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不是治疗社交平台顽疾的灵丹妙药——它们可能来自于更深处。
原标题:《Zee Prime Capital:Web 3 社交应当是怎样的?如何实现 Web3 社交?》(Beyond Buzzwords: Next Generation Of The Social Internet)
撰文:Cam,Matti
编译:郭倩文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大部分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计,目前人们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平均时间超过 2 小时。尽管这个数据的增长在近年趋于平缓——也许是受到愈加消极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是社交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显然发挥重要作用。
数据 1 全球网络用户社交使用情况数据(Statista)
社交媒体最早可追溯至 1997 年一个名叫「SixDegrees.com」的网站。在该网站,用户可以创建账户,与他人产生连接、发送消息。此后,在此基础上,网络发展得更加复杂和精巧。之后几年,Friedster 和 Myspace 接踵而至,或成名,或没有。而我们现今所知的网络起源于 21 世纪中期的脸书和推特。
这些平台都依靠广告变现。使用数据使广告的点击概率更高——使用额外的用户数据来优化广告——再次重复这一过程。这一循环是互相作用的过程,他们越了解你就越能更好为你提供广告服务。
其中最困难的部分就是,这些 Web2 环境中的平台有多愿意获取这些数据,以及竞争背后不一致的驱动力。
平台天然追逐用户,不会与其他平台分享数据。如果他们能比竞争者做得更好,能够吸引用户产生更高的点击率,那么他们就能捕获两大稳定资源的更大份额:你的可支配收入和时间。在追求用户的竞争中,我们已经看到平台上发生了诸多不良行为。
社交媒体因诸多原因饱受诟病,其中就包括社会冲突的日益加剧。我们好奇的是 15 世纪的欧洲是否也有同感。你能埋怨马丁·路德金的想法导致了宗教战争吗?人们能回到过去限制印刷术的发展吗?这样人们就不会怀有任何想法了吗?
今天许多人提倡社交媒体要适度,这其实是审查制政治正确的一种说法。第三方平台权威的干涉不应是最终解决办法。所以就要对无政府的混乱状态与威权主义进行平衡;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寻求进步。毕竟根本上,「媒介即是讯息」。
网络改变了人类交流的结构,现有社交平台只是一种概念验证。我们愿意拥抱更极端的技术,只要这种技术能够自下而上形成部落,而非从上到下进行中心化算法管控。如果算法能够决定「官方真相」,那么每个人都会去夺取算法。
现有社交平台掌控叙述,致使用户毫无权力,几乎沦为电子领域的奴隶。就像 Chris Dixon 所说,尽管平台大获成功,但是它与网络用户的关系从正和转为零和,从吸引转为榨取。同时,用户放弃平台比平台放弃用户的成本要高得多——这就是一种危险的不对等。
直觉上来说我们理解当下并不完美,但要做出改变,我们也面临协作的问题。哪怕你选择加入一个新的更好平台,最终你仍是孤单一人。只有在别人转移时进行转移,这才是合理的。
在过去五年,脸书的自由现金流从 140 亿到 400 亿,增长了两倍。平台能创造价值,通常是因为平台高度有效,能提供一定的社会功能,这样人们就不太可能将其抛弃。
就像我们之前说的,当下的问题不是我们是否需要这些平台,而是我们如何能够在个人和社会层面提升经历体验。当然前者更可行,后者更难实现,因为科技无法抑制人类的邪恶。
我们相信下一代的社交媒体能够利用现今被称为 Web3.0 的技术。社交不会停止发展。但是单纯依靠理想主义来推动相关的技术采用,这种想法很天真。我们需要一种比现在更好的用户体验,我们需要发明用户在 Web2 领域绝对无法获得的工具。
把它拆解开,我们可以得到「Web3」和「社交」。我们用 Web3 这一流行用语描述与区块链相关或建立在区块链上的新一代应用。Web3 的主要特征就是去中心化和开源。但现今,很多声称自己是 Web3 的应用缺少这一特性。
我们仍认为许多这些应用都是「Web3」,但把 Web3 认知为一种现象而非一种特定应用,这样会更有裨益。Web3 是一种选择或一种倾向,存在于非常流动的技术栈上。
应用软件能使 web3 的体验更好,但「Web2 到 Web3」更像是一个与用户偏好相关的光谱。这可能取决于数据和状态在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中存储中如何分配。
Web3 社交最简单的形式更像是一种可选模型。它带来的最大功能变动就是用户拥有个人的社会图像与数据,能够使用吸引人的变现模型。
用户可以选择加入既定平台(与之分享数据),决定加入(和分享)的程度。我们已经看到了使用这种模型的案例,比如 Lens,以及在其基础上搭建的其他平台。Brave Browser 是这种策略的早期先行者,从 Web3 的时间线上看,它可以被看作是当时的网景通讯公司。
也许更有趣的一件事是,我们能够改良社交媒体资讯推送的算法。我们在中间件理论中简短地涉及了这一观点,但这里我们将更深度地进行论述。
现有模型优化参与度(平台上的时长,点击次数等)。在未来 Web3 平台将能够提供灵活的内容展示。实际上,考虑到 Web3 中数据的可及性,我们认为内容展示是价值积累的关键。赢家将会是那些能够提供好用户体验的人(一种更优的平衡)。
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切入,在私人社交内容(你的朋友订婚了)和非社交内容(比如新闻)、盈利能力(用户选择看更多广告)、学习性(教育性质的内容)和情绪价值(更多快乐的内容——更多「低质」无厘头内容)中达成平衡。
谷歌引进网页排名算法,使散乱的、未过滤的信息变得结构化,因而在 Web1 大获成功。网页排名读取导入和导出链接,创造了网页的图景。在此之前也有其他尝试,但是都没有取得如此反响。
每个网站根据其在图景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名,重要性由经由网站的流量,以及与网络中的其他重要节点连接的程度决定。
网页排名引进的背景是数据无法筛选,使网络成为反身性飞轮。它创造势能——更受欢迎的网站会更加出名,而名声进一步增加网站的受欢迎程度。在这种反身性动能中,出现了排名高的网站——也就是路标,为我们在互联网中指明方向。
如果我们认为区块链协议是 Web3 的基础,那么我认为钱包地址就是新的网站,我们应当基于地址而非应用进行索引排列。
Web2 是由上到下的结构。网站(应用)是锚定信息——这是以应用为中心的流程。应用拥有用户。
Web3 以地址为中心。用户嵌入协议,他们不要求应用或网站为其创造账户或在线身份。
区块链取消了中间应用,让用户直接嵌入协议。用户拥有地址,这些地址其实是没有标识符的账户。用户不需要依赖服务来提供给他们身份背景,相反,服务完全依赖于用户提供身份,这样就是从下到上创造初始的背景。
区块链是状态记录的机器。他们将背景(状态)与服务分离。这就是我们创造一个新的网络数据包的过程。
地址和提供状态转换的底层区块链对于这些新的包至关重要。尽管应用仍提供 UX 入口,但面向不同用户。比如,饭店和顾客需要使用城市的基础设施,应用和用户也是这样使用区块链的地址。
这些地址能够发送交易,签署信息,他们创造了复杂的互动性图景。现有的 Web3 图景更多关注于金融方面,记录地址间的价值流动。
我们怎么能确保合理使用这些图景?我们如何使它具有「社交性」?
我们现在了解的 Web3 更多独立于环境:金钱价值不取决于任何事——它是横向相关的。金融资本不依托背景也具有价值。
相反,由社交媒体形成的社会交流依赖于环境:如果让点赞脱离于环境,那么它就几乎毫无意义。因此,社交资本是纵向相关的,不通用,不转让。
此处背景主要指的是网络中的群体。如果你在一个社群内保持一定状态,这个状态一定是无法转移到其他社群内的。比如,你可以给人们做无聊猿的代币,但是可能你无法用它去买某种能量饮料。
作为平台上的意见领袖,你试图做的事情就是把纵向相关转移为横向相关。这就叫做「使你的社交网络货币化」。
社交领域纵向相关的标准体现在参与度上,比如点赞,回复,订阅,投票等。这些是我们在线身份的声誉分数。目前,这些社交标准几乎不存在于 Web3 中,几乎主要和 Web2 绑定。
今天,我们看到来自用户交互的一些社交标准案例,其中著名的有 DegenScore。但是金融交易并不是组成 Web3 的唯一一种互动。我们需要加入金融以外的背景,给价值网络增加社交标识符。
页面排名出现之前,互联网没有明确的应用程序(网站)图景,能够对 Web2 进行锚定。Web3 也受这一问题困扰。状态的分离有助于保持电子领域的主权,但是不利于背景创造。
背景是什么?——网络上的背景由具有索引性质的网络图景编制而成。这种图景是一种承载信息的数学结构。我们在结构中给节点加入标识符,从而构建其结构。
考虑到 Web2 用户的关系隐藏在应用的边界之下,我们无法单独创建背景。我们接受到的一切都来自算法,该算法使用封闭的数学结构。
你的 Web3 地址是匿名的。其默认身份就是没有身份。这有好也有坏。好处是你仍能保持匿名。坏处是,因为没有任何标识符,它无法具有社交性,因为无法和其他人大规模产生连接。
Web2 账户的默认身份来自应用。要获得 Web3 账户的身份,我们需要「作为服务的标识符」。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能够给账户提供标识符的应用。
正如前面所讨论的,Web3 没有社交图景,但是有金融图景,因此我们可以建立账户之间的金融流动。与金融资本不同,社交资本无法转化,至少无法直接转化。Vitalik 把这种特性成为灵魂绑定。
一种分辨一个人社交资本的方式就是看他 / 她有多少好友。在网络世界中——就是看一个人有多少关注者或哪里供职。在这里,中心化机构为个人提供证明。机构是声誉第三方,这些证明能够表明个人身份,助力他们与他人互动。
通常来说,身份无法转让,但也是流动的。如果你创造一个领英简介,你就可以灵活操作你的职业历史。你可以对其进行删除、更改,但是无法售卖。
Web3 的社交媒体更可能是一种新兴现象。这表明它不会构建在社交平台上,而是受社交标识符驱动。无法转让的证明就是标识符。Web2 或 Web3 也将成为声誉第三方。
Web3 将会非常流动、模块化、相对动态。它是以身份为中心的。你可以把你的身份带往各处。这就会促进下游应用的创新,以此来迎合用户想要增加标识符的需求,这些标识符是下一代社交网络的驱动力。
关于这一点的好处是,你可以把 Web2 标识符移植到 Web3 中。这样 Web2 应用能继续给 Web3 提供服务,让渡一部分权力。这也表明并不是 Web2 结束,然后 Web3 开始。
Web2 应用能够给 Web3 账户提供服务,作为一种证明源头。他们能够将本地状态货币化。通用的状态保持建立在账户中,账户存在于区块链或新的模块数据层比如 Ceramic 或 Kwil 上,这些平台是遗留下的平台,转移到更原生的 Web3 货币化模型中。
Web3(或 Web3 的)更多描述的是一种从 Web2 应用转移的能力,但这不是终点。掌管了状态就掌管了网络上的协作工具。比如,推特的角色也许会发生变化,但它仍会作为应用被使用。你的推特账号能够成为一种组件,能够成为 Web3 多重渠道中丰富身份的组件。
我们非常喜欢 2017 年发布的一份白皮书,该白皮书的发布项目叫 Userfeeds,是一个非常早期的失败项目。Userfeeds 希望构建一种协议能够「创建一种开放层,放置集成的相关性算法,能够将共识层(区块链)的信号进行整合,同时赋予它个性化的设置。」
这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拆开来看。Userfeeds 从数学角度定义相关性,将其称为「可预测性」。
「信号的相关性越强,它对其他信号的预测能力就越强。在 X 中「压缩」信息,同时能够预测 Y,这个过程就是在 X 中识别 Y 的相关信息。压缩之后,就能尽可能少地使用 X 的信息去预测 Y。人们在平台(X)上行为(x)的相关信息能够提供其他人在网络(Y)的行为(y)。」
当人们谈论去中心化的社交图景时,他们忘记了我们并不需要新的节点,只需要描述边界;也就是说,我们只需定义用户之间的关系。这可以通过可验证的证明来完成,或者我们在本研究中称之为:标识符。
我们将会有众多供应商,提供无需权限的蓝色复选标记。我们将会有各种标识符供应商,有些会比其他更有吸引力,有些可能在某些群组中更突出。
推特可以通过提供它的证明,将其商业模式转为更开放的网络动态,当然它可能不会这么做。想象一下「Vitalik 在关注我」的 NFT 徽章。他们可以对标识符进行更新从而实现货币化,因为这种证明的价值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下降。
移植 Web2 标识符是描述钱包地址关系的一种方式。同时,我们在 Web3 上已经产生了一些社交证明:拥有 NFT,拥有同质化代币,成为 DAO 的一部分,参与治理等等。
所有这些都可以转化为标识符,而不会泄露隐私。假名是 Web3 的未来,因为「假名允许发言后的自由,能够抵御社交供应链的中断。」(Balaji Srinivasan:《假名经济》)。
如今,Web3 是指云上的假名经济。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用户友好的身份管理的出现,它会更加丰富,可以保护用户隐私,允许他们收集声誉,管理在线身份,并「拥有他们的社交图景」。
Sismo 就是致力于此的项目之一,它是一个用户体验友好的 Web3 身份管理系统,基于依赖零知识证明的元数据加密证明。用户可以通过 Sismo 管理来自其 ETH 地址和 Web2 社交档案的元数据集合,通过作为游戏证明的 NFT 徽章选择性地展示信息。
例如,钱包 X 可以证明它在推特上被 Vitalik 关注,但不透露钱包背后是谁。
Sismo 允许你将声誉信号汇总成一个集合,并使用特定的在线形象。人们可能希望一个形象用于治理讨论,另外一个不同的形象用于其他目的。
我们可以把 Sismo 看作是一个身份中间件。它是可扩展的和游戏化的,根据「被 X+Y 关注」或「拥有 X 量的代币 Z」这样的证明信息,用户可以进行自己的延展思考。
我们预见会有许多像 Sismo 一样的证明供应商,相互竞争,以提供最可靠和最流行的标识符。有些会被采用,有些不会,有些会短期内成为流行(就像 Instagram 或抖音的滤镜)。对标识符的选择就像是选择个人滤镜,把它展示到可用的社交图景上。
除此之外,我们还看到类似的尝试——ETHdos 在 ETH 纽约黑客马拉松上获得胜利。它有效地以零知识的方式在 Web 3 上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分离程度——这一有趣概念,是一种探索连接的新方式。
一旦采用证明服务,我们就需要聚合器和算法提供者。想象一下,订阅各种类似于页面排名的索引提供者,根据所需个性化定制网络体验。根据偏好来切换算法。
这就是相关性将如何在下一代网络用户体验中被定义。回到我们所说的展示的重要性,由于这些证明分布式存在,你需要解释层来理解这些内容,从而提供可见的体验。
改善协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有助于形成共识的应用程序。
「共识对协调来说往往很重要。例如,一群人可能想就某一问题发表意见,但只有足够多的人同时发表意见时,他们才觉得这样做是安全的。(Vitalik)」
如果我们够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建立私人、无权限的社交图景,而且还可以开始形成开源的知识图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动态、不断变化的信息目录,就像维基百科一样,但更加流畅,且可能是可加密验证的。
回顾一下,我们谈了过往 Web2 社交媒体的模式,Web3 社交可能的前景,以及我们如何从 Web3 的现有状态达到理想态。我们了解了一个证明 / 灵魂绑定 /NFT 的世界,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纵向背景,使 Web3 社交能够发生。
为了更好地说明 Web 3 的社交性将如何不同,我们提供一个简单的说明。
Web2 的社交互联网建立在网络效应之上,并慢慢过渡成为类似新闻推送的内容服务,它未来将会十分冗余。它不会维持原状,而可以通过可验证的证明(也就是标识符)将自己转变为一个可选的信誉账本。新闻推送和内容服务的未来是跨平台聚合。
重要的一点是,Web3 不是治疗社交平台顽疾的灵丹妙药——它们可能来自于更深处。永远要记住的一点是「媒介即讯息」。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