人们持续做一件事情就会形成习惯,所以我认为政府的监管、税收措施的激励等虽然都是短期的手段,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能够鼓励人们践行一些新的、更好的行为。

 

再回到电动车行业,我们通过激励的方式鼓励人们去买电动车的下一步,就是升级车的硬件,从而形成车联网,汽车将成为像手机那样的智能设备。这就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另外一个例子,即如何通过 V2X 的协同,实现更加高效、互联互通的智慧交通系统。我们有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碳排放的下降,同时也解决了拥堵的问题。

 

此外,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能源生产领域的例子。如今大多数生产能源都来自火电,以及非可再生能源。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需要出台政策措施,来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或使新的数据中心更加高能效。

 

我来自新加坡,所以我知道在新加坡的运营者很难实现低于 1.3 或者 1.25 的 PUE。北半球由于气候的原因,具有天然的优势,而新加坡很热,很难在数据中心运营过程中提高能源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国家间的协作来解决或缓解问题。例如,那些自然资源缺乏的国家或没有足够资源去产生更多能源的国家,可以和其他国家合作,从别的国家进口可再生能源,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一种比较低成本的为低碳转型做出贡献的方式。国家间的协作也会鼓励新技术的出现,例如氢气运输,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再分配,从而供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企业消费,这是我们非常期待的前景。

 

林瑶(主持人):非常感谢。Tze 刚刚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例子,提到了生态、跨行业、跨国的合作。在今天的围炉谈话中,谈了很多技术、产品,以及与碳中和、可持续相关的话题,也谈及了碳经济、金融、激励。我想请王总进一步分享一下最近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Refi(Regenerative Finance,再生金融)」。

 

王允臻:我觉得像 ReFi 以及很多其他类似的术语,其最大的价值是帮助人们更加聚焦区块链、金融资源到底是如何相结合的。区块链 + 金融资源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帮助地球实现再生的资源,这也是 ReFi 被发明的原因。


我觉得 ReFi 其实包含了不同的维度,例如如何将大量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进行资产化,如何做会计处理等。一个太阳能电厂的会计计量方式如果和桥、隧道一样的话是无济于事的,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需要一种新的方式来衡量、评估这种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是从空间而言,时间上也是如此。可再生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金融机构从可再生能源项目中获得的收益不仅是物理层面、金融层面的收益,同时也是社会方面的获益,这也是 ESG 一词将政府、社会影响、环境相结合的原因。

 

我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威胁逐年加剧,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义不容辞。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不仅在投资方面面临压力,其投资政策产生的社会环境影响也面临着压力。我无法预言未来这种情况将如何演化,但是我觉得社区、投资者联盟、金融机构联盟可以将资源聚集在一起,在世界范围内做更加全方位的投资,而不是仅仅关注孤立的太阳能厂或者单个风厂,应当形成联盟,将资源聚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搭建商业模式,从而与庞大的基础设施组合,以及全面的投资和快捷处理方法。这也是万向区块链在几年前就在这个领域率先起步的原因,我们建立了生态联盟,用基于积分的衡量方式来计算每一个参与者为联盟的成功所做的贡献。这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也期待看到这样促进低碳的工具得到广泛的应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展现出来的智慧。

 

当我提到联盟的时候,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模式 - 比如建立一个合资企业。区块链能够使一些传统合资企业做不到的事情成为可能。合资企业的贡献假如只是由股权投资的比例来衡量,并不能反映合作经营的真实情况,是对各方贡献的一种扭曲的计量方法。贡献的意思是一旦合资企业开始运行,每一个合作方为合资企业带来的商业机会,以及在联盟中驱动的价值。所以,合资企业经常失败,因为人们只出资,但他们并不在乎后续,他们希望另外的合作方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做更多贡献。各方是否汇聚资源带来业务量,带来运营流量,以及运营的管理方面的贡献,其实更具有意义和价值。有了区块链和好的激励设计、治理结构,就可以对这些更有意义的指标进行贡献计量,从而打造一个更有成效的合作形态或者联盟模式。这将为企业的协作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总结一下,ReFi 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全方位多点资源协同,而非单个项目。第二,全新的联盟,加上可行的激励措施。

 

林瑶(主持人):非常感谢王总。今天的围炉谈话有很多区块链开发者在收听,也许他们也想进入这个领域,参与到碳中和可持续项目中去。请问两位对他们有哪些建议?

 

Chiew Tze Eng:我鼓励所有 Web3.0 开发者不断探索不同的倡议,例如王总刚刚提到的倡议,我觉得非常棒,我自己也要去了解一下如何参与。虽然我自己本人不是开发者,但我也很想知道,作为单独的开发者,如何参与到更大的生态中,从而为可持续性以及净零碳项目做出贡献。

 

王允臻:为 Tze 和 5G 打个小广告 - 随着 5G 的发展,所有大家想做的事情都会与 5G 相关,尤其是对 Web3.0 和 DAO 感兴趣的年轻人,应该多了解 5G,多了解 5G 消息(5G Messaging)这样的新手段。只要 5G 成功,就会有很多非常重要的组织工具,个人贡献者的贡献值将会通过 5G 信息的方式来实现。如果你对于 5G 技术熟悉的话就会知道,其实 5G 可以在消息窗口进行消息发送,与数字化身份一样,相当于开发者所需的基础设施。

 

林瑶(主持人):谢谢两位的建议!再次感谢!


《双碳与社会:区块链 / 元宇宙智能与平行生态科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实验室主任王飞跃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我也特别喜欢这次会议的主题——「双碳和区块链」,希望区块链技术让「双碳」之路上一个「真道」,「真道」是什么意思?我一会儿会讲。

 

为什么这次我的报告要讲元宇宙?因为区块链的进一步发展要结构化、生态化,从全链到全生态,必然要和数字孪生、元宇宙、平行智能等技术串起来。

 

如果大家对此还有疑问,可以看我最近在《知识分子》上写的一系列文章,从元宇宙的前世篇,到它的初世篇,再到它的近世篇,都有说明。现在 Web3.0 不但成为了元宇宙的代名词,很快也将成为区块链等技术的代名词,还莫名其妙的成了 Web3. 目前看来,Web3.0 会把所有的技术串到一起,形成智能生态技术——从组织智能技术,到协调智能技术,最后到执行智能技术。

 

智能生态技术其实有很深的学术、技术、科学背景,「始作俑者」就是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诺伯特·维纳的第一个博士生也是中国人,李郁荣,是他在控制论技术之上为现代通信技术创立基础,让我们有了今天的互联网、手机、无线通讯。当然,还有钱学森先生的工程控制论的思想。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实现了从 Cybernetic 到 Cyberspace,再到今天的区块链、元宇宙等。所有的这一切,包括比特币、区块链、元宇宙、数字孪生等,都源于 CC(Circular causality),就是循环因果论。

 

平行智能和元宇宙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用 Hanoi?怎么来做智能生态技术?围绕此还需要做新的研究。在区块链 DAO 的基础上资本做 DeFi,工程上把中西方文化、哲学、科学融为一体,上「真道」。把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结合起来,把循环逻辑变成 What if 和 If then 这种大家习惯的思维方式,最后要从小数据生成大数据,把大数据炼成深智能。这不但需要一个元宇宙,至少需要五个元宇宙,通过区块链把它们串到一起,让它们上「真道」。

 

把现在热门的数字孪生、镜像世界、元宇宙、Web3.0 串起来,要有「三境」,首先「明境」,明察其境;然后是「临境」,身临其境;最后是钱学森先生说的「灵境」,智汇灵境。

 

为此,需要新的生态,我叫它「平行生态」。「CPSS」是元宇宙科学抽象的定义,工程上我们选的第一个应用场景就是智能交通。为什么?因为耗能最大的就是交通、物流,占了全部: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今年 IEEE 国际交通大会 ITSC 的主题是「基于区块链的智能交通」,The Human Use of Cyber-Physical-Social Transportation Systems,由此促进碳中和的目标。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三十多年的工作,现在开始把大模型都放到交通场景,要从语言处理、图像处理走向实实在在的工程问题,面向碳中和的工程问题。为此,我们提出要做场景工程,要把数字孪生和 CPS 融合,要把平行执行和 CPSS 融合,不但要元宇宙,还要 DeMetaverses,「分布自主的元宇宙」。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新的时代已经来临。这个时代是 AplhaGo 给了我们预警,我个人认为它就像 70 多年前的图灵邱奇假设 Thesis 一样,不但让我们有了计算机,还有了今天的信息产业。怎么走向明天?走向知识自动化?需要一个新的 Thesis,我把它叫做 AlphaGo Thesis。

 

首先要「平行哲学」,虚实必须平行互动。「虚」和「实」是一样的,要把经典哲学里的 Being、Becoming 扩展到 Believing,不是靠宣传而是靠技术。要从以前牛顿的「大定律,小数据」程式,化为社会学家默顿的「大数据,小定律」范式。以后谁说做「智能」产业,一定要告诉我怎么把小数据弄成大数据,又怎么把大数据炼成深智能的。

 

AlphaGo 就做了这件事,把人类最初的 80 万盘棋,自我对打到 7000 多万盘,强化学习炼出了二张图,然后靠二图把人类的围棋大师全打败了。后来 AlphaGo 自我革命,做到小数据小到零,大数据 3000 都不到,最后一张图就行了,更深、更小,然后又把干掉人类围棋大师的 AlphaGo 在 100 步内打败了。这就是范式转移的力量,以后谁要不做这种平行的范式,企业不以平行范式运营,连开业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你不优化,多消耗了资源,就是不可持续的,没法实现碳中和。

 

如此,呈现整个世界进入智能时代的大趋势,我以「三个三,五个五」来说明。

 

什么是「三个三」?曾经一个「IT(Information Technology)」,现在变成三个「IT(Intelligent Technology 和 Industrial Technology)」了,缩写都是 IT,但是意义不一样,作用同样,都是开发世界。为什么要三个呢?因为现在要开发三个世界,以前有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上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告诉我们还有个世界叫人工智能世界,现在要开发人工智能世界了,所以人工智能热了,所以「IT」变成新「IT」智能技术了,所以「数据」变成新的资源矿藏了。

 

再看历史,会发现又一个卡尔告诉我们,我们进入一个新的轴心时代,物理世界有个轴心时代。可是我们既然有三个世界,就要有三个轴心时代。第一个轴心让人类的人性大觉醒,有了哲学。第二个轴心让理性有了大觉醒,有了科学,就是文艺复兴。现在第三个轴心,会让我们的灵性来个大觉醒,进入灵境: 这次让我们有更具体的东西,比哲学、科学具体,就是技术,新 IT 智能技术,它将推动新的智能全球化运动。

 

轴心是人的天性造成的。人的第一天性是恐惧,因为恐惧所以大家要交流;第二天性是贪婪,因为贪婪大家要比较;第三天性是懒惰,为了提高效益,让大家一起偷懒,所以要达成共识,形成标准,这样才可能高效。这些天性 + 行动,最后必然导致全球化,形成轴心现象。

 

可是物理世界的全球化有问题:物理世界的东西你有了我就没有了,本质上「负和」。所以物理世界的全球化就是战争侵略压迫,血淋淋的。心理世界还可以自由贸易、零和博弈,但是现在看起来,中美之争让「零和」的全球化也到头了。怎么办?


一种思维是存量思维,心里只有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人工世界。还有一种思维是增量思维,心怀人工世界,通过开发新的人工世界、虚拟世界,解决老问题,形成新的第三波智慧的全球化。

 

这第三波的全球化本质上是「正和」的:因为人工世界本质上就是无中生有,你可以有,我也可以有。所以我认为,区块链、Web3、平行智能这些新的技术,预示着第三波的全球化来了,这次是「正和」!希望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这不是 Newspeak, 这是我个人的中国梦,也是我自己看待认识到的智能技术重要意义之所在。

 

再看人类为了这一点,像蜘蛛结网一样不停地结一张大网,它比蜘蛛的网 Web 大,比我们熟知的 Network 还大,叫 Grid。交通就是第一张网,一百多年前开始「能源网」,五六十年前开始「信息网」,现在热火朝天地在做「物联网」是第二、三、四张网。但是我们还需要一张叫「智联网」的大网,形成智能社会的「大 5G」网络。智联网上跑的会是 agents 和数字人,形成新的人机交互,把人类从被联到在联,再到主联,等实现了之后将对社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Uber、滴滴来了,交通已经变成「社会交通」,很快能源也会变成「社会能源」,计算现在已经变成「社会技术」,等 3D、机器人起来,制造一定会变成「社会制造」。个性化制造的大规模化是实现「双碳」的必要场景,但最重要的是要走向社会,必须形成「社会智能」。

 

这三张网把三个世界分了又合,形成崭新的新世界,并在里面形成「五力合一」。五力是指数据的力量、计算的力量就是硬件的力量、算法的力量、网络的力量,还需要链之力(区块链的力量),因为区块链让我们上「真道」。这个「真 TRUE」就是可信 Trustable+ 可靠 Reliable+ 可用 Useful+ 效益 Effective/Efficient,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in the right way。DAO 就是分布式的全中心化,你我都成了中心,那还去什么中心?自动化要自主性,可以把以太坊的 DAO 扩展成分布式自主系统、全中心化自主行动,不但要 Organization,还要 Operation。

 

这样就把中国传统哲学的「道」从理念变成一项技术,变成一项工程需求。它的本质是什么?扩大了商品空间,让注意力、信用度变成可批量生产、可流通的商品,为什么有天猫?为什么有淘宝?本质就在这里。以前说这不可能,还是人工智能创始人,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讲的,可现在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来了,活生生的让这变成了可能,不但扩大了商品空间,进入第三世界,也让我们从工业社会走向智业社会,而且还极大扩大了我们提高效率的途径。

 

但要完成这些事情必须在五度空间 CPSS 进行,所以要以三个世界打底,把 Physical Space、Cyberspace 融合起来,让复杂性科学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Convergence 和 Emergence 能在里面对立统一起来。如果不从五度空间来考虑,结果会是只有对立,没有统一。一旦立足 CPSS,我们就自然而然的到了工业 5.0。

 

德国有个工业 4.0,他们自己说其实就是 ICT+CPS。其实工业 5.0 也是 ICT+CPS,但两者对于「I」是什么,信息还是智能?「C」是什么,通信还是连通性?「S」是什么,系统还是社会?如果要保留系统,就是 CPSS。不同的解释反应不同的思维。德国的解释还是基于工业自动化的思维,我们靠工业自动化走到了今天,那如何走向明天?走向明天必须靠知识自动化,必须以人为本。而人之天性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就是社会,所以一定要把社会嵌到里面去,让社会可编程、让经济可编程、让企业可编程,这就是区块链,就是 DAO,就是智能合约,就是 Web3 带给我们的希望。


我自己有这种想法最早是在 1982 年,在浙大,无实验数据想用 Monte Carlo 方法在计算机上做计算实验。我记得那时候万向公司也才刚刚起步,在钱塘江的另一边萧山。后来我在美国面临同样的问题,所以 1994 年提出「影子系统」,就是今天的「数字孪生」。2000 年开始提出工业 4.0、工业 5.0,最后于 2004 年定名为「平行」系统和智能。很快,就觉得在这里面会有智能产业的产生和兴起,就把它总结为智能产业。

 

未来的智能机将把三个世界打通,把物理世界的牛顿机,软件世界的默顿机合二为一,把小数据做成大数据,把大数据练成深智能,为我们产生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这其中的基础就是区块链智能合约。将来 80% 多的员工将是数字人员工,机器人员工占 15%,而人类的员工 5% 都不到。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核心就是知识自动化。以后你一上岗就会至少有三个数字员工等着你,你们合起来就形成了「平行人」平行员工。你是流水的兵,它们才是铁打的,人类只是「喂养」知识机器人的粮食,信息粮食,给它们提供不定性、多样性、复杂性(UDC),它们再化为针对岗位的面对问题的灵捷性、向任务聚焦的能力、向目标收敛的能力(AFC)。

 

用俗语来说就是「吃一堑,长一智」,但换了个世界, 让你低成本、高效率、高智能地形成「合一体」:人机结合、知行合一、虚实一体。最后,从专业分工到人机分工,再走向未来的虚实分工智能经济。为此,我们需要坚实的技术,区块链就是之一。我们是全世界第一个把区块链作为学术进行研究的团队,我们写了第一本教科书《区块链理论与方法》,第一本和智能制造结合的书《区块链 + 智能制造》。

 

走向未来光有技术不够,还需要新的哲学,要从思维上进行改变,从世界观上进行改变。三个世界,三种知识,三种意识,所以要有三种哲学,要以新的哲学观来开发新的世界。平行哲学和产业的关系、和科学的关系、和技术的关系分别是什么?有兴趣的人士可以看我写过的三篇文章。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这本书影响我已经三十年了,将来我要写一本《开放社会及其朋友》。目前为止,我相信区块链就是让我们走向开放世界最核心的技术之一,开放世界不应该有敌人,希望只有朋友,它会给我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工作,不会让大家失业,一定让大家乐业,否则为什么要人工智能?智能产业?智慧社会?

 

所以,我希望区块链技术能进一步发展,让我们走向「6S」世界(Safety,Security,Sustainability,Sensitivity,Service,Smartness),让大家在物理世界安全(Safety),在信息世界安全(Security),在生态世界安全(Sustainability),让大家的隐私和权益安全(Sensitivity),要优化,要节约资源,提供优质的服务(Service),以此迈向智能世界(Smartness)。

 

谢谢大家!


 

《新加坡及全球科技助力双碳目标》——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教授 —李国权


大家好!


非常感谢万向区块链邀请我和大家分享新加坡和全球科技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什么是「双碳」目标?所谓「双碳」,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碳中和指一定时间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碳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在 2020 年,中国宣布力争在 2030 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


「双碳」目标有什么重要性?科学研究表明,为了保护宜居的生活环境,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我们应该控制气温上升不超过 1.5 度。如果要达到巴黎协定设定的这个目标,需要在 2030 年前减少 45% 的全球碳排放量,到 2050 年实现「净零」碳排。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常务执行董事 Ravi Menon 强调:实现净零并非易事,需要五项变革:一是碳价格;二是转向清洁能源;三是经济的绿色化;四是转型金融的支点;五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一个有意义的碳价格是帮助经济脱碳最重要的措施,碳价格可以通过三种形式实现:一是对碳排征税;二是成立排放许可证交易系统。三是排放监管限制。


「双碳」目标对气候变暖会有很大的影响:


  • 第一,会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 第二,破坏自然资源系统,危害农产品和食品安全。
  • 第三,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和农业收入的减少会导致大量的移民。
  • 第四,病毒传播的疾病发病率更高。
  • 第五,贫困加剧。


全球变暖潜能值「GWP」是用来测量碳足迹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最大的挑战就是碳排放的测量,没有数据的可靠性,碳排监测必将失败,战略将会被误导,执行将受到质疑,没有价格可谈,所有这些都将使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一场数字争论的政治游戏。事前估计潜在排放量和事后获取碳足迹数据是两个独立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事前测量方式,事后无法补救,为时已晚,将徒劳无功。


测量碳足迹的标准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CO2e),以百万分之体积表示,「ppmv」这个想法是用产生相同变暖量的二氧化碳量来表达每种不同温室气体的影响。


标准比率用于将各种气体转化为等量的 CO2,这些比率基于每种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描述了设定的时间段内,其相对于二氧化碳总变暖影响,这个时间段的范围通常是 100 年。在此时间范围内,根据标准数据,甲烷得分为 25,意味着一公斤甲烷将导致与 25 公吨二氧化碳相同的变暖量,一氧化二氮为 298,一些超强效温室气体得分超过 1 万分。


但是 GWP 有不足的地方,自推出以来,GWP 的充分性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时间范围的选择是定义中的一个关键要素。由于对所有影响因素的了解不足,以及包括自然过程在内的所有过程的复杂性,因此难以计算碳足迹。但这就是重点,碳足迹计算器并不准确,它们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哪些日常活动消耗的全球资源最多,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自己的贡献提出建议。


科技怎么能助力「双碳」目标呢?第一,可信数据。每个国家和企业公布的碳足迹数据是否可信,这还是个问题。供应链的碳排放量计算时,从运输到包装再到生产使用的能源类型,每个部分都极其重要。但是,如果有了标准,技术可以帮助建立对数据的信任。技术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在数据这方面,它可以解决一些信任问题。


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是核心技术,它们能为「双碳」目标做出贡献吗?当然可以。区块链是公共数据库,或者说是分布式账本,可以在多方发起和完成交易时,提供即时、公开、可验证的加密数据。联合国报告认为,区块链技术非常有利于解决气候危机,带来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人工智能指发展相关的计算机系统,去执行通常需要人类智慧来完成的任务,人工智能可优化区块链的能耗量,促进可持续发展。


区块链对「双碳」工作有什么影响呢?区块链能够帮助公司提供更准确、更可靠和易于获得标准化的碳排放数据。同时,通过智能合约可以更好地计算、跟踪、报告整个价值链中碳足迹的减少情况。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账本机制,可实现高效交易,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多方流程,提高问责制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纠纷,并通过 Tokenization 开辟新市场。


对于碳市场,区块链可以通过分解大宗碳信用金融工具而彻底改变行业,使个人能够通过目前封闭的强制性市场参与到无碳的未来。全世界数百万人渴望创造一个对生态负责的未来,而区块链可以让每个人都参与到碳中和未来的目标。


理论上,分割实物和虚拟资产的所有权,是金融民主化。但实际上散户投资者一直在分散区块链行业的注意力,减缓加密社区的良好工作。不对称信息和错误信息导致散户投资者失去储蓄,迫使监管机构采取行动。区块链有助于金融民主化,但没有找到合适的设计。


我对多科技融合有什么看法?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到有硬件,有软件,有分析。硬件主要是指物联网、数据设备、卫星,这一切都可以收集数据。软件是区块链 + 云服务,再加上人工智能和算法的分析,进行协调分配。



接下来举一些实例。


Ravi Menon 说「仅靠绿色金融是不够的,世界,尤其是亚洲,需要过渡期转型融资!」


全球金融业在绿色金融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去年,绿色金融可持续债券发行规模达到 8000 亿美元,比 2015 年增长了 10 倍。该行业需要做得更好的地方是转型融资,为那些不太环保的公司提供资金支持,让他们变得更环保。去年市场仅发行了 12 份过渡债券,总额达到 44 亿美元。过渡期债券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潜能。转型融资是贯穿今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一个重要主题。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焦点在哪里呢?主要是从现在到 2030 年,每年可能需要约 5 万亿美元的气候投资,以支持世界在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所以他们在进行试点:


  • 混合融资等气候融资机制。
  • 健全而充满活力的碳市场。
  • 可比和可靠的可持续性数据。
  • 能力建设和研究。


案例一:Aircarbon Exchange(ACX),将碳交易带到传统商品交易所。


ACX 围绕市场需求将碳信用证券化,允许交易者获得资产类别的敞口,而不是单个项目。每个 Token 都有交易所信任的 1 tCO2e 碳信用支持。ACX 获得了 EDG 的支持,该基金是新加坡企业发展基金,是新加坡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机构。


案例二:Climate Impact X(CIX),满足不同的碳交易需求。


由星展银行、新加坡交易所和淡马锡联合成立,采用卫星监控、机器学习和区块链技术来增加碳积分的透明度、完整性和质量。由碳交易所、项目市场、拍卖平台三个数字平台组成,满足不同碳交易需求。


案例三:MetaVerse Green Exchange(MVGX),全球碳交易流动。


促使全球碳交易流动,是点对点服务碳交易的解决方案,具有碳足迹标签和严格的合规流程,致力于连接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碳交易市场,将实体经济中的非流动性资产与更广泛的投资者联系起来。拥有非同质化数字孪生和碳中和 Token 两项正在申请的专利。


案例四:VeChain,碳数据核实。


发起数字碳足迹 SaaS 平台,以解决数据难以核实的问题。这可以使任何规模的企业能够重新设计其碳足迹数据管理实践。


案例五:万碳魔方区块链低碳服务平台,碳排追踪,碳产溯源。


基于「区块链 + 物联网 + 安全云 + 知识图谱」等多种技术的一站式「双碳」数字化管理工具,为企业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监测,为楼宇、园区提供全链路碳排放追踪,以及碳资产可信溯源、分析与监管。主要是碳排追踪,碳产溯源。


案例六:KlimaDao,匹配碳信用。


这是一个链上自愿碳市场,致力于解决碳交易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推动气候行动。


案例七:STACS Vetta,智能合约平台。


一个点对点的智能合约平台,为金融领域带来数字化和自动化,涵盖 ESG 金融、资产和财富管理,以及点对点的数字资产。


案例八:RUBIX,解决 PoW 碳排放问题。


RUBIX 区块链绿色倡议的「收获证明」共识机制提供了企业级零碳足迹区块链替代方案,其加密安全性比比特币区块链和以太坊区块链所用的(方案)安全很多倍。RubiX 证明链是专门基于专有的「收获证明」共识机制构建的,以满足各种企业级应用程序需要的云到链迁移,包括 NFT、DeFi、支付、智能合约和工业应用。


区块链给「双碳」行动带来了去信任的透明度,将碳资产通证化,增强碳积分的流动性。人工智能可以为区块链上的数据进行分析,优化系统,促进节能减排。各项科学技术大融合,统一协作,共同为「双碳」贡献力量。每个国家和地区一盘棋,共同助力「双碳」目标,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奋斗!


感谢大家!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ForesightNews 速递
数据请求中
查看更多

推荐专栏

数据请求中
在 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